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意志自律"是认识和理解康德道德教育目的思想的精髓.康德认为,"意志自律"是理性主体实践理性自立法与自守法的道德意向与实践能力,它与人的道德建构密切关联.因为"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所依循的唯一原则,也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本源泉.由此,康德认为,促使受教育者从"意志他律"走向"意志自律"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判断受教育者德性提升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走向"意志自律"也就意味着,道德教育必须要将普遍性、形式化的先验道德律令而非质料性的偏好原则作为受教育者意志的规定根据,由此唤醒受教育者内心之中基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善良意志,继而在祛除经验性关切的基础上,彰显受教育者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2.
实现道德选择中的有德行为是社会有序化的关键。有德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价值的选择行为。其内涵包括主体的意志自由、利于人的意识和利于人的事实,其实质是主体的道德修养和对时下情景的正确判断。主体的意志不自由、多重道德价值评价的存在、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等,会带来主体有德选择的困境。因此,合理的社会舆论、面对多重评价时坚持“价值量大小”的优先序列原则,以及发生价值间冲突时坚持“底线伦理至上”的原则,可以使主体走出有德选择的困境,实现有德行为。  相似文献   

3.
朱青 《新疆教育》2012,(4):23-23
自律是指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思维,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和立法去行动。即指不受外界困境和影响,不为快乐、幸福、欲望等情感所驱使,也不受神意、天命的支配,而是根据自己的“立法”,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而行动的道德原则。自律能力,指道德选择和行为是依据通过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人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愿作出的,它可以表述为道德上的“三自能力”的特点:即自立、自行、自控能力。  相似文献   

4.
自由意志作为道德归责的必要条件,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认同。不相容论的自由意志论者提出的自由意志的叙述遭遇到决定论的挑战。面临决定论的挑战,一部分自由意志论者尝试肯定因果关系对道德责任的重要意义,提出一种“非确定性”因果关系来解释自由意志。但是,这种自由意志无法捕捉道德归责所需的控制力。道德归责的控制力是行动者心理上与行为之间的主动控制,包含着“确定性”的因果关系。因此,道德归责的自由意志应当从“确定性”因果关系中解释自由意志。“半相容论”为寻求这种自由意志的内涵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意志到自由意志,不仅为“道德”奠定了基础,也为“立法”确立了依据.康德的实践理性不仅仅是关于道德行为的产生,也关系到法权思想的确立.意志自由不是行为的无约束,它受道德律的制约,是对道德律的遵守;受“法”的强制,是对“法”的尊重.康德的“德”法”双重关系的统一,对现代道德现与法治观的结合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孟子从人的“本能”方面去界定人的性善,体现了道德无意识。他所言的“性”即道德无意识,或日定势化了的意志方式。基于此,张载提出“无意为善,性之也,由之也”的道德形而上的命题,即为善决定于“性”,而非决定于由外在之物而引起的含有质料内容的意欲。因其“性”是超乎经验的,所以,由“性”可直观“天道”,实现天人合一。张载所提出的这一命题可启发人们对意志方式的探讨及从人类学本体论意义上对自由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有关康德哲学的重心问题,有人认为主要倾向在认识论方面。本文则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优先”理论出发,推出道德高于知识;并串联起康德“人是目的”的思想,指出康德哲学的重心实际上在于研究人的行为道德规范,做到意志自律,即做个道德的人。并由此对当前的世界秩序提出道德方面的质疑。  相似文献   

8.
龚自珍的道德教育思想包括道德起源论、道德教化论、道德教育原则和道德教育方法等方面。在道德起源方面,他提出了“善恶皆后起”的道德起源论;在道德教化方面,他主张以德治为中心,进行道德教化;在道德教育原则方面,他确立了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提倡学以致用、提倡实事求是和主张平等育人等原则;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他形成了因材施教法、身教示范法、自我教育法、情感教育法和意志锻炼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是使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为人们认同、接受、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增强人们的道德智慧与勇气的一种道德活动形式。由于“道德教育,在于锻炼意志。人有强固的意志,始能实现高尚之理想,养成善良之习惯,造就纯正之品性”①。所以,道德教育是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使人向善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道德教育具有使人们“得其道于心”②的功能和作用,故此,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尤为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一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  相似文献   

