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女孩”文花枝,许多人都很熟悉。这个23岁的女孩,在遭罹车祸身负重伤的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首先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因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她永远地失去了左腿。面对高位截肢的残酷现实,她乐观开朗,笑对人生。她这种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坚强勇敢和乐观向上的“花枝精神”,至今仍感动着国人。  相似文献   

2.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3.
精彩比喻     
1920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在一次会议上作报告。当时,有些农民对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不甚理解,向加里宁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对于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对此,加里宁提高嗓音反问道:“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左腿还是右腿?”农民们听了以后欢呼起来,掌声经久不息。  相似文献   

4.
“真有你的,山杉!”1988年初春,在中国美术馆三楼展厅,“白山杉南极考察纪行摄影展”上,我们又见面了。见了面,我就想捶她一拳。又一想,都不小了,干嘛呀!于是学会了收敛。两三年,我们没见面了。这次我才发现,南极一趟,山杉依然是山杉:没有流曳的风韵,没有拂人的妩媚。有的,只是她之为她的独特的蕴藉:平实、纯朴,永远地给你一种年轻的动感,永远地让你觉得,她,是“春天里的一把火”。我完全可以正儿巴经地问她:“去南极的念头因何缘起的?”是不是活腻味了,也想来点儿探险?”可我什么都没问她。我和她,一问一答显得多余。我甚至觉得:什么都不说,才是我们俩在一起的最佳意境。该说的,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全说尽了。  相似文献   

5.
“中俄友谊之旅”活动圆满结束了。回首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为“中俄友谊之旅”奔波、忙忙碌碌的日日夜夜和点点滴滴,我和俄语部以及项目工作小组的同事们感慨万千。我们曾经为最初的创意获得批准四处奔波,我们曾经为设计和确定采访路线而呕心沥血,我们曾经为争取俄通社-塔斯社  相似文献   

6.
啤酒里的尿     
柯柯虽然是个“美女作家”,但是她的走红不是靠身体写作——当我们刚刚认识,她就迫不及待地对我强调这一点。我自然不相信,就找她的书来看,果真如她所言,书里并没有“我”跟男人偷情的故事。凡事都有例外,柯柯就是这样的例外。  相似文献   

7.
薛宝海 《视听界》2012,(6):126-126
我在广东增城有个纪录片节目《今日故事》,编导在网上给我报了个选题“边检站的优秀员工”,可是预采来的故事让我很不满意,比如“母亲去世不去奔丧,留在工作岗位”,我说这是“不孝顺”,在当代不提倡这样的价值观。再比如“助人为乐不计得失,都是同事们的嘴中夸他”,我觉得这是应该做的,不值得拿出来做节目。  相似文献   

8.
覃龙这小子     
我并不口吃,却常常拔了电话后把覃龙叫做“成龙”。覃龙这小子今年33岁,1.68米高的精瘦个子瘪肚子,好客善交际,当过记者经过商,喜欢夸朋友,夸同事,夸女人。覃龙曾经在一群少妇当中夸她们,把少妇们一个个夸得同仇敌忾齐声说:“覃龙我们都想轮奸你!”这个被众少妇幻想虐待的覃龙,像“非典”似的害人,我听说了这非真非假的笑料之后,也莫名其妙地渴望那种虐待,一望自己的啤酒肚,不免天天晚上失眠心烦。跟覃龙在一块儿吃饭,他经常向一些朋友们介绍我:“曾经是我的上级!”  相似文献   

9.
不要想     
同事英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下午要去医院做个检查。“怎么了?”我关心地问。“我的两个肋骨之间有一个硬块。你看,就在这里。”她指给我看。“什么时候发现的?”“有一年了。我也看过医生,他们都说没事。但我就  相似文献   

10.
乔申颖:他是新闻热情的源泉 在2009年《经济日报》年终评估时.在报社工作多年的乔申颖获得了“热爱新闻事业”、“敢打硬仗”的好评。同事们时常问她,为什么对工作如此有热情。面对这些问题,乔申颖却无法作答。“我没有办法告诉他们,那是因为我知道自己载着什么样的期望”。  相似文献   

11.
《出版经济》2004,(8):1-1
7月的一个周末,我在家中接到一个电话,看到是陌生的号码,很是奇怪,但是电话里传来的信息更让我觉得奇怪,对方问我是不是《出版经济》的,接着问我们是不是在做一个“读书指南”的东西,我说是啊,而且这第一期就是面向广大的中小学生的。原来,这位读者是从一个朋友那里看到的,她还说,她是位军营的读者,看到我们的介绍就很感兴趣。没过几天,我在外边办事,办公室的同事打电话告诉我有几个读者问“读书指南”的事情,说是想订我们这期杂志,还很关心以后的出版日期,希望能够全年订阅。本期推出的“中小学读书指南主题刊”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我们很…  相似文献   

12.
如何使消息吸引读者?笔者认为:在消息写作中要尽可能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使消息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首先要用好标题来先声夺人。如我采写我们公司实行干部持证上岗一稿,用了《华兴公司实行干部持证上岗制度(肩题),“阿混”干部难混了(主题》的标题。由于“阿混”干部一词形象生动,肩题交待事实清楚,便博得了编辑的好感。此稿很快被刊登在192年5月26日的《陕西工人报》显著位置。稿件刊登后领导和同事们都说标题好,文字活。又如我采写的我们公司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配套一稿,用了《华兴公司和上海大众千里喜结“良缘”》的标题,“结良缘  相似文献   

