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健 《物理教师》2006,27(2):32-32
在高中《物理》(选修加必修)第二册第58页,有一个“做一做”“观察声音的干涉现象”的实验,这个实验所用人力物力和场地都较大,一般都不会组织学生去做.在原来的课本上是用音叉做“声音干涉现象的实验”,但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课堂上做只能使少数学生绕着音叉转体验一下,对于  相似文献   

2.
陈立学 《物理教师》2007,28(2):53-53
旧教材中用音叉演示声音干涉现象的实验,由于其原理遭到了质疑,故新教材介绍了另一种观察声音干涉现象的实验(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57页),但该实验耗时费力,可操作性不强.是不是不能用音叉演示声音的干涉现象了呢?教学中,我依然用音又及共鸣箱演示声音的干涉现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一册第 176页中关于《音叉的共鸣》演示实验 ,书中说 :“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A和B ,相隔不远并排放在桌上 ,打击音叉A的叉股 ,使它发声。过一会儿 ,用手按住音叉A的叉股 ,使它停止发声 ,可以听到没有敲响的音叉B发出了声音。如果在音叉B的叉股上套上一个套管 ,改变音叉B的固有频率 ,重做上面的实验 ,就听不到音叉B发出的声音了”。在实验音叉共鸣时 ,声音太小 ,不能使全班同学听清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 ,我们利用光杠放大原理 ,进行了改进 ,效果很好。具体做法如图所示 :A、B是音叉 …  相似文献   

4.
a.实验用具。音叉、麦克风、扩音器、喇叭、铁架台等。安装如图1所示。b.制作原理。在讲声波的干涉现象时,课本上说:我们围绕正在发声的音叉走一圈,就会听到声音忽强忽弱,这就是由于声波的干涉引起的。但是在课堂上很难做到,一是让学生走动,必然造成课堂的混乱和嘈杂,二是音叉的声音太小,稍离音叉远一些根本就听不到。为此,本人对这个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音叉固定在铁夹上,然后置于铁架台上,要求音叉随铁夹能绕铁架台上的铁杆自由旋转。麦克风可以放在铁杆上,也可取下绕音叉转。将扩音器调整至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176页中关于<音叉的共鸣>演示实验,书中说:"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A和B,相隔不远并排放在桌上,打击音叉A的叉股,使它发声.过一会儿,用手按住音叉A的叉股,使它停止发声,可以听到没有敲响的音叉B发出了声音.如果在音叉B的叉股上套上一个套管,改变音叉B的固有频率,重做上面的实验,就听不到音叉B发出的声音了".在实验音叉共鸣时,声音太小,不能使全班同学听清,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我们利用光杠放大原理,进行了改进,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6.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中,音叉的共鸣实验采用了如图1所示装置,笔者在做该实验时,选用了多个标记相同频率的音叉两两进行实验,由于受制作工艺的影响,共振现象不明显,效果较好的其共鸣声也远小于原音叉的发声音,敲击音叉A后即使用手将其握住,也会因原声音在教室墙壁的反射滞留现象而影响学生听到音叉B振动发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深学生对“频率相同”这一干涉条件的认识,我们用“气门筋”于示振音叉上,成功地演示了干涉现象。做法如下: 实验器材:两个示振音叉,两个橡皮锤,一根长约  相似文献   

8.
高中《物理》(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声音的共鸣”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 A和 B,使它们图 1的木箱开口相对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然后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振动 ,这时 ,我们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因为音叉 A振动产生的能量只有很少一部分传给音叉 B,因而音叉 B共振的现象并不十分明显 ,在环境比较安静的情况下 ,只有离讲台较近的学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为此 ,本人将该实验作如下改进 (下面的实验音叉 A和 B均应选取 440 Hz共振音叉 ) :1 .取 40 W直管日光灯金属反射罩一个 ,开口朝下放在桌上 ,将音叉 A和 B的共鸣箱开口相对 ,彼此相距 2 5cm左右置于反射罩上 ,如图 2所示 .激发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经过 1~ 2 s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发声 ,这时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清亮缭绕 ,如果环境比较安静 ,在教室各个角落都能清晰听到 .2 .在上述实验中 ,如果周围噪音比较大 ,可用智力竞赛抢答扩音两用机 ,调节音量至适当位置 ,将话筒靠近发声的音叉 B,经...  相似文献   

9.
在物理教材中,介绍了用音叉做声波干涉实验,但这个实验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完成实验后可以听到声音忽大忽小,但它却不是由于声音的干涉引起的.不少同仁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我们现在可以在课堂中使用电脑演示、探究声波的干涉现象,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家中自已利用这个实验,对声波的干涉现象进行研究,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一、用电脑作为信号发生器,产生标准的正弦声波COOLEDIT 软件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声频处理和编辑软件,它可以生成、播放和录制我们所需要的声音,并可以显示出声音的波形供我们进行研究,是声学研究和声频处理的得  相似文献   

