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岑泽丽 《职大学报》2007,4(1):55-58
中国20世纪50~70年代女性文学是政治意识较强、女性意识淡化的文学,这种情况发展到“文革”女性文学时期推向极致,政治意识基本取代女性意识。“文革”女性文学是“十七年”女性文学的承继和进一步政治化的发展。这近三十年女性文学虽然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但仍难以掩饰其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2.
70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了重大历史性的转变,“四人帮”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宣告结束,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年轻的共和国从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接连走了一程又一程的弯路,特别是“文革”十年给中国带来的地震般灾难,使这块古老的土地久久呻吟不止,举国上下百废待兴而又积重难反。作为时代的产物与时代精神表现,70年代末期复苏的现实主义文学便不断冲出长期以来形成的遮蔽着人们视线的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的迷雾,大多数作家能以理性的目光去烛照那段扭曲变形的历史,伤痕文学便在这一回眸中流了泪。“文革”中的“老右”,有一些曾蹲过监狱,因此,文学描写的对象少不了他们,少不了隔绝两个世界的那堵大墙,大墙文学在伤痕文学的画卷里理所当然地占据了一定的篇幅。  相似文献   

3.
长于“文革”的诗人 ,是一个陷于“断裂”状态的创作群体 ,他们的生存和创作现状 ,折射出历史和现实、文学和社会、物质和精神在诗歌领域的交互作用。文章从他们与先行、后继的诗人的对比当中 ,寻找“断裂”的具体原因 ,并透视其作为“社会的人”和“文学的人”的两难 ,以及诗艺上的缺项 ,进而提出诗学人学的几项建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学时代风格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雨历程显示出四个阶段、四种格调。“文革”前,文学时代风格的主调是崇高的颂歌,而优美等为其变奏;“文革”中,伪崇高的战歌成为主调,而与之对抗的崇高等则为其变奏;新时期,主调是悲剧的挽歌,其他审美范畴为其变奏;1985年以后,风格走向多元化与消解化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文学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的后半叶进入了后新时期。“文革”中成长起来的“知青的一代”作家成为文坛的主流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新时期文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继续,具有较相同的特点:自述式的纪实性;独有的奇特性,甚至揭密性;整体的非虚构性与具体情节的虚拟性;强烈的时代感。文学界称这种准新闻的纪实文体为新新闻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6.
郝月梅 《阅读》2007,(2):4-5
小时候,我随父母所在的部队住在长山列岛。那时正是“文革”中,所有的文学书都被视为“毒草”,新华书店里根本就见不到小孩子看的故事书。好在我有一个哥哥,总能不知从何处捣弄一些书回来,编上书号,放进他自己钉的木头小书架上。  相似文献   

7.
胡适是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新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倡白话文,推动文学形式的革命,更在于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倡文学内容的革命,阐述了他的“历史进化的文学”、“平民文学”、“人的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等新的文学观念。他创建新文学的努力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赵本山小品中,文革因子无处不在。把文革的场景一幕幕地搬上舞台,让它在观众面前自我暴露、自我否定,还生活以真实;经常利用长串的报告式的语言制造笑料。这种语言都具有“文革语式”的某些特征,形式上整齐有力、朗朗上口,而内容大多离不开政治和道德话题;侧面展示农民的“文革苦难”之外,赵本山也反思了“苦难”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革命美术和文革美术主要指五四运动以来到文革结束的这个历史范畴。20世纪的中国大半个时期是革命时代,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现实主义”美术进入了中国的艺术领域,而革命与抗战、文革将现实主义推向了高潮。美术在其间也成为重要的革命武器,对于革命还是文革时期都起到宣传和催进作用。但是革命美术与文革美术在革命的道路上前后又存在着差异,值得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王蒙、张贤亮、王小波、阎连科等的"文革"讲述文本,聚焦于20多年来"文革"叙述中的情爱、暴力呈现以及叙述者的历史认知,探讨在不同时期、代际、身份下的"文革"讲述的基础上,对话双方的思考得以展开.一方面探讨新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讲述者回忆历史和讲述经历的不同样式,另一方面"文革"作为一场对上至民族下至个人都影响深远的"运动"如何深入人心,并在新时期的文学叙述中辐射它的能量.  相似文献   

