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文化建设偏离了本来面貌,得不到认同。大学文化认同具有适应性、高度稳定性和相对动态性的特征。文化认同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心理前提和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要形成文化认同,需要树立大众主导意识、形成自由对话氛围、建立相关机制,要在加强校史研究和宣传、开展群众性先进文化和推进特色文化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在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中具有新的价值,能够使师生产生心理归属感、增强师生间的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与师生参与度.大学质量文化发展趋势是质量体系整体化、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并行发展.通过优化质量文化认同环境、完善质量文化管理机制、加强质量文化道德观培养,可以提高师生的文化认同,建设中国特色大学质量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文化认同建设应该成为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使命和任务。中国文化认同是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有意义的属性的肯定性体认,核心是对其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的对象既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包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更具时代感的文化本性。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立德树人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以文化认同为目标的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局部的课程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模式和质量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要实现文化认同,要求大学的学者们秉持一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本源与根基的探索,同时以"四个讲清楚"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切实建设好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形成实现新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建设应关注成员潜在基本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建设存在应然和实然两种状态,而研究视角更多容易忽视实然状态。不同成员群体潜在的基本假设,会对大学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实质性影响,因此,应关注不同成员群体的潜在基本假设,有效形成大学文化建设的群体性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开放大学作为新出现的一种教育组织模式,其文化符合组织文化的涵义、特征和功能表现。开放大学文化是对原广播电视大学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发展。开放大学文化建设中,文化认同在于制度、故事、仪式、物质象征、语言等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对于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下的大学制度文化,要树立传承与创新和文化认同的建设目标,以教学制度文化、科研制度文化和学生管理制度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文化为根基、以共同治理为手段和以持续创新为指引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的本质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创新价值观和培育人才,其最本质的是求真育人,大学文化要建立在这个本质特征之上。大学具有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功能,所以它有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责任。大学的文化建设重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学风建设及人格建设上。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学文化首先要认同社会的主流文化。我们要在各种文化冲突和融合中,选择符合国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创造中国特色的大学新文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文化的发展对城市意义重大,因此,大学要与城市公共文化融合并促进城市诸多方面的发展。大学文化空间不仅包括物质实体要素及其特色,还包括教育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大学文化的精髓要反映大学的核心价值观。认识大学的历史文化脉络对促进师生形成认同和归属感有重要意义,所以大学文化空间的重塑是物质实体要素与城市公共文化、人文精神特质、历史文化内涵的高度整合。  相似文献   

9.
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发展问题在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这类学校承载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质量保障。大学是一种文化组织,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此,高校要成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必须从大学文化认同开始。从逻辑上分析,文化认同首先表现为身份认同和行为认同。但是,由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文化与历史的特殊性,在大学文化认同过程中表现出了文化传统的双重矛盾性、身份认同的身心相异性以及制度建设的模糊性,应针对性提出具体路径,实现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文化认同,提升内涵。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促使教职工与学校形成一致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实现学校科学发展与教职工价值提升的共赢。本文分析了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让教职工认同的重要性,并论述了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让教职工做到"四个愿意"。  相似文献   

11.
韩晓明 《天中学刊》2013,28(3):127-129
中原文化的品牌建设和对外传播,需要重视文化认同的培育。现有的多种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熔炼提升,突出引领,凝聚中原文化核心精神。在对外传播策略上,要注重求同思维,多强调共识性文化;要加强物质层面的文化空间建设,促进本体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产品、行为方式、思维形式和价值体系,是大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大学文化有自身的品位,即是高、雅、活、厚,大学文化自身的品位决定大学的角色认同,大学应该坚持自身特有的文化品位特色,大学文化要适应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与其他文化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社会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学院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凝炼是一种大学文化自觉。"学院精神"和核心价值的认同是一种大学文化自觉。"学院精神"的弘扬和核心价值作用的强化也是一种大学文化自觉。学院文化建设要注重"学院精神"的弘扬和核心价值作用的强化。  相似文献   

14.
道德文化认同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所形成的对道德价值观的充分肯定,是道德主体将道德文化内化为价值取向并以此来规范自身道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依据道德文化认同的主体、客体和程度三个维度,可以将道德文化认同划分为不同类型。新时代,构建道德文化认同,不仅要增加道德文化"三自",还应加强道德文化自身建设和道德文化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5.
姜雪  张德祥 《教育科学》2015,31(2):59-63
明确大学文化形成机制是建设大学文化的关键。从文化形成动力角度,大学人是大学文化形成的唯一主体,大学文化形成机制可以分为主导型和自发型主要两种。主导型大学文化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学校创办者、管理者的提出和主导实施。自发型大学文化形成的主要是源于学校教师的自我养成和演化,是大学教师在大学日常运行过程中经过磨合和相互协商与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文化认同是对教师开展文化领导的前提,也是发挥大学文化管理功能的基础。本研究表明,教师对大学文化比较认同,对大学的校史、办学理念与目标、大学倡导的价值观、校风、教风和大学校训等比较了解,大多数教师比较赞同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价值观,对自己大学的历史文化拥有较强的文化自豪感,大多数教师都能主动维护学校的形象与声誉,积极践行学校的校风、教风,但教师对校徽、校歌等了解不足,对校徽、校歌的情感认同和对校训、校歌的行为认同程度偏低。人口学变量对教师的大学文化整体认同及其三个维度的认同有不同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认同,高校需要重视对教师的文化领导与文化管理,利用好故事这一载体进行文化传承,加强大学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重视对教师开展校训、校徽与校歌等典型优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大学文化内涵丰富,大学文化所体现的和谐性与包容性、先进性与前瞻性、批判性与创新性足以证明:大学文化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任。大学文化理当承担起传承和创新中华和谐文化、示范和引导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式、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等具体责任。大学文化要完成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责任,需要有大学内外部必要条件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冲突是当前大学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直接影响了大学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理性思维、文化认同等。大学文化自觉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必须坚持文化以人为本,落实文化育人功能,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才能形成大学高度的文化自觉,并以此引领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客观审视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倍感任重道远。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既要从大学自身着手寻求突破,也要从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间双向互动的关系中去寻求破解途径,构建"大学文化场",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双方联动。面对当前社会中呈现的"文化困局",既要强化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担当,培育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也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网络引导,创造先进的文化产品,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健康文明的舆论场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学应努力形成学科文化自觉,促进自身发展。在文化理论方面,高等教育学要辩证认识"学术性"与"市场性"、"开放性"与"学科地位"、"大众性"与"学科尊严"等三对矛盾。在文化建设方面,应明确学科人是文化建设的主导者,促发展、育风气、正作派是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加强观念认同及强化制度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