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念内涵的深度梯次及其相关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的逻辑特征,在动态观察中呈现丰富的变化性。在人们的动态认知过程中,概念的内涵具有深度上的梯次性,这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另一种关系:概念内涵深度梯次的变化,并不必然导致概念外延的变化。概念的限制在动态的语言运用中有多种方式。借助于特定的语言手段,对概念的可能内涵进行动态提取,这种提取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任意性与理据性是语言符号的两大本质属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词的音义联系不是本质的、必然的,但音义结合的理据是客观的、具体的。"本质论"与"规定论"两派学者就音义关系争论了两千年,其症结在于对理据的不同理解。在系统梳理前人对语词理据问题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的基础上,借助认知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理论,剖析语言符号任意性问题,阐释语词音义关系的理据性,为语言学理论建设提供可资参考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3.
"××门"新词结构大量涌现,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修辞结构。本文从"××门"结构的认知修辞动因出发,以"××门"意义演变的过程为线索,挖掘此语言现象背后的转喻理据,即以外延内涵传承说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转喻在"××门"结构中为什么可能。旨在对语言现象到语言思维,语言表层到语言深层的认知过程作尝试性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真理的分类出发 ,简析了不同种类的真理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论述蒯因对分析性和必然性的责难 ,对逻辑真理、分析真理、必然真理问题的关系作了考察 ,认为三者的外延及应用范围依次增大 ,前者依次是后者的子集  相似文献   

5.
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一书中的一个观点是"使英语这样的语言结构复杂起来的一个因素是暧昧的符号的流行"。艾耶尔认为正是因为诸如"是"字这样的暧昧符号的盛行,才导致了一种语言的复杂。文章主要论证了他的这种观点是对语言的层级性特征的违背。诸如"是"字这样的字的多义性不是造成语言复杂的原因,却是语言的层级性特征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从学术史的视角,对"集解"的定义进行研究,旨在阐明"集解"外延模糊性产生的原因。通过结合时代背景的历时性的分析与描述,发现学术自身的发展与学术氛围的改变,"集解"这一术语在内涵不变的情况下,其外延发生了其发明者未可预料地变化,这种认识有助于古老学科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英语"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结果。文化全球化必然推动语言的发展,异化翻译是新时代环境下的必然。文章介绍了目前"中国英语"的现状,通过实例用异化翻译策略分析了"中国英语"及其特点,并指出了"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已进入世界英语的百花园中,可成为人类语言史上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8.
宁财神 《高中生》2012,(10):26-27
一、摈弃模糊语言,强化数学语言,提高解题的严谨性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与灵活性.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集中反映在语言的外延上.本人曾听一位教师对于下面例题的讲解.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四个"性",即公共性、人文性、语言性和衔接性。当前盛行的"职业型"外语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是在更为基础的语言层面上重蹈二十年前"复合型"外语教学改革的覆辙,学科属性模糊,衔接貌似神离。本文质疑这一理念的可行性及其相关的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型"外语教学模式既无助于专业能力的提高,也有违语言教学的认知规律,阻碍正常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于可译性限度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通常都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展开的。本文在综述可译性限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认知主体(原作者、译者、读者)这个新的视角入手来论证"可译性限度",指出:可译性限度不仅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由于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原作者、译者与读者都对可译性限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语言政策 ,也是现代汉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地域辽阔、方言复杂 ,方言的存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了解语言的现状 ,研究语言的变化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各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显得尤其必要。文章通过对徐州这个特定方言地区新老派之间语音构成要素变化的考察 ,探讨该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和特点 ,并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部多声部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展现了多个人物的意识流"对话"和他们之间的"共在"关系。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角度看,这部小说不仅表现了外部的主体间性,而且还刻画了内部的主体间性,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个人主体的独立性和交互性,以及主体内部的多维度的独特看法,反映了伍尔芙超越唯我论的主体间性思想。  相似文献   

13.
语言规划是人类在一定限度内对语言选择过程进行的有意识干预,它不仅仅是对语言本体的规划,更多地牵涉到透过语言问题对人与人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传统语言规划研究主要立足于语言学理论,在概念和基本范畴方面取得较大成果,但在具体操作及政策效果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语言规划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相关学科融入到语言规划研究成为可能。经济学对于语言规划相关研究的介入,特别是其理性选择理论和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语言规划研究的不足,为语言规划研究带来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语言作为信息时代的语言变体,反映了语言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靠写错别字"卖萌"的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网络语言现象,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语言,在网络世界却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对语言形式的无意义的游戏化,体现出网民在语言形式上不断求新猎异的心理以及渴望通过语言的团体性得到群体认同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从近几年的广东高考诗歌鉴赏来看,试题对判断性语言和分析性语言的考查占了很大比例。判断和分析能力是指人对事物属性进行判定,并做剖析、分辨的能力。如:我们说“他是一个学生”,这句话就属于判断性语言,那“他为什么是个学生呢?因为他……”那么这种语言多属分析性语言,  相似文献   

16.
语言理据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据性和任意性都是语言的重要属性,一起构成"和而不同"的对立统一关系;理据论是理据性的理论升华,是人们借用心理学中的"动因"概念并从认知、功能、文化等角度来解释语言符号发生和发展的一种理论;语言表述是捕捉理据的唯一方式,离开语言表述,理据研究将成为空谈;理据(理据义)是每一个具体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结合在一起的动因,而理据性是对这种结合关系在性质上的描写与判断,二者形成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语言政策,也是现代汉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地域辽阔、方言复杂,方言的存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了解语言的现状,研究语言的变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各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显得尤其必要。文章通过对徐州这个特定方言地区新老派之间语音构成要素变化的考察,探讨该方言向普通话靠扰的趋势和特点,并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翻译历史发展到今天,可译性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传统翻译研究对可译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思维、语法、文化等方面,从哲学角度探索可译性的并不多见。文章拟通过分析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和他后期的"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语言哲学观对可译性进行探索,试图从语言哲学角度探索可译性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9.
刘然 《文教资料》2010,(12):23-24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各种象似性原则,以解释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汉字"走"和"跑"说起,通过它们隐喻意义的对比,探讨其使用的理据性,以说明语言中存在着另一种象似性原则——力度象似性,以此为语言象似性的又一力证。  相似文献   

20.
凹凸性是刻画连续函数性质的重要工具之一.文章从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在介绍了函数凹凸性相关定义和定理的基础上,对近年基于函数凹凸性的高考数学导数试题进行示例分析和解题本质研究,以期为一线教师的解题教学和高考备考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