13.
奖励自己     
在新世纪的曙光里,我们为自己的生命写下了新的期待。当物质的匮乏已不再困扰我们的今天,心灵的成长便攀升为我们生命的第一需要。记得20多年前,我曾以自己是某地委机关里寥若晨星的女秀才而自我陶醉。直至1983年的一天,我因头疼欲裂没有将一份讲话稿写完而遭到单位领导在全体同事面前的训斥:“身体差、文化低,告诉你,机构改革就改掉你这样的……”一顿羞辱使我的自尊和自信在同事面前崩溃了。人知耻而后勇。我为自己建立了一份荣辱档案,如卧薪尝胆般常去翻阅它、品味它。我想,逆境和顺境是相对的,如果没有逆境的磨难,就培养不出…  相似文献   

14.
如果互联网公司仅仅把年轻人当成流水线上的“知识民工”,那么这些年轻人的青春将注定是残酷的. 她坐在我面前,眼圈发黑,笑容里满是疲惫.这个生于1993年的女生,每天上班的时间是15点-24点,周末也鲜有休息时间.“回到家里,感觉自己像被掏空了一样.”她的工作是做内容审核,在国内一家发展火热的互联网公司里. “每天平均要看一千五六百篇文章,看得想吐.”她说.从她的描述中,我感觉像是看到了一个刚从富士康工业流水线上走下来的年轻人——机械压抑的工作、无休无止的加班、看不到未来的迷茫……每天上完班之后,她就待在家里,看看剧,哪里都不想去.偶尔不上班的周末也是这样,“没有任何动力去做点什么别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有家省报在全体记者会上,提出个“记者的采访作风究竟怎么样?”的问题;对下农村的记者还问到:近年在社员家吃过饭没有?是在基层写稿还是在招待所写?写了稿子和当地领导、群众见面没有?过去记者进村习惯给老乡挑水,扫院子,现在有谁还在这样做? 这些“问”,记者们都是怎样“答”的且不说,单就如此寻根究底地检查采访作风,就很值得赞扬。我们的新闻采访作风,有着优良的传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工作第一线去,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去,切实掌握第一手材料,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情况,然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稿。我们的记者历来都是这样做  相似文献   

16.
陪同黎澍下江南1956年5月间,邓拓同志忽然打电话给我说:“黎澍是理论部的顾问,帮助我们做了许多工作,现在他想去外边走走,你可否陪陪他?你也应该到下边去看看嘛!”当时理论部的两个顾问胡绳、黎澍,的确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同事们都说:“这是个‘美差’”!  相似文献   

17.
那是1969年的中秋节,我这个“胡风分子”有幸从“牛棚”转学,下放到了咸宁“‘五七’干校”.因为我是只身一人下来的,妻子罗惠总是放心不下.有一次,她终于决定牺牲工资,从工厂请了十天假,匆匆赶赴向阳湖探亲.这是她一生中第三次千里迢迢来同我相会.这一次同头两次都不一样:如果说第一次是两颗年轻不懂事的心,凭万有引力牵在一起,呼吸在单纯的陌生的幸福里;第二次是两颗因相思而疏远的心,隔着严峻的政治栅栏对望着,游移在渺茫的无告的希望里;那么这第三次,我们的团聚则充满自在的超脱的主动精神,不受任何主客观的限制或干扰——不是没有过去,过去就让它过去,也不是没有未来,更犯不着为它忧虑或烦恼——让我们紧紧抓住现在,仿佛走进儿时故乡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丛,在大自然令人沉醉的气息里度过一星期超人的生活吧.  相似文献   

18.
采访过程中,常听到一些牢骚话,有些通讯员往往忽视过去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倒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一次,我与战士们闲聊时,有个人发牢骚说:“在家时,每逢生日热热闹闹,到部队服役几年了还没有过一个生日呢,亏得部队还是一个溫暖的大家庭呢!”我听后,逐个连队进行查问,全团除了九连给每个战士过生日外,其它连队都没有这样做。当晚我写了一篇《九连为战士过生日,战士更加安心服役》的稿子,被《解放军报》、《战斗报》采用了。打这以后,其它连队也都主动建立了战士生日卡片,为每个战士过生日,战士们心里象喝蜜一样甜.今年初,我在某一个工厂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五年元旦后的一天,我妻子下班回来说:“小顾的爸爸回来了”。小顾是她在学校的同事。小顾的爸爸就是清江拖拉机厂的工程师顾章文,他去澳大利亚参加“国际田间日”的操作展览已几个月了。我一直等待着这样的契机,而且耐着性子等了一、两个  相似文献   

20.
我该看到的生命轨迹 如果1999年5月8日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如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没有犯下那可耻的“错误”,如果没有那个令全世界震惊的消息传来,我相信邵云环会回来的。 两年后,她应该从贝尔格莱德回国休假。她会从经受战乱的南斯拉夫带回费尽周折搜罗到的土特产,散发到每一位同事的桌上。她会匆匆忙忙地来,取走载有她的文章的报刊。 四年后,她应该结束这一段驻外记者生涯,重新坐在她熟悉的办公室里,继续编辑《参考消息》的译文稿件——这是她临走时表示的愿望;继续关注巴尔干问题,不断提出她的调研报告,她仍然是这一方面的权威观察家和研究者。她也许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