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时代读过一篇课文:《梁生宝买稻种》,由此知道了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更学会了一个迷人的动词——创业。  相似文献   

2.
作家柳青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1952年全家从北京迁到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落户。他曾担任过县委副书记,参加了农业合作化各个阶段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3.
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柳青虽然长期生活在农村。但他对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特别是评论界关注的,大多找来看看,以使自己了解当前的创作状况。“文化大革命”前,他在看过一些平铺直叙的长篇小说之后,很不安。写信给我:“……平铺直叙,人物站不起来,更不要说能动人了。人物是平面叙述,场景描写肯定是静物罗列,平铺直叙的东西再好,也是公园里的假山,不是崇山峻岭。”但他在读过《林海雪原》、《三家巷》、《红岩》之后,却无比的兴奋和激动。他预言《林海雪原》会是“传世之作”!他说:“这样题材的小说,曲波还可以写五部!”他看过《三家巷》之后,对欧阳山的艺术技巧的精深和独到是很称赞的。他说:“似这样追求艺术技巧的作品,是十分难得的!”而对《红岩》他讲的就更多了。1961年底《红岩》出版后,我给柳青寄去一本。不久,便收到他的热情来信,信中写道:“在读《红  相似文献   

4.
从西安南行35里,穿过长安县神禾塬大片绿盈盈的苞谷地,皇甫村便落在了眼里。9月的艳阳下,几位老人坐在村口悠闲地聊天,在他们的身后,是长长的两排红瓦房。柳青的墓地就在红瓦房的尽头、神禾塬的崖畔上。墓地用一圈围墙围着,防护的铁门上了锁。透过铁门,可以看到黑色的墓碑上写着: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作家柳青同志之墓。为了创作表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创业史》,1952年到1966年,柳青在皇甫村整整待了14年。落户皇甫村全国解放不久,柳青担任《中国青年报》文艺部第一任主编,住在团中央大院内一栋小洋楼里。当时的他已经完成了长…  相似文献   

5.
一长篇小说《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西蒋村。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三十四中学,以后曾担任过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事过基层文化工作。196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为陕西省作协的专业作家。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现为中共陕西省委候补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年轻时,陈忠实便很崇拜柳青,在文学创作特别是语言运用上也刻意模仿学习柳青,以致有“小柳青”之称。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在完成了《初夏》、《蓝袍先生》等九部中篇小说、八十多篇短篇小说和五十多篇报告文学作品之后,他不但对以前的创作感到不满,而且也认  相似文献   

6.
最近,看到了作家柳青同志和社員集体討論,而由他执笔編写的《耕畜飼养管理三字經》(見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陝西日报),內容新鮮适用。形式也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目前許多省报都办起了农村版,我想,柳青同志为农民編写“三字經”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們学习。  相似文献   

7.
张星义 《今传媒》2022,(8):95-98
电影《柳青》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讲述了柳青扎根农村书写《创业史》的动人故事,彰显了人民作家的个人魅力。本文旨在通过对影片的时空营构、人物塑造、镜语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诠释了影片内涵,为观众理解柳青精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初识吴鸿业,是在一位画家的作品研讨会上。当时,他是以主办单位《中国文化报》的代表和评论家的双重身份出现的。只见他身着便装却透出一股军人的气质,尤其是他独到、中肯的发言,给我的印象,他是个精明强干的人。也许是我身着戎装的缘故,相互间很快就亲近起来。他告诉我,他曾经也是军人。他1968年入伍。之前,曾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就读。大学二、三年级时曾连续在《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上发表通讯,如5俯首甘为孺子牛》和《在为人民服务的广阔天地里》等。当时,新闻系的学生能在省报发表长篇通讯,实属凤毛额角,他由此成了“高…  相似文献   

9.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1895-1990)先生在1988年初开始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第7册,1990年去世前5个月,以95岁高龄完成。这是他最后的著作,后来叫《中国现代哲学史》。在这最后的著作里,他对毛泽东思想做出了独立的认识和分析。谨摘录介绍点滴如下:  相似文献   

11.
"原来他是个作家"解放初,柳青在皇甫乡安家,群众只知道他是柳书记。他刚下来时,穿了件黑呢大衣,戴了个墨镜,凡见人围成一堆,就凑上前去听,但农民一看他这模样,不敢跟他搭言,柳青很懊恼。第二天,他就学农民样  相似文献   

12.
王亚楠.新疆伊犁州《伊犁晚报》总编辑。在这之前,他曾是一名教师。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他经历了从教师到报人的人生跨越。无论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成为职业报人的这十几年,尤其是在担任《伊犁晚报》总编辑三年来,他都在以突出的业务成绩和过硬的思想作风,反复诠释着一个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爱拼才会赢。  相似文献   

13.
绿天 《青年记者》2004,(11):76-77
美国学罗尔斯是当代社会学大师,也是杰出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以《正义论》一书奠定了在当代学术界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中国留学生吴咏慧曾经在哈佛大学听过罗尔斯的课,她在《哈佛琐记》一书中描述了课堂上的情景:“罗尔斯讲到紧要处,适巧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照在他身上,顿时万丈光芒,衬托出一幅圣图像,十分眩眼。”这一老师传道、学生受道、其乐融融的场景,真是让人神往。  相似文献   

14.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他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学生时代曾为《晨报》《益世报》撰稿。1935年5月10日至7月19日,天津《大公报》连载他以“旅行记者”名义写的《旅行通讯》,这是他写旅行通讯的开始。这组旅行通讯,反映了他从天津出发,经烟台、上海、杭州,再返上海,乘轮溯江而上至重庆,再从重庆到成都这一路上的见闻。接着,在这年的7月,他又从成都出发,经过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翻越皑皑的大雪山,穿过莽莽的原始森林,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作惊人的西北旅行。他这次旅行在中国…  相似文献   

15.
李海燕 《图书馆杂志》2006,25(11):92-93
在武汉大学出版发行系读本科的时候,对王建辉的学术研究就有所耳闻,其时他是我们学校的兼职教授。虽不曾有缘聆听先生教诲,但还记得和他的学生聊天,这位师兄颇以能拜王建辉门下为豪。拿到这册《老出版人肖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版),不禁忆起,三年前的我,是不是还在入神地听着出版史老师抑扬顿挫地讲解出版界逝去的岁月。  相似文献   

16.
都市人心态的追踪描绘──读长篇小说《栖凤楼》胡德培一直关注现实生活的刘心武,又写出一部中国现实心态录──《栖凤楼》,在《当代》杂志全文发表后,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钟鼓楼》、《四牌楼》之后,新建起来的第三座楼。这是他自成名作《班主任》之...  相似文献   

17.
《东方红》的来龙去脉──摘自《作家文摘》1994年1月7日赵世民每周一上午我在刘炽家喝茶聊天。他是个人物,谁都知道他是洗星海的学生,写过不少好歌,像人们传唱的《翻身道情》、《我的祖国》、《英雄儿女》、《祖国颂》等,但他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直沉默着...  相似文献   

18.
南阳“狮面人”杨会民丁术初告成功后,给《大河报》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杨会民在信中说,连日来,他一点在为将要过上正常人的幸福生活激动不已,这一切是《大河报》牵线搭桥带来的,《大河报》是他的“救命恩人”,他和家人“一辈子也忘不了”。  相似文献   

19.
四书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分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参(Shēn)的学生记述曾参言论的。《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20.
北京清华附中高中学生卜大华,是红卫兵运动的—个重要人物。1986年第10期《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他的《一个红卫兵发起者的自述》,在这篇自述中,他以自己的亲自经历。讲述了红卫兵运动从发起、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