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非裔作家托尼·莫里森在表现非裔种族与性别问题、权力与欲望关系时将食物意象运用得淋漓尽致。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中主人翁黑人女孩佩科拉疯癫过程充满丰富又颇有象征意义的食物意象。这些交织着欲望与权力的食物话语揭示了非裔女性在父权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压迫下"自我"严重扭曲异化的现状以及非裔女性长久压抑的欲望。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巴金先生的<寒夜>虽然创作背景不同,但都以悲凉的笔调描绘了父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和不幸的爱情.本文用女性主义观点从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入手,分析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爱情的摧残,关注了女性被压抑的内心世界,反思了女性在历史文化中的"缺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正处于父权社会的全盛期,女性身心受到禁锢。多丽丝·莱辛通过在作品中塑造追求自由的女性角色来表明自身对父权社会压迫的反抗。本文对《去十九号房》进行分析,指出女性在理性的压抑下主体性缺失、但个人的"非理性"又唤醒其自我意识,最终她们摆脱理性的牢笼实现"逃离"自由。小说揭露了莱辛对完全以理性为主导的生活方式的质疑,正是理性对情感的压抑最终导致了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已故上校的女儿们》是著名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这篇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淡化的故事情节和巧妙转换的叙述角度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与此同时,曼斯菲尔德对象征意象的娴熟运用也让这篇小说意味深长、回味无穷。作品中象征性意象分为三类,分别象征着父权主义、维多利亚时代妇女的希望和她们的实际地位。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该小说及曼斯菲尔德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原型,"鞋"在中西方文学中都是"性"的象征.张爱玲小说中的"鞋"意象承载着"性"与"焦虑"、"死亡"的多重意涵,既是对传统文学中"鞋"意象内涵的继承,更是对其意旨的拓展,成为解读女性人物丰富复杂内心世界的密码,是女性荒凉一生的见证.她借助对"鞋"意象内涵的拓展,从女性潜意识层面表达女性的身体、情欲和性别诉求,道出父权文化钳制下被淹没的女性之声,填补了五四女作家在书写女性深层自我上的空缺."鞋"这一能指的广泛应用丰富了作品的心理内涵,营造了一个意义丰富的女性世界,进一步阐释匮乏和内囿情境中的女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秘扇》畅销于西方。美国华裔导演王颖据此改编成同名电影,通过书写两代女性的情感故事来阐发女性主义思想。影片中的两对女性从老同的姐妹情谊中获得精神慰藉以反抗父权压迫;构建以女书为核心的女性话语系统来打破父权压抑下"缄默"的失语境况;以"双性同体"的形象来颠覆父权社会所建构的不平等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探讨威廉斯在《玻璃动物园》戏剧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位女性人物,分析两位女主人公在父权中心社会下的痛苦和不幸。揭示该剧的引申社会意义——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作为"他者"被压抑﹑从属的地位,男人拯救不了女人的命运,依赖父权中心最终将走向悲剧。  相似文献   

8.
一间自己的房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尔夫是女权主义批评的先驱,她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房间》最早在文学领域展开了对父权文化的清算,她批评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压抑,肯定被父权社会拒绝的女性文学传统的存在,为女性写作找到了一个历史支撑点;她提出的女性作家应在不忽略自己性别特色的前提下努力达到双性写作佳境的观念,显较后来排斥男性的女权主义批评家更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莉莲的故事》是澳大利亚当代杰出的女作家凯特·格雷维尔的代表作之一。根据伊利格瑞的女性写作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男权话语和女性话语及其对抗,揭示了父权体制下的家庭生活和女性的压抑心理以及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觉醒,创造性地表达了自我之声和瓦解父权统治的反叛行为。  相似文献   

