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可心 《青年记者》2016,(23):83-84
姜,文的电影,喜欢用自己的独家记忆展现历史,让观众以独特角度找寻历史教科书没有呈现出来的别样故事.目前,姜文共拍摄了五部电影,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五部电影里,姜文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中国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抗日时期,还有“文革”时期.电影的创作定会受到导演自身情感因素的影响,也会掺杂导演对这种历史时期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讲述了一群爱国学生刺杀汉奸未遂反被处决的悲剧故事。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在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在淡化了原小说中刺杀汉奸的那种激扬的爱国情绪的同时,又对原小说故事情节进行了扩展和增添。改编对于作品合理的延伸使原故事中对人性关照的主题在电影中得到了更加完美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电影《色·戒》里的王佳芝被鼓动去参加刺杀行动,还为此付出了自己的贞操。结尾处,她因为自己的身心变化放走情人/汉奸而丧失了性命。用意大利导演贝托卢奇的话说,她是历史的人质。但是,我看到,今天的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又再次把影片绑架为人质。管理机构的简单处置、人们思维的惯性、意识形态训练出的高音喇叭,都在肢解和曲解这个作品。对影片的欣赏和批判掀起了2007年中国最大的文化事件,影片和放映场、审片间、报纸网络扬起的香艳与肃杀之气,跟张爱玲的小说倒有一拼。[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很多人印象中,严歌苓是一个台湾作家,因为她文章中人物处处透露出的温婉细致,也因为90年代之后一系列她的畅销作品都出自台湾出版社,有的更经电影改编后让大家熟知——如李安执导的《少女小渔》,李翰祥的《女房东》还有陈冲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天浴》,都出自她的小说。  相似文献   

5.
他是个学新闻的导演、爱刷微博的导演,爱逼演员喝酒的导演。从最早的警匪连续剧《征服》到电影《风声》,再到《西风烈》,以及最近的《神探亨特张》,据说他的电影、电视剧是黑社会入道必看。他还拍了《东京审判》,大历史厚重起来,似乎有点出"格"。再拍了《一场风花  相似文献   

6.
最近,顾长卫导演的电影《最爱》和香港导演刘伟强的力作《不再让你孤单》进行票房PK,顾长卫说:“一部电影就是讲一个故事,最后得看究竞谁的故事讲得更好了!”作为复杂文化作品的电影尚且如此,较之显得简单的新闻作品更应该为读者讲述完整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作品历来被影视导演所青睐,她的作品多次被改变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与许鞍华导演的同名电影《半生缘》为例,结合小说作为语言艺术和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通过探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区别与联系,为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相关链接】高正,原名郭震,电影演员、导演。1922年出生于北京。1946年,考入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昆仑影业公司,参加了两部著名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演出。20世纪50年代,参加演出的影片近20余部,并担任《聂耳》的制片主任。1960年起,导演《激流》、《秦娘美》、《平鹰坟》、《桔园情》等影片。1985年,担任12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的总导演。参拍的纪录片《记忆电影》,荣获第25届夏威夷国际  相似文献   

9.
洁尘 《视听界》2007,(6):114-114
我以为,一部好电影看完之后,对于观者个人来说,最大的奖励就是被一阵巨大且浓密的缄默给覆盖了。 11月1日《色,戒》全国首映日,我在那天看了两遍《色,戒》。先是下午看了一场媒体场,然后晚上陪先生又看了一遍。看媒体场不花钱,不花钱的结果就是要在主办方开的座谈会上说话。  相似文献   

10.
盘点2005年的华语电影,估计票房前几强还是《无极》《神话》《七剑》类以武打为主要卖点的电影。在第42届台湾金马奖的评选中,周星驰的《功夫》也荣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靠《卧虎藏龙》大尝甜头的国际导演李安在点评这届金马奖时直言:论艺术角度,周星驰的《功夫》远不及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和蔡明亮的《天边一朵云》。看侯、蔡的电影可以让人想很多,而周星驰的《功夫》只是带给观众娱乐而不用思考。因此可以这么说,这次评奖是商业打败了艺术。联想这些年来功夫片大行其道、屡屡获奖,多少折射出华语电影在全球大奶酪面前蠢…  相似文献   

11.
盘点2005年的华语电影,估计票房前几强还是《无极》《神话》《七剑》类以武打为主要卖点的电影。在第42届台湾金马奖的评选中,周星驰的《功夫》也荣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靠《卧虎藏龙》大尝甜头的国际导演李安在点评这届金马奖时直言:论艺术角度,周星驰的《功夫》远不及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和蔡明亮的《天边一朵云》。看侯、蔡的电影可以让人想很多,而周星驰的《功夫》只是带给观众娱乐而不用思考。因此可以这么说,这次评奖是商业打败了艺术。联想这些年来功夫片大行其道、屡屡获奖,多少折射出华语电影在全球大奶酪面前蠢…  相似文献   