10.
论《老子》的三个道德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之道德形上学以人的“德性”为出发点,通过经验批判和确立生命原则来寻求最高的以“无”为核心的道德实践原则,因而有其纯粹性。人之得道,有赖于超越“形我”的内在本真,即婴儿状态的“含德之厚”,归之于生命自我的“恒常”和“无待”,由此从“无”进到“应该”,表明其道德价值取向,并从人追求本真状态的自由境界得出“无为”、“不争”和“知足”三个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11.
There is an apparent tension between Immanuel Kant's model of moral agency and his often-neglected philosophy of moral education. On the one hand, Kant's account of moral knowledge and decision-making seems to be one that can be self-taught. Kant's famous categorical imperative and related 'fact of reason' argument suggest that we learn the cont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ral law on our own. On the other hand, Kant has a sophisticated and detailed account of moral education that goes well beyond the kind of education a person would receive in the course of ordinary childhood experience. The task of this paper will be to reconcile these seemingly conflicting claims. Ultimately, I argue, Kant'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akes sense as a part of his moral theory if we look not only at individual moral decisions, but also at the goals or ends that these moral decisions are intended to achieve. In Kant's case, this end is what he calls the highest good, and, I argue, the most coherent account of the highest good is a kind of ethical community and end of history, similar to the Groundwork 's realm of ends. Seen as a tool to bring about and sustain such a community, Kant's philosophy of moral education exists as a coherent and important part of his mor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2.
试从康德的生平和其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土壤入手,分析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康德的教育哲学思想是其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从人性论、认识论和道德论出发论证人类受教育的可能性、认识能力的能动性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康德的哲学教育思想为近代中国开展"德育"、"智育"、"美育"提供了哲学依据,即使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康德历史哲学与其先验哲学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它既想继续解决康德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冲突,又想打通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分立,在这些尝试中,康德哲学流露出新的走向并对后世哲学有着重大影响。然而,康德历史哲学又难以摆脱其哲学固有的矛盾特征,它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二律背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康德哲学发动了一场主体性的革命,康德伦理学思想也建立在主体性的基础之上。本文论述了康德的伦理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的主体性伦理思想对"幸福论"伦理学及"神意"道德的超越及其伦理思想的道德律令,指出了康德的伦理学思想的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康德哲学之“先验哲学”之名一般指其认识论,本文认为康德实践哲学也具有康德意义上的先验特征,主要体现为道德法则的证成过程中,康德步步追溯,最后达至“理性的事实”这一先验的理由,表现出理论的先验性。  相似文献   

16.
康德以道德法则为基础的义务论的所提供的批判视野,分析了功利主义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理论困境,以及功利主义对其义务论的批评.以此为基础,进而可以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康德是如何看待功利问题的.功利主义对康德的批评建立在对形式主义的道德法则之狭隘化的理解之上;康德对功利问题有着全面而恰当的考虑,从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视野出发,功利主义也可以具有恰当的地位与重要的价值;另外,康德的批判视野对于处理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与价值问题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其批判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区分自然与自由的基础上,康德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属于自由的领域,自律是道德教育的惟一法则,而"人是目的"则是道德教育的最高指向,与此相应,在道德教育中应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康德道德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尊重人的理念对人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康德论幸福     
康德认为经验幸福论缺乏客观有效的基础,而这只有到理性中去找,这个根基就是道德法则,道德法则以善良意志为条件,但有德者未必有福,于是康德提出三个公设来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整个批判哲学之上的.其教育思想,尤其是道德教育内部存在的冲突,是批判哲学体系本身的内在冲突的反映,更是启蒙理性内部两种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冲突的反映.这种冲突最终表现为理性的自律与他律之间的矛盾.康德的教育理念,既要求道德教育能够体现出启蒙的自律性原则,又不得不承认其具体的实施始终无法回避他律性问题,即教育作为单纯的启蒙技艺的问题.最终,康德在道德教育如何可能的问题上不得不诉诸历史理性.  相似文献   

20.
康德美学是哲学化的美学,其哲学的批判理性肯定了人类的道德进步,关注人类的理性启蒙。他对人类自身、道德、精神意义的关注,使其美学思想凸现出一定的人类学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