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以丑开局     
一个杀牛的到一个杀猪的朋友家串门,杀猪的不在家。他的儿子避讳说父亲去杀猪,就说:“父亲出亥去了。”杀牛的回到家,对自己的儿子大赞人家儿子聪明,会说话。几天过去了,杀猪的到杀牛的家来,杀牛的儿子因记着上次父亲的话,便说道:“父亲到人家出丑去了。”“什么时候回来?”“出完丑就回来了。”  相似文献   

2.
像火炉一样暖和的红喜字把冬天的寒冷挤到远远的地方去啦,像小太阳一样明亮的灯光把新房涂染成一个永远是春天的天堂啦。月亮是一盏灯,会唱歌也会说话。只有他和她了,相视的目光里只有他和她了.他脱掉了自己的衣服,这瞬间,新娘的脸色立即变得煞白。“牛皮癣!”她脱口而出,仿佛她所钟爱的人化成了恶魔。他像傻子一样看着她。她变成了另外  相似文献   

3.
刊中报     
倒过来试试宋亚田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青年画家,由于工夫不够,生性又草率,画出来的画总是很难卖出去。他看到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的画很受大众欢迎,便登门求教。  他问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往往只用一天不到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门采尔沉思了一下,对他说:“请倒过来试试。”青年人不解地问:“倒过来?”门采尔说:“对,倒过来!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工夫就能卖掉它。”  看了这则故事,让我想起了有些通讯员写稿件。作为编辑,我们经常能听到“上稿太难了”的感叹…  相似文献   

4.
自从我当上记者的那一天起,我就觉得这将是我一生最喜爱的职业: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每天都可以交到新的朋友,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去丰富自己的人生。甚至采访了一个骗子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感悟。 我是在第二次采访这位年轻的“企业家”时,听到了这个“美丽”的故事。他,28岁,出生于南京一个干部之家,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母亲和他在乡下过着贫穷的日子。他刻苦读书,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又到法国里昂大学留学深造。在法国,他过着贫穷而又浪漫的生活,他在加油站为人擦过汽  相似文献   

5.
随笔     
媚俗的旅游 转眼又是五一了。自打发明了“旅游黄金周”的概念以来,人们“折磨”自己的方式也一天天花样翻新起来。 我一个朋友参加过一个“欧洲七日游”,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得很诱人,在7天时间里,让你马不停蹄地周游5个欧洲国家。结果我这个朋友回来之后怎么琢磨都  相似文献   

6.
班长相亲记     
邵军 《军事记者》2006,(12):62-62
班长休假了,因为班长要回家相亲。班长姓黄,做事踏实、任劳任怨,又不爱说话,所以人称“黄牛”。今年28岁的班长,处过3个女朋友,都因为很少陪人家而“黄”了。班长母亲有些着急,到处托人说媒,前几天又来信要班长前赶回去相亲。班长有些无奈,但还是回去了。班长是被母亲和“媒婆”拉着去的。地点就在女孩家里。进门后班长像个害羞的小男孩,低着个脑袋啥也不敢看。“黄斌,是我呀,还记得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班长耳边响起。班长一愣,“自己还没好意思看她一眼,她倒先叫上自己的名字了。哼,咱当兵的可不能让人给看扁了!”想到这,班长陡然抬起…  相似文献   

7.
止嗝损招儿     
下午,我从单位出来时,不知怎么的忽然打起嗝来,一个接着一个地打了一路,到了家还没止住。打开门,老公正在客厅看电视,他扭头望了我一会儿说:“咋回来这么晚?是不是又去跟他见面了?”“谁呀?胡说八道!”我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8.
柯蓉 《出版参考》2007,(5X):32-32
目前法国以及欧洲的图书市场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处于比较停滞的状态,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大概10年左右。但也可以看到,有些种类的图书的出版还在持续增长,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口袋书。法国市场上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翻译类图书在法国图书市场不断增长,尤其是近两年,从中文翻译到法文的图书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9.
六年前的一天,我去某乡镇采访一位知名的乡镇厂长,这位厂长刚从欧洲考察市场回来,手里等着他处理的事情一大堆。许是“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缘故,这位农民出身的企业家并不欢迎新闻记者。从他的表情和言谈中,我知道了他的这种心态,于是,我先只字不谈采访写稿的事,而是和他大谈企业管理,大谈他刚刚开辟的欧洲市场。那一次,从不接受记者  相似文献   

10.
幽默     
《大观周刊》2010,(40):56-56
他她篇 娶妻 三个人结拜兄弟,发誓两年后要各自娶回个漂亮的老婆来。 两年后,甲领着老婆从日本先回来心想:“不能让他们先看见。”就把老婆藏到一破庙里。 不一会,乙一个人也回来了,甲问乙:“你去哪了,有老婆了吗?”  相似文献   