12.
我喜欢看电影,也因为自己是做设计的原因,很注意电影里面的服装。十多年前,看法国电影导演吕贝松拍的《第五元素》,感觉电影里服装非常突出,既符合角色性格,又古怪趣致,是法国设计大师让·保罗·高提艾设计的。反观我们自己的古装戏服,好像几百年来都一个样子,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因此总是有一个期待,希望有设计家能够突破古装的传统,在古装基础上给予新意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民俗元素的虚构、渗透和展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讲述了在"一夫多妻制"封建制度下,陈府大院里家庭内部妻妾争宠、互相倾轧的人生命运。在这样一个故事框架里,除了剧中人物自身的命运轨迹外,导演还有意添加了许多民俗事象,并在影片中进行虚构、放大和融合。  相似文献   

14.
如果用酒来比喻电影的话,那么有些电影就像是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喝了会使人的中枢神经发生紊乱,甚至致盲,比如《色戒》《集结号》《南京!南京!》等等:有些电影则像是用发霉的红薯千酿造的劣等货,喝了会让人感到有一种怪味,甚至倒了胃口,比如《三枪》《无极》《黄金甲》等等;还有一些电影,则好像被偷懒的导演兑入了过多的自来水,喝起来淡而无味,比如《孔子》《非诚勿扰》《千里走单骑》……  相似文献   

15.
苏靖 《今传媒》2016,(8):113-114
张艾嘉将其对女性意识的独特理解倾注于她的电影中,在她导演的《最爱》《梦醒时分》《新同居时代》《少女小渔》《心动》《20,30,40》等影片中均可窥见其电影女性意识的内涵。并从性格、服装、气质等方面彰显刚柔并济的女性美,深切关注女性的情感世界及真实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6.
时下,去电影院里看场电影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但在广播里听电影录音剪辑却成了奢侈的享受,对于很多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一段久违的译制片情节。这源于我们都从收音机里感受过乔榛、丁建华、童自荣等富有魅力、洋味十足的声音,《佐罗》、《追捕》、《爱情的故事》等影片我们都是先听后看的。在艺术家们创造的优雅氛围里徜徉,那一句句动听的话语还在脑海中萦绕,可如今,收音机里已经难觅"电影录音剪辑"的踪影,为什么各家电台都纷纷放弃了影视类的节目呢,当然,这里的原因很多,比如涉及电影的版权问题、获取电影录音的渠道问题、收听习惯等等。现在电台的文  相似文献   

17.
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一起共同构成了华莱坞电影的核心部分。在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冲击下,华莱坞文艺片日益没落,大批文艺片阵营的导演转战商业片。然而,在国际市场华莱坞商业片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冲击国际电影奖项屡屡失败,但是与此同时作为东方文化深刻载体的文艺电影却时常受到国际电影节的青睐,这一现象引发了华莱坞导演的反思与转型。2014年,获得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艺术影片《白日焰火》和张艺谋导演的新作《归来》都在中国内地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其后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侯孝贤导演《聂隐娘》等文艺电影陆续入市。2014年被视为华莱坞文艺电影的复苏之年。  相似文献   

18.
老妈强悍     
话说《色·戒》捧到金狮不久,就在香港公映了。顷刻间,身边无数女友都吆喝着要去香港。前些天的某晚,我们去一个闺密家喝酒,其中一个,趁着微醺,先是向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本不知从哪位女友那流传到她手里的台湾版sex体位专业书的内容,然后又支颐向往道:“我们下周就去香港吧!我们集体去看《色·戒》1”口水流满一桌子。比起当年香港师奶透过《情人》看梁家辉完美的臀部,引人入胜度不知提升了多少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的电影     
你看见了什么?天津作家林希在看了几部贺岁片后,朋友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玩电影的哥们儿是破罐破摔了。事实上,国产电影面临的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是我们的一些电影从业人员已经习惯生活在一种假象之中了。有一种电影,我们看见的仅仅是导演近乎疯狂的功名心,这些电影不仅没有起到把观众拉回电影院的效果,反而销蚀了观众对电影的热情。也就无从谈起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他们只是在不断绵延用公款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恶习,而完全丧失了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良知;还有一种电影,你可以看见导演对观众的百般迎合,如果一  相似文献   

20.
张秋 《编辑学刊》2012,(4):51-55
中国的电影刊物,大约可以分为两个时代:一个是《大众电影》时代,另一个是《看电影》时代。《看电影》将"迷影"的能量转换为"迷刊"。它给读者制造的阅读狂欢,和观众坐在影院里的观影感受互为呼应。"《看电影》模式"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