10.
在讲声音的共鸣时,一般都要做音叉共振的演示实验。可是,在讲台上做这个实验时,后面几排的学生往往不易听清。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电化教学手段,用无线话筒和调频收录机来扩音,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取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A和B,使支持这两个音叉的两个箱子口彼此相对,把无线话筒C放在B音叉的箱子口旁边,在较  相似文献   

11.
韩静波 《物理教师》2006,27(6):34-35
本刊2006年第2期刊登的《一种观察声波干涉现象的方法》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对本人有很大启示,本人按其所述方法重复了实验,基本都能成功.其中对共鸣器的使用的确是放大声音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值得借鉴.但是对于这个音叉演示的强弱相间的音效就是声音的干涉现象,本人却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2.
邵霖 《物理教师》2002,23(7):39-40
历来各种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都用音叉来演示声波的干涉现象 .由于这个实验正好是在水波的干涉实验之后 ,一些学生和教师很自然地把它和水波的干涉条件联系起来 ,研究音叉干涉的条件 ,由此出现了一些疑问和争议 .本刊也曾发表过有关文章 ,对音叉的干涉现象作了探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但我认为 ,疑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还需继续进行讨论 .那末 ,用音叉演示声波的干涉究竟有什么疑问呢 ?难道它演示的不是声波的干涉而只是音叉发声的方向性吗 ?1 疑问的提出疑问是在讨论音叉的双叉股发出的两列声波的相干条件和讨论振动的加强点和减弱点…  相似文献   

13.
王志年 《物理教师》2003,24(3):30-30
1 传统的声音共鸣实验效果欠佳用如图 1所示装置做声音的共鸣实验时 ,两支频图 1率相同的音叉 (一般 440Hz)A、B分别固定于两只共鸣箱上 ,一般相距 1 0~ 1 5cm ,并排放于桌面上 ,敲击音叉A ,使其发声 ,过一会儿 ,用手按住A的叉股 ,使之停止发声 ,可听到B叉产生的微弱的共鸣声 ,在实际教学中 ,只有前排的学生才能听到 ,效果较差 .2 用单只共鸣箱做声音的共鸣实验( 1 )实验原理把 440Hz的共鸣箱内的空气柱作为研究对象 ,先使它以其“固有频率”振动起来 ,然后 ,再施以相同或不同的“受迫振动” ,如果先后两次相同的扰动使空气柱的振动加…  相似文献   

14.
朱成标 《物理教师》2007,28(1):8-39
用旋转发声音叉等实验演示声波干涉现象,实验效果不明显,而且只能定性地研究,不能定量地测量.本文介绍实验装置是用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方法来控制相干波的波程差产生干涉现象,下载信号发生器软件用电脑作高精度信号发生器,该实验装置不仅可以产生明显的干涉实验效果,还可以用干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第十册《声音的产生》一课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几种实验得出结论:声音可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接下来的验证实验是由教师来演示的。教科书是这样安排的:其一是教师敲击音叉并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其二是教师敲击音叉并迅速用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小球。虽然这两则实验都会出现一定的现象,但要使全班的学生都能有一个醒目的观察还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这两则实验进行了重  相似文献   

16.
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一册(必修)第162页,演图1示声音共鸣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A和B,使它们的共鸣箱开口相对.用橡皮槌敲音叉A使它振动发声,然后用手捏住A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这时,我们就能听到音叉B振动发出的声音,说明两音...  相似文献   

17.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需要做一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学实验。教材和教参中都提出了用"音叉"这一器材来做这个实验。在教学这个实验之前,我们教研组的几名老师事先用音叉做了实验。结果是敲打音叉往水槽中插时,音叉激起的水花或  相似文献   

18.
一、固体传声 器材:一根铁管,长度以一尺以上为好:一只音叉(不带共鸣箱)。 实验:学生甲敲打音叉,把音叉下部紧靠在铁管的一头,学生乙手持铁管另一头,当乙听不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嗡嗡”声时,把铁管紧贴耳朵。这时,乙可以清楚地听到从铁管中传来的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用其它固体材料如木尺、塑料尺、铜条、竹条等,都可做这个实验。 优点:1.能有效地控制发出声音的大小,发声时间长,避免了学生认为敲打铁管时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想法,使实验有充分说服力。2.一举两得,既说明了固体能传声,也说明了固体传声的本领比气体强。  相似文献   

19.
《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们通过做物体发声的实验并讨论,推想出“声音是由物体根动产生的”。这个推想对不对呢?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先做音叉的验证实验,  相似文献   

20.
冷国华 《物理教师》2004,25(1):8-29
声波的干涉实验是说明波的干涉现象的一个重要例子,由于声波是纵波,因此做好这个实验能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波的干涉.在物理教学中通常使用音叉来实现声波的干涉,但对该实验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效果的研究会发现其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进行改进. 1 音叉声波干涉实验的缺陷 音叉声波干涉实验通常是这样来进行的:敲响音叉,围绕音叉走一圈,或音叉转动一圈,在此过程中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