11.
读过《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有些人认为李贵珍同志自己做了“工作”,又自己去写新闻报道,便是个新闻的导演。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而从李贵珍自己的文章中看,几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他本人一手策划“导演”出来的,似乎他自己也默认这是新闻“导演”。然而,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当记者不是上面所讲的有意识地故意制造虚假新闻,干记者  相似文献   

12.
以前,我总认为下乡采访,就得像个采访的样子。因此,每次采访,就把被采访对象从田间、街头找回来,我提问,他回答。结果被采访对象十分拘束,说话死死巴巴,有时还造成采访失败。有一次,我去京堂乡了解一个糕点专业户致富的情况。去了以后,这家的主人正在糕点房里忙碌,我说明了来意,就请人家停下来到屋里谈谈。对方无奈,只好放下手上的活儿来接待我,并一会儿沏茶,一会儿让烟。当我问到年收入情况时,这个专业户以为我是来整他的讨料,吞吞吐吐不愿说,虽然也说了些情况,但与实际收入相差悬殊,回来稿子也没法写,来回白跑了几十里路。  相似文献   

13.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更是媒体一贯着力“经营”的重点.俗话说得好:“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是对消息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浓缩,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标题正是新闻事实和文字表达艺术的汇流与综合.鲁迅先生也说过: “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曾经说过: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它吸引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罗斯好玩吗?值得一去吗?" 这是从俄罗斯回来后,很多人问我的问题,我几乎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值得. 有一次吃饭时,有人问另外一位也曾去过俄罗斯的朋友同样的问题,他回答:不值得.不如去欧洲的法国、意大利等. 对于同一个国家,面对相同的问题,大家有截然相反的回答,去过俄罗斯的人,可能并不意外. 我理解,这位朋友之所以认为俄罗斯相较于老牌的欧洲国家不值得一去,是从文化的角度看,俄罗斯向世人展示的文化瑰宝,值得炫耀的历史名迹,无不与沙皇时代的彼得大帝全盘欧化的改革主张有关. 无论是冬宫里金碧辉煌的大厅还是皇村里风格各异令人目不暇接的叶卡捷琳娜宫,又或者,闻名于世的俄罗斯油画、不同风格的教堂,以及充盈着贵族气质的上流生活用具,无不是对欧洲艺术的翻版与再造.  相似文献   

15.
人们习惯把写稿编稿草率、敷衍、粗枝大叶的人称为“马虎先生”,何以叫“马虎”呢:据说宋末有位画家,一次刚画好一只虎头,有人就请他画马,于是他就在画好的虎头后面画了个马身子。画家的大儿子问他“是马还是虎?”他说是虎。可是小儿子问他,他又说是马。后来,大儿子去打猎,遇见一匹马,误认为是虎,将马射死,结果不得不给马主赔偿损失;小儿子在野外遇到虎,又误以为是马,便去骑它,结果被虎咬死。画家痛定思痛,愤然把《马虎图》付之一炬,还写诗自戒:“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马,小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烧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相似文献   

16.
经不住我的再三“逼迫”,儿子终于决定从韩国回国发展。不过,他去的时候是一个人,回来时却是三个人。除了小孙子永泰,他还给我带回来一个会讲汉语的韩国媳妇朴恩贞。  相似文献   

17.
记录历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史书的,一是史诗的。即便是后者,20世纪以前的史学家们也认为,史家并不那么重要。谁会在乎《江格儿》的作者是谁呢?荷马也不过是一个集体性的笔名。对此,19世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富斯特尔曾有一个经典性的说法,他说:在史时,“说话的不是我,而是历史通过我说话。”  相似文献   

18.
倒过来试试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挺有意思。这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青年画家,由于工夫不够,生性又草率,画出来的画总是很难卖出去。他看到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的画很受大众欢迎,使登门求教。他问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往往只用一天不到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门采尔沉思了一下,对他说:“请倒过来试试。”青年人不解地问:“倒过来?”门采尔悦:“对,倒过来!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工夫就能卖掉它。”“一年才画一幅,这有多慢啊!”青年人惊讶地叫出来。门采尔严肃地说:对!创作是非常艰苦的劳…  相似文献   

19.
报上有些插图和宣传画,常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有幅画把毛竹画得像甘蔗一样,而且画中的人大捆地“背”毛竹,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的,只有“拖毛竹”。有幅画把少先队干部的符号挂反了,应挂在左臂。有幅画画着一个小孩戴着草帽迎着十二级台风捆树,只捆上部,不捆下部。这样大的风,草帽是戴不住的,  相似文献   

20.
从法国回来已经有几个月了。每天淹没在北京的车流中,在开车等红绿灯的间歇,神思偶尔也会像红绿灯一样,在片刻间转换,闪回到在巴黎生活的那段日子的某些片段。其中的主题,往往和两件事有关。 法国男人的浪漫和法国的红酒这两样,足以成为每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