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表达,印证了文学即"人学"的道理。长篇小说《将军和他的部队》是弗拉基莫夫生活在西德期间创作完成的,小说的创作与作家的自由思想和个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这部作品中,弗拉基莫夫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战争的反思、对个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良心的拷问。弗拉基莫笔下的人道主义是对以往战争文学中人道主义的一次新发展。小说中所触及到人的尊严、个体的生命价值、是否可以用"俄罗斯价值来拯救俄罗斯"尖锐而又敏感的问题被弗拉基莫夫提升到了人道主义层面,作家反思战争的悲剧,关注战争下的人物命运和心理状态,深层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是作家对战争深刻而有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从近期文学作品看抗日战争题材变化的趋向严萍60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战争和战争中的“人”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化,作品的抗战主调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奏。从30年代中期至抗战胜利前后的抗战文学作...  相似文献   

3.
你用什么样的观点看事物,将决定着你看到什么。——爱因斯坦 战争是人的本性的充分展示:当人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一切外在的束缚和内在的掩饰都被无情地剥露,展现出人的真实本性。故而,战争文学历来就受到文学家的青睐。战争使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表现出对人的个体——精神的张扬,这是战争文学之所以被人们肯定的一面。战争,又是以体的毁灭为代价的,在战争中,个人往往失去了其独立的生命价  相似文献   

4.
师陀的散文集《上海手札》与散文诗集《夏侯杞》分别以"新闻通讯"的体式和散文诗的形式,共同构成了师陀在上海的战争时期的生命史与灵魂史,是作者这一时期精神历程和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传递了师陀与上海同呼吸共命运的战斗激情与生命体验,表达了对战争中的社会与历史的臧否,深入反思了战乱年代中生命的存在。在自觉的生命意识指引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对战争中的人性、生命价值与历史宿命的冥思中实现对上述散文情调的理性穿透,完成了对战争世界的冷静呈现与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5.
由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出版发行的《八路军军政杂志》是展现抗战相持阶段我党政治、军事动态的重要阵地。它的通讯文章细致地体现了相持阶段党的军事高层的战争策略,而服务于战争策略的这种战争叙事对后来中国主流的抗战文学中的战争叙事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蒋韵是当代特立独行的女作家,她以悲情书写表达对女性的思考,但她不依附于既有的主流话语的变迁,而是对社会宏大主题、女权主义以及个人化写作的自觉疏离。不寻常的个人生命史、文学阅读史,是蒋韵切入“悲情”的内在动因。本着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以女性的视野展现了独特的历史场景,以不可化约的生命体验,写出了复杂、矛盾、富有张力的女性生存结构,蒋韵用文学构筑女性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蒋韵是当代特立独行的女作家,她以悲情书写表达对女性的思考,但她不依附于既有的主流话语的变迁,而是对社会宏大主题、女权主义以及个人化写作的自觉疏离.不寻常的个人生命史、文学阅读史,是蒋韵切入"悲情"的内在动因.本着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以女性的视野展现了独特的历史场景,以不可化约的生命体验,写出了复杂、矛盾、富有张力的女性生存结构,蒋韵用文学构筑女性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抗战期间的处境、心境及创作动机,使他的小说集中抒发了抗战年月中被战争和人类劣根性合力围困而加剧的人生寂寞,并表达了对战争环境下“无毛两足动物”基于人类自身“根性”而对生命、爱及美的进一步的扭曲、异化、损耗与不珍爱的深切叹惋。  相似文献   

9.
汉晋之际,士人冲破礼教的束缚,个体进一步自觉。与士人个体自觉相同时的,是士人对于生命之累的特殊体验。此种生命之累,表现为生死之累、情累、所遇之累及物累等方面。对于生命之累的体验和面对,是理解汉晋文学、艺术及思想转变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作为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同关注着战火中人的成长问题。但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得不同民族对于战火中人的成长问题关注视角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所展现的人的成长,被作家们的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其成长遵循着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展现战火中的人通过反抗侵略逐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轨迹;而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对于人的成长更多的是以战火为背景,从人道主义视角出发,站在反对战争的高度来展现普通人的成长经历。虽然中国这一时期的抗战文学与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在呈现人的复杂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创作中的差异,但是从历史行进的角度回望这段文学,其中的人物特征与战争风貌同样值得当下人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不是未来教师发展的唯一方向,教师的发展必然走向专业自觉和专业的全面回归。要关注教师作为具体而丰富的个体,强调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体性,走"觉者为师"的发展之路。只有教师拥有发展的生命自觉、道德自觉和专业自觉,才配享"觉者之师"的幸福。把教师的发展引入幸福自觉的轨道,是走出教师发展专业化困境与危机的成功路径。  相似文献   

