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解题释意,整体感知教材。文章内容与标题是相互统一的,小语课本有许多课题起着揭示课文中心,点明主题的作用,从审题入手就能使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内容和中心。如《将相和》、《草船借箭》这类以主要内容为题的课文,学生只需教师稍加点拨,即可略知大意。  相似文献   

2.
总评:李卫东老师教学的《全神贯注》一课,以学生为基点,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研读课文,先是读得正确、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进而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进入课文情境,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从面感受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精益求精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一堂语文课,一般要有“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拓展延伸(或比较鉴赏)”三大步骤。整体感知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概貌,构建起全文的语义图像,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微观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但是在通常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不够重视,常常是一开头就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入手,一下子沉入对字、词、句的分析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整体综合印象的把握,其思维通道没能接通,所以对老师的讲解茫然不知所措,头脑中所留下的印象支离破碎,知识…  相似文献   

4.
樊杏英 《教育导刊》2001,(21):45-46
在教学中,如何借助电教媒体,把学生带进教材展示的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使媒体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教材的能力。在学习新课时,先让学生感知全文,对课文有个总体印象、总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有个把握,所以创设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规律的情景,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主动参与,对学习课文起着…  相似文献   

5.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  相似文献   

6.
《日月潭》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描绘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教学的重点要放在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词句上,引导学生想像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自感自悟,受到美的教育。教学本课可采用“三步五环式”教学模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整体入手,通过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从中培养学生感悟文章整体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环,…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整体、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分析、细品文章亮点以及对课文的“空白”大胆想象等诸方面进行训练,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她是我的朋友》是小语教材第八册第六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扣本内化。在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有机地对学生加强非智力因素——无私奉献精神的培养。 一、从文入情、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西湖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学生早有耳闻,而《西湖》这篇课文,用优美简洁的语言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向西湖的心灵之路。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立足教材,放眼西湖,创设西湖文化背景,让学生、文本、风景、文化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领略美1.扎实初读,感知语言。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两点。第一、要让学生充分熟悉语言。本课一共有23个生字,在初读课文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感知一些词语的意思。如:层层叠叠、放眼远眺、心旷神怡、典雅等。第二、把检查指导初读课文和学生整体感知领略…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就是要使学生学会从整体感知入手去钻研课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课文的整体感知呢? 一、优化开讲艺术 开讲,起着对整堂课的定向和统领的作用。语文课的开讲,让学生迅速了解这篇课文讲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  相似文献   

11.
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现行语文教材都是按单元编写的。教学时,我指导学生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学习课文,收效甚佳。具体操作步骤是:学生先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学生具体研习课文,在研习中落实各项教学目标。学完一个单元之后,再对知识作一次归纳。学习一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从教学目标出发,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再重点品析文章的语言,最后,我根据教学重点安排训练内容,促使学生迁移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质。营造美的阅读情境。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要遵循…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材编排:课文、习作、练习,课文占比重最大。现以《拉萨的天空》一课为例,谈谈语文教师如何简约教学流程,由问题导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一、抛出大问题,学会感知任何作品都是一个整体。阅读自然应从作品的整体出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材内课文体裁多样,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学法指导。近年来,我在研究小语教材时,发现游记类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这类课文呢?我根据大纲对中高年级阅读的要求“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设计了游记“四步学法”。一、抓景点“游记”一般是根据作者游览或参观顺序写的,作者游览的地点称为景点。景点的“抓”法可根据教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是逐层指导阅读,可以在预习时“抓”,也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抓”,也可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抓”,还…  相似文献   

14.
整体感知是新大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如何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呢?这一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摸索、探对。下面以《七根火柴》为例,来谈谈我是怎样设计教法.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  相似文献   

15.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与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抓手。教学时,教师要精准解读课后练习,并据此引导学生展开课文学习,落实语文要素。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聚焦核心词语、关联生活实际等途径,引导学生提炼信息、复述课文,以发展学生感知文本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然而,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零零碎碎  相似文献   

17.
吕虹 《辽宁教育》2010,(3):34-35
传统语文教学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即不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点深刻地阐明了阅读课文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带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呢?我认为,要以“读”为手段,找准文本的特点,带课题疑惑感知、看课文插图感知、循文章主角感知、抓文本主旨感知。  相似文献   

18.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说得十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任何作品都是一个整体,艺术创作讲究凝神结想,成竹在胸,布局统一,浑然天成。本文仅对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灵敏清晰而有效地感知教材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正>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