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的企业家精神”和“大学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正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两者之间既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又有着内在的冲突性。如何实现大学精神与大学的企业家精神的统协整合是21世纪大学的理性选择,这就是人文精神加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大学精神的出现使大学有了生命。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时代性与民族性分别是大学精神的三大要素。大学精神的先天缺失是当前中国大学“乱”的根源之一,因此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思路在于:“执本”与“变通”,内外兼修以及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3.
本着“逻辑自洽”法则 ,对作为大学精神内核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作出了分层剖析和新的概括 ;探讨了大学精神的基本特征和具体内容 ,即创新精神、自由精神和协作精神 ;提出了大学精神既是客观的 ,又是主观的 ,强调了大学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 ,其内涵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同一事物的彼此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方面 ,大学精神不等于大学个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陈平原 《教育学报》2005,1(1):58-67
大学排行榜的好坏,取决于评价标准的设计、统计数据的方式以及具体操作是否严谨。大学评价不能重“物”轻“人”。对于“大学精神”,我认为没有凝定不变的东西,也不相信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十几万人近百年的努力,有关讨论是“可爱”而“不可信”的,而我宁愿把这种讨论转化为讲述“大学故事”。校园里广泛流传的故事,经过一代代师生的选择、淘洗和再创造,以活灵活现的形式,不断传承并塑造着大学精神。它同样可以成为大学史乃至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教授是大学故事中的主体,如何实现古人“从游”之义,坚守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道德准则,经得住金钱和名位的诱惑,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必须回到“尊师重道”上来,在对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理解、接纳和转化中,重建师生关系,重塑教授形象。  相似文献   

5.
大学在变迁与演替中凝聚生成了自己特有的组织文化,大学精神则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大学组织文化这一研究视角出发,在组织文化中引入物理学中的“场”概念,把组织文化的作用虚拟为一种场的作用,即组织文化场,再从“场”的角度来反思和梳理大学这一特殊组织的文化精神,探寻可能的建构措施。  相似文献   

6.
"大学精神"语义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精神”作为一个新词在使用中有泛化现象,存在概念与逻辑混乱。本文运用自定义的语义场理论,对近期报刊媒体上使用的“大学精神”一词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精神”语义可分为代名词、类概念、个性化义群三个层级的结论,并将大学精神定义为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以期有助于“大学精神”的语义规范,便于人们明晰与理解“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杨玉良 《成才之路》2009,(22):I0002-I0003
●大学没有“精神围墙”.就无法满足大众对大学的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从而也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 ●正因为大学不客观地把自己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认为大学就是社会的中枢,因此就承担了“无限责任”。从而遭受到社会各方面对她的诟病,无意间把社会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咎于大学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精神与大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一词最初来源于经济领域,但“企业家”型的人在各个领域存在着,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拥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是革新精神。在中外高等教育史上,许多杰出的“企业家”通过革新为各自的大学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进而推动了国家、民族的发展。中国今天的大学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迫切需要拥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来推动大学的改革与发“企业家”展。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指出:“企业家能够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和产量较小的领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和产量较大的领域。”这是历史上关于“企…  相似文献   

9.
大学何以为“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大学为什么是大学而不是其它,在诸多社会组织中大学何以独一无二?本文试图从大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精神两方面着力回答这个问题。构成大学的基本要素就在于,大学之大有“大家”谓大;有大师谓大;有大学生谓大;有灵性的校园文化氛围谓大;有探究学问的博大和追求真理的伟大谓大,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大学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大学应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题词“定向”,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定盘”,同心同德,重塑新世纪的大学精神。以持续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学术研究精神为主体,以主体自觉精神为基点,以爱国精神为归宿,这是新世纪大学精神重塑的基本理念。统筹兼顾,实现四的和谐统一,一种闪耀时代光彩的大学精神将焕发于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1.
《大学》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的大学精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明明德”和“亲民”的“纲领”分别对应于“追求崇高”和“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明明德”要求在教学和科研中应当具有追求崇高的精神:道德的崇高和知识的崇高;“亲民”要求大学师生应当具备科学精神、公民素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大学要主动服务社会,转化知识、促进教育。二者相辅相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2.
从终身素质教育的观点看,学校精神可以分为由浅入深的三大类。第一类精神:科学人文精神,乐观自由精神,重德求知精神,健体尚美精神;第二类精神;爱国国际精神,质疑批判精神,反思合作精神,诚信奉献精神;第三类精神:勤俭创业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服务感恩精神。小学教育以第一类精神为主。是“养成教育”,即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小学精神是“游乐园精神”,让儿童享受金色的童年。中学教育也是以第一类精神为主,但要渗透第二类精神,是“公民教育”,即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中学精神是“博物馆精神”,让中学生开阔眼界。大学教育是在深化第一类精神的基础上,以第二类精神为主,但要渗透第三类精神,是“创业教育”,即具备创业能力的教育。,大学精神是“象牙塔精神”,即宁静致远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中代表们就“大学精神的衰微”、“大学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大学精神的提升和大学制度的创新”等方面研讨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这对于我国大学今后更多地从精神文化和制度创新的层面来思考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启发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校歌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不同高校校歌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通过对我国一流大学校歌分析发现,大学校歌蕴含着大学精神,不同高校校歌在语言表现形式、学校风貌描写等方面独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鲜明的大学精神.在组织文化的视角下,大学校歌与高校精神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内涵,体现出对真理的求索、对道德的崇尚和对创新的追寻.高校校歌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作为学术组织,一流大学应增强精神文化建设,“完善规章制度,重塑大学精神”“回归大学之道,坚守大学本心”“回应社会需求,不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李培森  周鸿 《时代教育》2007,(9Z):11-11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人格特质,大学精神产生于大学文化主体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主体与其外部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其中“大学之境”、“大学之人”、“大学之事”构成了一所大学“永恒的风景”。大学精神是一个自然的历史流变过程,需要时间去锤炼.需要历史的反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网络》2011,(10):20-20
蒋庄德认为,把一所“好大学”办成“一流大学”,是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精神相得益彰、互相融合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大学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探析大学的理念及其传统精神。大学的理念经历过从定位为“教育的机构”到“研究中心”,到与社会直接联系为社会服务的演变;大学的三大传统精神即独立自主、自治传统,学术自由传统,人文主义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8.
按"逻辑自洽"法则解构大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着“逻辑自洽”法则,对作为大学精神内核的科学精神、人精神的具体内涵作出了分层剖析和新的概括;探讨了大学精神的基本特征和具体内容,即创新精神、自由精神和协作精神;提出了大学精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强调了大学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精神和人精神是同一事物的彼此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方面,大学精神不等于大学个性。  相似文献   

19.
从终身素质教育的观点看,学校精神可以分为由浅入深的三大类。第一类精神:科学人文精神,乐观自由精神,重德求知精神,健体尚美精神;第二类精神;爱国国际精神,质疑批判精神,反思合作精神,诚信奉献精神;第三类精神:勤俭创业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服务感恩精神。小学教育以第一类精神为主。是“养成教育”,即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小学精神是“游乐园精神”,让儿童享受金色的童年。中学教育也是以第一类精神为主,但要渗透第二类精神,是“公民教育”,即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中学精神是“博物馆精神”,让中学生开阔眼界。大学教育是在深化第一类精神的基础上,以第二类精神为主,但要渗透第三类精神,是“创业教育”,即具备创业能力的教育。,大学精神是“象牙塔精神”,即宁静致远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大爱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情怀,关注人生价值和社会利益,提倡大爱精神是大学使命之要求,符合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针,是大学精神回归和重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