10.
毕飞宇的小说《玉米》《玉秀》《玉秧》(即《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女性的欲望主题。论文从身体书写的角度分析毕飞宇《玉米》三部曲,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压抑和束缚。在父权文化中,女性身体一直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女性在男性的凝视下,对身体进行自我规训,并屈从于父权社会。在《玉米》三部曲中,女性身体的觉醒带来的是对父权社会的反抗,女性企图出卖身体来获得权力,以“反凝视”的方式来揭露男性的虚伪和卑劣,然而结局最终走向失败。毕飞宇的女性身体书写肯定了女性情欲的合理性,表达了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揭示了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探索的艰难。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向以其爱情故事的传奇性引人注目,本文拟就文中的母亲形象做出分析.不同于主流评论家对张爱玲作品母亲形象的贬抑,本文重点分析父权文化道德压抑下母性生存的无奈,以及男权背景下母亲这一文化符号对女性的规定和塑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写作女性不再认同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创造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召唤出不甘于男权压抑,并对封建男权、父权表现出强烈反抗精神的"疯癫"女性。写作女性在具体的性别权力关系中对"疯癫"女性的书写,正构成对传统文化书写中"天使"女性的深刻讽刺和无情解构。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一位具有成熟女性意识的现代女作家,她以自身的女性生命体验和理性思考写出了自然性别给女性带来的种种不幸,展现了"五四"妇女解放运动后闺阁女儿们的真实生存处境,从民族文化深处揭示出以父权文化为中心的宗法文化对女性精神与命运的奴役,解构了"五四"女性解放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苔藓》是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该作者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在该小说中,呈现着强烈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作者主要是通过生态环境、人物关系和特定意象三个方面来描写父权中心主义解构的。该部小说兼顾了两大主主题,女性和生态主义,符合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父权文化的批判审视,提倡了男女平等和保护生态的思想,试图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新社会,对当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一生以描写女性人物见长,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国内外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恋爱中的女人》被公认为劳伦斯最有成就的小说.对于其中几位典型女性,传统的文学批评都是站在二元对立的立场上以女权主义视角抨击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但笔者认为作品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一主题,小说已经触及到人类社会权力网的运作以及女性在网中的存在状态.本文旨在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重新解读《恋爱中的女人》,更好地理解父权社会的规训权力对小说女性的压制,同时还可以看到在权力网中被压抑的女性如何作出回应和行使反抗权力.正如《恋爱中的女人》的赫麦妮,她就是典型的反抗规训权力的新女性,她不再是服从规训,委身于男权社会权力的女性;相反,她竭尽所能去冲破以往的权力网对女性知识、性别、行为的压抑.尽管她的生活孤独寂寞,但这样一位不屈不挠为女性权力奋斗的先驱女性形象是值得赞颂的.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完成了她对女性的书写。在作品《金锁记》中确立了曹七巧的疯女形象。通过曹七巧对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的反叛,张爱玲强调了女性被男性扭曲的心路历程。通过压抑处境的书写,张爱玲叙述了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性在宗法父权体制下所承载的性别、经济、人格上的剥削和压制。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性家长身份在男性家长缺席的情况下得到了确认,张爱玲把处于从属压抑位置上的女性纳入叙述主体。  相似文献   

17.
在惊天动地的经典爱情故事的背后,《呼啸山庄》传达的是父权文化对追求幸福权和选择权的自由女性的压抑与戕害,以及女性对父权规范永不妥协的抵抗。并极具前瞻性地明示:女性主义运动不是脱离社会单一存在的,也深受所处社会等级矛盾甚至种族矛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色"和"戒"在父权意识中是属于男性的,而张爱玲的《色戒》横空出世,异化于古已有之的色与戒的文本。色难当头,焦灼的是女性,文本以女性视角出现,使王佳芝纠缠在革命与情感漩涡之间,飞蛾扑火走向灭亡,以此展现男权话语对于女性灵与肉的压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劳伦斯在《马贩子的女儿》中对梅宝形象的细腻刻画和描写,去解读劳伦斯的女性意识。劳伦斯希望打破男尊女卑性别不平等的现状,拥有推翻父权制思想对女性的压制的现代女性主义意识。但是他仍然无法超越主流意识,更无法摆脱父权文化对自身的影响。劳伦斯在这篇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仍然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他的女性主义意识是父权文化笼罩下的矛盾产物。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海的女儿>通过对人类的高度赞美表达出明显的人文精神,但若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进行解读,会发现这篇童话表现了西方女性复杂而微妙的失语处境:一方面对男性权威心存质疑,努力寻求自我表现的途径;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受到传统习俗的制约,在男权文化面前放弃个性的表达. <海的女儿>以女性个人价值与尊严的牺牲完成父权传统对"人"的赞美,实际上已经违背了西方人文传统的精神内核,从这个意义上看, <海的女儿>又可以说是反人文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