12.
魏晋玄学带来了魏晋士人个体的觉醒,而"人的觉醒"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更新,直接促成了文学自觉局面的形成,为文学独立自主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以魏晋文学杰出代表作家嵇康的创作为例分析魏晋玄学大潮中的文学自觉现象——主体意识的高扬、重视情感的抒发、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汪泽 《宜宾学院学报》2015,(1):41-47,53
汉乐府民歌呈现出鲜明的死亡意识,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直面死亡"层面包括在物质困境中的生存挣扎、战争摧残下的忧殇情怀和精神苦闷中的死亡反抗;"认知死亡"层面反映了对生命有限、祸福无常的恐惧无奈;"超越死亡"层面归纳出面对生命忧患求仙、行乐和进取三种态度。咏唱死亡反映出歌者思考生存境况、生命本质以及探索生命意义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孔孟道德人格修养和提升的方式中,"自得"是一种以个体生命的自觉和体验而"悟道"和"体道"的独特方式,也是"悟道"和"体道"的最高收获和最佳境界。这种方式不是以言说的形式表达,而是以"心得"的方式所表达的亲身体验。其旨归在于它的获致可使得个体生命摆脱世俗的羁绊而达到自由乐适、宏阔畅达、充实无累之超越性的心灵境界;其内在意蕴在于它充分高扬了个体生命之主体精神的自觉;其根本指向不是具体的存在物,而是"性与天道";"自得"于"道"表现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贯通方式;"自得"所达至的境界是生命的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15.
战争语境形塑了抗战文学,它的本体特征体现为民族意识强化,文学承担救亡的时代使命,由于强调集体行动的合力显效性,使得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的个人思想出现式微的倾向。抗战文学在寻找民族身份和价值认同的合法性道理上,开启了对传统伦理的重新体认,为中国文学的民族性特质增添了新的底色和生机,其文学史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以往抗战文学研究对正面战场文学缺少应有的关注,且多有与文学史实相悖的判断。实际上,抗战文学以浓墨重彩正面表现正面战场,从前线战况到战局的发展,从战争细节到整体战略方针,从战事的惨烈到官兵的爱国胸襟和牺牲精神,从战场写实到哲理性的深思,展开了广袤而深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文以载道”之说,是以文为手段,达载道之目的。此论,中西文学传统皆然。抗战文学以宣扬抗战为旗帜,其成就在于以文学救亡图存。在这一时段的文学中,戏剧与歌曲对宣传抗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评论抗战时期的文学,理当从实用价值着眼。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21,(1):89-95
美国亚裔作家李昌来的小说《屈服者》以朝鲜战争为历史背景,以亲历者的身份回忆、再现朝鲜战争和战后生命政治的运作机制。朝鲜战争产生的例外状态使士兵和平民都沦为不受保护的赤裸生命;战后美国社会以医学为运作装置实现对韩国移民个人身体的管控与规训;亲历者的视觉记忆和多视角记忆呈现为生命权力捕获、管控和规训的个体生存状态,也以记忆唤起对"被遗忘的战争"的回忆,批判生命权力对于个体生命的征用和管控。  相似文献   

19.
短篇小说《百合花》从写人性与人情入手肯定与赞颂个体生命的价值,将战争中的人、人情、人性高度统一,凸现出《百合花》的文学价值和独特魅力。可以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将永远绽放在当代文坛之上。  相似文献   

20.
短篇小说《百合花》从写人性与人情入手肯定与赞颂个体生命的价值,将战争中的人、人情、人性高度统一,凸现出《百合花》的文学价值和独特魅力。可以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将永远绽放在当代文坛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