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旅美作家严歌苓以复调叙事的方式,在小说《陆犯焉识》中展示了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跌宕沉浮,立体地呈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渺小。严歌苓通过各种不同人物类型集中展现不同人性中的新与旧、稳定和变异。本文结合拉康的镜像等文学理论对小说中主要人物进行多方面解读,以期探究严歌苓对人性书写的真实目的。  相似文献   

2.
权力是毕飞宇作品最关注的主题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平原》,也毫不例外地将关注点聚焦到"权力"上。在《平原》书写的王家庄里,权力无处不在,在政治、家庭以及爱情层面上都侵扰着老百姓的生活,重新塑造着人性,使人无处逃遁。故此,本文将以《平原》的权力叙事为研究对象展开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3.
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组合。《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罪与罚》构成了一个人性与兽性交织的伦理作品,分析该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有助于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这部著作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许愿灯》     
正Wish Lanterns:Young Lives in New China英国Picador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作者阿修(Alec Ash)是英国一名八零后作家、记者,毕业后就来到中国,先是在西部的一个藏族村庄任教,从2008年开始定居北京。2012年创办了《蚁丘》写作中心,他的文章经常刊登于《经济学人》、《异议》、《前景》、《外交政策》、BBC等期刊杂  相似文献   

5.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文坛上一位深受广大读者青睐的作家。在其作品中,《人性的枷锁》无疑是享誉最高且历久不衰的佳作。这一作品也得到了我国学者青睐,刮起了风靡一时的"毛姆热"。本文将梳理我国学界对《人性的枷锁》的研究,介绍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呈现其在文坛乃至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了人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过程,而当人的需求无法满足时,就会造成欲望的过度膨胀,人性中恶的因子就会展现出来,从而酿造悲剧。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性的膨胀忧思为己任的当代作家刘庆邦,在其作品《神木》和《哑炮》中,向我们展示了底层矿工在物欲和爱欲无法满足下人性泯灭的救赎与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7.
美国女作家维拉·凯瑟因其在作品中对拓荒者和边疆年代的赞誉而备受推崇,但其作品中的种族主义思想、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却被人习焉不察。凯瑟作为一个积极介入政治的作家,很难挣破社会主导话语编织的权力大网。凯瑟小说通过帝国主义意识形态过滤,表面颂扬了个人的乐观、坚毅,家庭的同甘共苦、相濡以沫,邻里之间的项背相望、雪中送炭,本质上却掩盖了帝国野心,遮蔽了殖民者的罪行。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学史中,苏童是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他的《我的帝王生涯》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展现了浓厚的新历史主义色彩,揭示了历史的残酷性,人性的丑恶和存在的荒谬。小说中的虚构历史叙事、内聚焦叙事和换位的叙事方式,充分反映了小说的深层寓意和苏童高超的创作水平。本文将通过对苏童《我的帝王生涯》的分析,研究其主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甜牙》讲述了女间谍塞丽娜的故事,文本中充盈着时政与文学、女间谍与青年作家、善意的欺骗与真挚的爱情等情节,笔者意图站在人性伦理与道德情感角度来分析主人公塞丽娜的一生。小说中改变塞丽娜一生的主要人物分别是塞丽娜母亲、塞丽娜情人托尼·坎宁、甜牙资助对象汤姆·哈雷,笔者拟从这三个人物入手对《甜牙》中人性的伦理道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大漠祭》是甘肃作家雪漠的成名作,被誉为中国西部文学的典范。《大漠祭》中的西部民歌"花儿"兼具形式美、修辞美与情感美,有浓厚地域色彩,生动呈现了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文化和风情。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对《大漠祭》英译本中"花儿"的译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主义是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不同作家的写作手段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象征主义最终的表达效果也有不同。作者因为生长环境、成长经历、语言习惯不同以及个人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各有千秋。笔者就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和美国文学作品《红字》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其中让人惊艳的象征手法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文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将文工团中男性团员和女性团员的生活展露无疑。不同于以往对生活表现的作品,小说《芳华》将以往遮掩的年轻的身体以各种符号叙事的方式表现出来,运用细节将身体的美感、病态与特定时代的心理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到将性别、政治、权力三者统合,淡化了政治苦难和战争苦难,不仅表现出作家对已逝去的芬芳年华的追忆和怀旧,更是用青春包裹了对时代、权力、政治的隐喻。  相似文献   

13.
作为巴金现实主义风格成熟的标志,《寒夜》借汪文宣的个人命运揭露了黑暗社会的压迫造成了的普遍性社会悲剧,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外套》在题材、人物和内在思想方面都与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从"无抵抗"的小人物悲剧、精神撕裂的"活死人"形象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两部作品在描写悲剧人物形象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鲁西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杀人时间》在叙事艺术上独具个性,体现出极强的叙事控制感。小说中的人物视角不断转换,叙述时序巧妙交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悬念引人入胜,使文本极富张力。小说也展现了作者对复仇行为的思考,寄予了作家对人性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15.
《宠儿》是由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书写的一部关于黑人女性在奴隶制度社会中一生的遭遇,是文学史上的一部著作,讲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制度、人性、种族等众多因素对一个女性的影响。本文基于生态女性的视角,分析和解读《宠儿》这本小说,探讨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探索黑人女性在遭受悲惨命运的同时,如何追求独立的人格、解放的意愿以及自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人本思想反对社会价值和传统对人性的束缚和限制,强调个体尊严、价值的重要性。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通过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和分析,客观立体地展示了中国人性格中圆熟、保守等特性,传达了林语堂对人性的关注、对反叛思想的推崇,渗透了人本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17.
林业女作家阿娜尔古丽的中短篇小说集《大山无语》,近日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8.
麦尔维尔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白鲸》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白鲸》以捕杀白鲸为主线展开故事,既有对海洋与海洋生物的讴歌与崇拜,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思索,以及对人性的赞美和忧思。本文将对麦尔维尔《白鲸》中所蕴藏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探析,提炼其对后世的警醒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情变》是吴趼人的绝笔之作。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看,蕴含着前所未见的新内涵、新意识;从作者的情爱观来看,却是回归传统和趋向保守的。吴趼人既受到西方自由观念的认知冲击,又坚持以恢复旧道德来救国,这种悖论使得作品充满了文学的张力和魅力。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们只能对女主人公独立叛逆的勇气,希图主宰个人婚姻的自主意识充满敬意,对其不幸遭遇给予深切的怜悯;对于作者寄寓同情的男主人公,他知书达礼却逆来顺受,缺少的恰恰是对自己、他人的担当与责任,显现出一个自我缺失者对爱的无知和自私。这种对比使得作者力图通过作品进行的道德谴责和训诫显得苍白无力,反而突显出自由之于人的权利、人之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氏女》是戏曲研究专家章诒和情·罪系列的第一部小说,她以朴素冷静的笔法描写了刘氏女的故事,将疯狂与复杂、欲望与尊严、温情与真诚交织并集合在一个女囚身上。小说反映出人性并非简单的善恶对立,引导着我们去深思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