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风是一所大学所特有的向学风格和文化价值诉求,优良学风建设是大学持续性的文化改进实践——文化管理的重要成果.随着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大学应以文化管理的理念,增强决策核心对建设优良学风的价值的集体认同,建设以发展性为价值取向的制度文化,养成积极变革和善于变革的思维逻辑,强调师生的主体性原则,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生态环境,积极建构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2.
陆秀艳 《成人教育》2014,(11):29-31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的最大问题是文化认同感不强:先天的"补课"功能,阻碍了师生的文化认同;对普通高校的文化克隆,放弃了师生的文化认同;浓厚的行政色彩,遮蔽了师生的文化认同。重建广播电视大学文化的路径:"一朝注册,终身学习",生成广播电视大学"拿了毕业证,可以不毕业"的学习文化;"一代名师,皆教电大",凸现广播电视大学"请全国名师,上电大讲堂"的包容文化;"亦生亦师,互教互学",彰显"面向社会,学用结合"的实用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背景下,注重量化和标准化的制度管理显得力不从心。教学文化建设成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得力举措。就其实质而言,教学文化是构成大学组织文化的关键元素,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感受到的一种文化气息、文化要素,以及文化传递与文化创新过程中的稳定风格,更是师生达成默契、共同遵守的心理契约。与制度管理相比,教学文化带给师生的影响更加稳定,更加容易得到教师的理解与认同,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容易在教师之间实现代际和朋辈传递。教师职业文化、学风文化、课堂文化、考试文化、制度文化、名师文化是教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校风校训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明确教学文化的基本规范、促进师生互动、注重人文关怀是教学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大学属于文化领域,其基本功能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选取地处云南边陲的思茅师专为个案,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到思茅师专师生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同程度,在此基础上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三个方面梳理出了思茅师专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而说明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打造自己的文化个性,文化个性就是大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合并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要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稳定与发展、升华与认同的现实要求,文章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工作实践,阐述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明确目标任务,务实建设基础;强化校风建设,丰厚优良传统;保障重点任务,促进融通和谐;创新活动载体,树立品位格调;凝练校园精神,增强师生认同,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与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文化建设偏离了本来面貌,得不到认同。大学文化认同具有适应性、高度稳定性和相对动态性的特征。文化认同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心理前提和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要形成文化认同,需要树立大众主导意识、形成自由对话氛围、建立相关机制,要在加强校史研究和宣传、开展群众性先进文化和推进特色文化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与刚性的大学制度建设联系紧密.文章以大学文化与大学制度关系为基础,辩证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以大学文化形态为切入点,提出了大学文化形态的“基础+主干+引领”体系,以“片层结构”分析模式定位大学文化形态的“真”、“善”、“美”;阐述大学文化核心要素与本质功能制导大学的制度建设;探讨刚性制度下大学文化润滑、捋顺与融会贯通的柔性黏合,从导向、陶冶、价值认同、激励功能视角分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影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充分论述大学文化与国家、民族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大学文化软实力,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增强大学组织内部的学习力、创新力、生命力、吸引力,提高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治校方略.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文化建设偏离了本来面貌,得不到认同。大学文化认同具有适应性、高度稳定性和相对动态性的特征。文化认同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心理前提和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要形成文化认同,需要树立大众主导意识、形成自由对话氛围、建立相关机制,要在加强校史研究和宣传、开展群众性先进文化和推进特色文化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化建设:何种文化如何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文化首先是体现大学精神的本体性文化,而不是作为修饰的手段性文化。大学之为大学的本体性文化,是以大学师生创造性的教学、研究与文化生活为中心的大学生活方式,这是大学文化之为大学文化的根本所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中心是人,大学文化建设应始终基于大学师生,且为了大学师生。今日大学文化建设需要超越功利主义和行政化,让大学回归大学之人的大学,凸显大学作为大学问的根本意义,由此凸显大学教授在大学事务中的主导性地位,切实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确立大学之本,"本立则道生"。  相似文献   

10.
优秀的大学文化有利于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领社会进步.在当下的大学文化建设中,应具有新的文化觉醒,正视问题,廓清思路,提升文化品位.全文讨论了当下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环境文化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学之光在于文化的积淀、精神的传承和学脉的延续。教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及精神生态的总和。大学教学文化建设是育人文化、学术文化、质量文化与制度文化等价值取向的统一体。实现四者之间的协调与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建设大学教学文化,发挥大学教学文化在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独特作用,从而持久地服务师生、大学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文化反映了一所大学的价值理念,决定了大学的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质量.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视觉文化构成了大学文化全部,是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灵魂.民办高校由于文化缺失,在大学治理结构、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暴露出许多不足,成为影响办学治校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就应从“理顺大学治理结构,塑造专家办学的理念文化;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塑造管理严明的制度文化;强化师生行为规范,塑造文明得体的行为文化;注重和谐校园建设,塑造高尚文雅的视觉文化”等方面入手,赋予民办高校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园是多元文化最为集中的场所,在大学校园里,不同的文化能相互认同,相互融合,共生共客.大学应当在尊重不同文化个性的基础之上,通过民主与法制、认同与融合、公平与公正、诚心与友爱、人与自然等制度和文化建设,实现大学校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大学校园是多元文化最为集中的场所,在大学校园里,不同的文化能相互认同,相互融合,共生共客.大学应当在尊重不同文化个性的基础之上,通过民主与法制、认同与融合、公平与公正、诚心与友爱、人与自然等制度和文化建设,实现大学校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虽具有虚拟性,但内容仍来源于现实生活,高校网络文化亦是如此,高校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师生的精神风貌,因此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必须纳入到大学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去。本文主要从大学文化中的价值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讨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发展问题在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这类学校承载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质量保障。大学是一种文化组织,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此,高校要成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必须从大学文化认同开始。从逻辑上分析,文化认同首先表现为身份认同和行为认同。但是,由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文化与历史的特殊性,在大学文化认同过程中表现出了文化传统的双重矛盾性、身份认同的身心相异性以及制度建设的模糊性,应针对性提出具体路径,实现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文化认同,提升内涵。  相似文献   

17.
开放大学作为新出现的一种教育组织模式,其文化符合组织文化的涵义、特征和功能表现。开放大学文化是对原广播电视大学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发展。开放大学文化建设中,文化认同在于制度、故事、仪式、物质象征、语言等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文化的发展对城市意义重大,因此,大学要与城市公共文化融合并促进城市诸多方面的发展。大学文化空间不仅包括物质实体要素及其特色,还包括教育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大学文化的精髓要反映大学的核心价值观。认识大学的历史文化脉络对促进师生形成认同和归属感有重要意义,所以大学文化空间的重塑是物质实体要素与城市公共文化、人文精神特质、历史文化内涵的高度整合。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文化力量将是决定21世纪走向的"主轴".大学文化对社区文化起着引领、规范和提高的作用;社区文化对大学文化起着补充、促进、评价和监督作用.加强大学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动,有利于大学发展和社区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文化.加强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对于推动大学发展与社区文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歧义丛生的概念。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发和运用大学文化概念。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出发,大学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为大学及其成员认同的大学稳定的存在方式。大学文化的实质性内蕴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大学的文化生态(包括作为符号象征的物质文化、外在力量的制度文化和内在品质的精神文化),表征大学文化对内部师生发挥作用的文化存在;二是指大学的文化力量,表征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发挥影响的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