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方位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开展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山东大学开展创新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路,重点介绍山东大学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训练和竞赛平台以及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2.
戈秀兰 《成人教育》2021,41(4):19-22
由于国家重视,我国开放教育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适需性不强、人才培养方案不够优化、质量评价体系改进不完善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人才培养质量是开放教育的生命线,梳理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将倾听和他者引入人才培养中,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探讨开放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倾听他者”,打破传统开放教育理念的同一性,使人才培养进一步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从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学科专业建设是院校建设的龙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条件。在海军新型院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下,必须充分认清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建立完善适应岗位任职教育需要的新型学科专业体系。  相似文献   

4.
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健 《成人教育》2012,32(9):19-20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高素质的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工作,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整个农业教育体系的"领头雁",要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办学理念、发展定位、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创新和构建方面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5.
研究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式培养军事人才问题,既是对世界军事教育发展趋势的主动适应,也是加强我军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发展状况备受研究者关注,形成了许多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历史进程、影响因素、制度建设以及模式和途径等方面,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军民融合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升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职教育建设的重要内涵。通过建立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师“教学做”能力提升、探索人才质量多元化社会评价,是确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性提升的有效途径。国外高职教育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人才开发、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职业培训体系开发以及终身化教育等领域,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美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经历了起源与兴起、分野与独立、争议与超越三个阶段,呈现出体系建设上形成系统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特色上构建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上以专业认证牵引工程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等基本特征。其发展经验可为我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赋予新时代农林工程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N大学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其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教育教学体系陈旧,与科技发展相脱节;教育理念滞后,与行业人才培养诉求不契合;思政教育薄弱,与立德树人任务不匹配.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工程创新人才,N大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及模式改革,探索了农林院校工程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聚焦人才培养质量,重构交叉融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立足农林行业需求,建立融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育思维改革,塑造林业工程教育新理念.面向新农科建设,确立以"知农林、为农林、爱农林"为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N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国内农林院校寻求工程人才培养的内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加强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重构农林类工程学科及关涉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时代,教育领域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学校发展质量的不平衡、评价的功利性价值倾向、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不健全、综合改革制度体系不完善。为此,应着力优化政策、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资源配置、校际合作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推进学校公平发展;以教育评价改革引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制度建设、能力提升、机制构建为抓手,推进“三全育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面向21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认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加强对一些宏观问题的研究。作者从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中课程总体结构、教学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世纪之交改革人才培养过程中反映的教育思想的变革,概括了近年来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实践。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现有生源状况,结合国家精品专业的建设实际,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定位、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学、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创新教育等方面,探讨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构建科学、有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日益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和管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围绕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及教师专项能力提升等四个方面,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策略体系,以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4.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和实施,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引擎、新动能。信息化2.0时代,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时代定位、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文章提出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三条路径:以信息化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塑造高职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信息化增进高职教育资源共享,赋能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以信息化促进高职教育生态融合,完善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形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补、创业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模式融合、创业型人才培养与专业型人才培养并行”的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体系。从创业教育引入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创业实践纳入专业实践拓展体系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给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课题。围绕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概括了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的内涵,明确了创新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确定了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培养主线,提出了"一条主线、二个体系、三项结合、五种能力"的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了具有实践特质的"知行合一"一体化实践育人培养体系和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有机衔接的合作培养新机制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教育思想观念、体系、模式以及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正确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双创"背景下,积极探索专业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融合对幼师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展开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教学实践研究,形成了"课程群整合—融合教学—教学产品—双创实践—第二课堂—专业教学"的闭环教学体系,并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导师师资建设、完善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加强融合式教学,提高幼师生专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文章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性分析入手,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设置专业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教学体系体现适用性和实践性,加快创新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对新工科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研究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等实践进行探索,通过实践教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支撑新工科新生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阐述,希望对新生工科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