11.
“赛先生”与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大的历史语境。出于对“赛先生”的崇拜,五四新文学家一方面从众多的西方文学流派中,选择了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作为新文学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又从狭隘地“科学实证”角度来解读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夸大了“写实主义文学”与“赛先生”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了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误读。这种误读也使得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和道德的关系是文学批评史上涉及较多的一个理论问题。过去,人们往往只从外在的功利关系出发考察文学对道德的作用,很少深入研究文学和道德内在的本质联系。所以,不管是主张文学能够“明道”、“载道”,惩恶扬善、移风易俗的人,还是认为文学会伤风败俗的人,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阐述上,缺乏进一步对内在规律的探讨。也就是说,他们只看到“怎么样”,却不知“为什么”。我们认为,在研究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时,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还应看到这种关系表现了文学自身的一种本质属性。下面,试就文学与道德关系的实质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汉赋是大汉“一代之文学”,也是汉代文学一大宝藏。它对汉代散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史记》也有它的投影。司马迁偏爱辞赋,尤关注大赋的成就。《史记》与汉大赋都是西汉盛世社会思潮——“宣汉”的鸿篇巨制,是大气磅礴的时代回声,同时,均表现了文学自觉意识的艺术特征。一文一赋,两支奇葩。汉赋以显“物”为己任,《史记》则“以人物为中心”昭示了文学自觉意识的突进。  相似文献   

14.
论文通过对维新改良文学语境的梳理,认为以“新民说”为内核的文学“理性启蒙”,与现代意义的启蒙运动有着质的区别。因此,维新改良文学只是在外在形式即文学语言和文体上带来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而其骨子里贯穿的仍是古典理性。  相似文献   

15.
本人1977年马连道插队农转非,1978年被分配到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当时是文革后刚刚恢复重组,我在学校打字室工作;1979年我参加北京市成人高考,在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经过四年刻苦学习,我于1983年1月毕业。  相似文献   

16.
成仿吾是现代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与他艺术派的立场相一致,他主张文学是“表现”而非“再现”,提出文学批评应有“同情”与“超越”。从具体的批评实践看,他的“同情”显然更在他的同志一边,而他的“超越”一方面凸显他的独特,但又时显偏激与片面,造成某种倾斜。这一切又与他峻急的性格和“超越”的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当代小说人物实质上经历了三种类型转变英雄、普通人、反英雄。从建国起到文革止这一期间的作品主要写英雄,文革的收场,同时也在文学上宣告了英雄时代的终结。之后,大量普通人形象崛起,不写人的崇高性,写人的平庸世俗、写人的普通而正常的人性。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北京,出现了呈现另一种独特风格的小说,它们用反讽手法着力塑造当今城市的“边缘人”——一批玩世不恭、看破红尘、放荡不羁、懦弱的反英雄形象。每一种人物类型都是特定的时空环境与人们特殊心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重写文学史”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出现了以新左派文学史观解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倾向。作为“新左派文学史观”的先驱者之一,李杨的《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可以说大力推动了“新左派文学史观”的发展,在该书中李杨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再解读”为“反现代的现代主义文学”。对这部著作的中心理念和逻辑的分析将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新左派文学史观”在理论上的苍白和空洞。  相似文献   

19.
当代"反思文学"思潮承继了鲁迅的理性品质和敢于直面人生的精神,对文革及更早的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大胆的质疑。另外,"反思文学"和鲁迅在对人及人性本质的探询上存在诸多暗合,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爱情的反复诘问、对自我的深刻解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中唐以后,雅俗文学的分化使“小说”的“残丛小语”概念亦分化了,一直到清末,雅文学都抱守固有概念,拒不承认明清小说为“小说”;而俗文学家们则从宋代开始,先将说话之短小者、后将历史演义以余史身份都推进“小说”概念中,以期挤进雅文学殿堂,但雅文学的末把交椅终于未坐成,却赋予了“小说”一词以现代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