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高考数学陕西卷理科第21题(文科第22题)是一道解析几何题,第(1)问是给分题,第(2)问难度较大,既考查学生对向量、定比分点、设点、引角、最值、导数、均值定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对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能力,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会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顺序观察法。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图题,引导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地观察,使学生掌握不漏、不重复地回答问题的方法。例一:下面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例二:在∠AOB内,有4条从O点出发的射线,这里面一共有多少个角?  相似文献   

3.
1.对比,体现图示的优越性。(1)出示分别用文、图两种表述形式表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题并迅速回答。  相似文献   

4.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一、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要求学生先做课本练习十七第 1大题,让学生说出各小题的结果。师生一起评论、纠错,复习旧课。   (二)引入新课: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本节课的两道复习题:①板书: 125+ 45÷ 15- 96。教师简单介绍:这是一道整数四则运算题。提问:这道题有哪些运算?该怎样运算?生答:有加、减、除,应先乘除后加减,老师把学生正确回答板书在题右方,并要…  相似文献   

5.
<正>苏教版《数学》三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两道题(图1):这是常见的面积知识应用问题,与之相对应的题组还有“每棵树占地几平方米”,如图2所示,是一道单元作业题。这类问题一般以果园为情境,因此学生将其趣称为“果园题”。这类问题虽是常规题,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数学思维有一定要求。许多学生表示,  相似文献   

6.
一道求积题的多种解法藤县太平镇中心校许焕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4页第8题是求阴影部分面积(如图)。多数学生解法单调,甚至解答错误,这是因为还没有真正理解图意,其实这题有多种解法,现列举如下:解法一:先求出阴影部分的圆心角度数:再代入扇形面积公式:...  相似文献   

7.
教学要求:(1)学生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比一比等活动,认识10,会写10,掌握10的组成、分解等知识;(2)培养学生的数学对应思想。教学过程:1.学生口答:(1)从1数到9,从9数到1;(2)在口里填数。2.看图数数10。教师挂出右图,要求学生数一数图中有几个小朋友?几个气球?3.看计数器、直尺、点于图认识10。(l)教师在计数器上先拨9个珠子,又拨上1个珠于,要求学生数一数共拨了几个珠子?教师又拨去1个珠子,要求学生回答还剩几个珠子?(2)教师出示直尺图让学生观察思考:0至9之间有几段?在第9段后添上一段后,总共…  相似文献   

8.
有些数学问题,小学生乍看会感到面目全新,高不可攀,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其实,学生往往已经具备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这便是精湛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一、以退为进,减缓思维的坡度有这样一道题:在△ABC中,AB边被4等分,AC边被3等分,已知小△ADE的面积为3平方厘米,求大△ABC的面积。(如图1)解答这类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教师应先出示(如图2),辅助图形,由于AA'//BC,所以△ABC和△A'BC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面积相等。这样就为学生接受新题做好了铺…  相似文献   

9.
1原题再现 苏教版高中《数学4》(必修)第51页“探究与拓展”第19题为: 一铁棒欲通过如图1的直角走廊,试回答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春阁 《贵州教育》2000,(3):31-31,34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题目的潜在能力,每讲完一题后,应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这样,不但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求异创新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一题多解,广开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多向性(以下各题均给出简略解答,仅供参考)。例1《几何第三册》P123练习第2题如图:经过O上的点T的切线和弦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已求证一个命题,若能给出多种渠道的不同证法,可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沟通了已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灵活的应用能力,逐…  相似文献   

11.
杨辉 《四川教育》2001,(6):32-32
一、质疑引入,练习铺垫。 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简单应用题,这一 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应用题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复合应用题”复习) 师:根据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和老师、同学 一起解决吗?(学生提出问题,这里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8页。学生阅读后, 教师抽学生回答:什么是复合应用题?解答应用题的 一般步骤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弄清题 意,分析数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 2.基本练习。 师:简单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 …  相似文献   

12.
简艳 《四川教育》2003,(1):42-42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圣殿。历来人们都这样赞誉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工作中努力钻研教材,宁愿自己多吃苦,少让学生走“弯路”,力求寻找一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个别地方存有异议:人教版第三册小学数学教材中,在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后,第58页出现了这样一道题:4.在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在图一中,学生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个图形有三个角;在图中,学生把这个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能很容地数出六个角,而且上面的那个大角也能找来,但是,下面的那个平角…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2009年初中社会·思品学科学业考试(衢州·舟山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第22题):阅读地图,回答问题(10分)(1)任选一图,写出整幅图的经纬度范围。(4分)(2)图一、图二所示区域在自然环境方面有何不同?请列表进行比较。(6分)  相似文献   

14.
薛红霞 《山东教育》2002,(25):49-4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二册第88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过程:师:(课件展示图一)(图一)同学们,这是去年六一节时,我们学校最有名的美术老师设计的舞台图案,你们看漂亮吗?生:漂亮!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图案的设计主要使用了那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找规律的知识内容,然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很快地明…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新世纪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认识角。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出示一个钟面。师:请同学们观察钟面的时针和分针之间形成的图形,这是什么图形你们知道吗?生:我认为这个图形可能叫角。(有3名学生这样回答)师:这几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角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图形。教师板书课题:认识角【评析】这一环节是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钟面自然地导入新课,既创造了意境,又了解了学生对角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教学角的初步认识1.出示多媒体课件(书中情境图)。师:同学们能不能在这些画面中也找出哪些地方存在角?生1:斑马线上有角。生2:房子…  相似文献   

16.
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曾对“商不变的性质”的不同教法进行对比研究,深深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一种教法:1.观察比较(先填表,再比较)学生发现这五组题的商都是6。然后,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对比,并回答问题:(1)第2组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学生:第2组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5倍,商没有变。)都扩大5倍,也可以说“同时”扩大5倍。(板书:同时)第3组同第1组比…  相似文献   

17.
解题技巧与思维方法⑨──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题试析兰化总校蔡建爱12.逆向思维,突破定势在1994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一个四边形的两条边长和三个角的度数(如图1所示),那么,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是按照习惯解法,先把这个图形分割成...  相似文献   

18.
现行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52页有这样一道题:如图1,∠B=∠C=90°,E是BC的中点,DE平分∠ADG,求证:AE是∠DAB的平分线.教材将此题作为在学生学完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角平分线的性质"之后的一道拓广探索题安排在课后的习题中,编者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训练学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用数学的目的.数学学习不能脱离课本,这是不争的常识,但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学生往往忽视对课本的利用,对教材  相似文献   

19.
要使数学练习题真正起到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作用,教师必须深入领会编者的意图,发掘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好典型习题。高中《数学》第二册复习题五的第9题,就是一道很有用处的典型习题。“如图,AB和平面α所成的角是θ_1,AC在平面α内,AC和AB的射影AB'成  相似文献   

20.
九义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笔者设计了“撕”这一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探索出知识的奥秘。这一方法比由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求和,更直接、更易于发现知识点。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先请同学们运用直尺、三角板、小剪刀等工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来,标出三个角,再动手撕下它的三个角,变成三块,然后以一点为顶点拼在一起,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教师在同学们撕、拼的时候巡视,指导困难学生,帮助技能不熟练的学生,并找出几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