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淀”是自然第六册《水的净化》一课的一个实验:在一杯混浊的水中加入明矾,搅拌,静置,观察水有什么变化。旨在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明矾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结在一起,使它尽快沉淀。教学中,我发现仅凭在一杯混浊水中加入明矾,怎么能说明是明矾加快了沉淀速度呢?你怎么知道沉淀速度加快了呢?显然,很难说服学生。于是,我为此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在同样大小的烧怀中放入等量的泥沙,轻  相似文献   

2.
参考答案 1.C【解析】明矾净水的原理是明矾电离出的Al^3+部分水解生成Al(OH)3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一块沉降到水下,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则可使胶体聚沉而生成沉淀,起不到净水的作用,且Ba^2+有毒。  相似文献   

3.
1淀粉水解实验的改进1.实验步骤(1)预先制好淀粉溶液于试剂瓶中。(2)用一试管取淀粉溶液2mL,滴入10滴浓硫酸,微热,溶液马上呈亮棕色(表明水解完全)。(3)在上述水解液中,滴1滴酚酞,再逐滴加入27%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边摇)中和至混和液的颜色呈浅红色(PH=8~9  相似文献   

4.
张军 《化学教与学》2012,(10):95-95
一、问题的提出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中和反应"活动与探究"(第193页)中,提出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边滴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相似文献   

5.
卤素间置换反应的教学常以两个化学实验为引子展开,具体做法如下。实验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KBr溶液,滴加少量新制的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实验现象。实验2: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KI溶液,滴加少量新制的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实验现象见表1。表1氯水和碘化钾以及溴化钾溶液反应现象实验操作2~3ml 0.1mol/L KBr溶液2~3ml0.1mol/L KI溶液说明实验前溶液颜色溶液无色溶液无色滴加少量新  相似文献   

6.
现行化学教材(苏教版)必修《化学2》第75页中提到“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4—5滴50/0的硫酸铜溶液,得到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入2mL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7.
种子的呼吸作用(酚酞滤纸条法)1材料萌发的小麦种子2用具和试剂2个带盖的青霉素瓶(高3.8厘米,直径2.4厘米)、2张滤纸(长2厘米、宽1厘米)、0.1摩尔/升氢氧化钠溶液、酚酝(浓度0.1%,溶剂为95%乙醇)。3步骤3.1青霉素A瓶内加入16粒萌发的小麦种子,青霉素B瓶内不加。3.2滤纸上先滴2液氢氧化钠溶液,再滴2滴酚酝,呈红色,然后将其分别放入青霉素瓶,一端用瓶盖压住,使其悬在瓶中(图1)。4实验现象24℃条件下,14分钟后,八瓶内滤纸红色变淡,约25分钟后变为无色。B瓶滤纸颜色基本不变。5结论种子呼吸放出二氧化碳,因为氢氧…  相似文献   

8.
甲酸分子中因含有醛基     所以具有还原性,但又因为甲酸的酸性较强,假如直接加到弱碱性的银氨溶液中,银氨络离子必将被破坏,使实验难以成功。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认为先用碱来中和甲酸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方法一:用固体KOH中和甲酸: (1)取1m180%甲酸,逐粒加入固体KOH使PH-10~12(用PH试纸试验)。 (2)取 1m15%(2-10%均可)的 AgNO3,逐滴加入1:4稀氨水,直至沉淀刚溶解。 (3)在所得的银氨溶液中加 3滴用碱中和的甲酸溶液,在80-90℃的水浴中加热约10-…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常被用来引导学生判断葡萄糖分子中具有醛基的结构,是一种醛糖。其中,苏教版《化学2(必修)》教材设置的具体实验方案为:"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 mL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4~5滴5%的硫酸铜溶液,得到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入2 mL 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我们在实验时发现,葡萄糖与新制Cu(OH)2混合得到的深蓝色溶液用酒精灯微热时生成绿色浊液,继续加热时绿色浑浊会渐变为黄色,至沸腾时又出现砖红色,甚至暗红色。  相似文献   

10.
叶脉镀铜     
一.各种溶液的配制:1.碱液:将7g氢氧化钠,5g碳酸钠溶解干200mL水中,2.敏化液:在1加mL水中加入4mL浓盐酸和1g氯化亚锡。搅拌、溶解,然后加入驷锡粒.3.活化液:在100mL水中加入1.7g硝酸银溶解,再慢慢滴加28%氨水,最初可出现褐色沉淀,一直加至溶液里透明为止.4.酸性电镀液:将18g硫酸铜晶体,2g硫豚,2mL乙醇干100mL水中,再加入5mL浓硫酸,搅拌备用.5.钝化液:将4g重铬酸钾溶解于100mL水中,滴加醋酸,调节pH值为3-4.二.实验程序与操作:(一).表面处理1.叶脉制作:利用碱液的腐蚀作用,除去树叶的叶肉,得到叶脉…  相似文献   

11.
蓝瓶子实验中,溶液的颜色只能从蓝色变为无色,再由无色变为蓝色,溶液的颜色变化过分单一。如果使蓝瓶子实验变为彩瓶子实验,让一些普通的瓶子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变化,那该有多么的神奇!针对这一设想,笔者利用常见的指示剂制成溶液的背景色,对蓝瓶子变彩瓶子的实验进行了探究。1.蓝瓶子实验试剂的配制在锥形中加入50mL水,溶解1.5g葡萄糖,逐滴加入8~10滴0.1%亚甲基蓝溶液,振荡,整个溶液成蓝色,再加入2mL30%的NaOH溶液,摇匀。2.彩瓶子实验的背景试剂  相似文献   

12.
1 问题的提出高一新教材“学生实验一”中,安排了由硫酸铜晶体制取氧化铜,然后用氧化铜代替二氧化猛作催化剂用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以期达到对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做实验时,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a.滴加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时,对其用量把握不准。一则氢氧化钠用量不足,硫酸铜未完全沉淀,有剩余;二则氢氧化钠过量,使生成的氢氧化铜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溶于水的四羟基铜酸钠Cu(OH)2+2NaOH=Na2[Cu(OH)4]以至过滤后滤液呈现蓝色。b.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的氢氧…  相似文献   

13.
趣味化学实验──燃烧后的火柴云南大姚师范学校(675400)张雷一、蓝色与无色互变在锥型瓶中加入20毫升水和2毫升新配制的淀粉溶液,然后再滴加碘水(或碘酊)数滴使溶液是深蓝色。将火柴擦着并迅速伸入瓶中,待火柴头药在瓶中燃尽后。取出并立即塞上一橡皮塞,...  相似文献   

14.
自来水厂净水模型的制作和使用河南潢川师范学校(465150)马志成天然水中除了含有少量泥沙、有机物、微生物和可溶性矿物质等杂质外,有些地方的水源还受到工农业生产排放的“三废”污染.因此,工农业生产用水,尤其是生活用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城乡饮用水的净化...  相似文献   

15.
李峰 《理科考试研究》2007,14(11):52-52
题目(2007年山东初赛第29题)向1mg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然后边搅拌边逐滴加入硫酸镁溶液,至溶液的红色完全褪去,滤去沉淀,称知剩余溶液的总质量为3mg。[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闪光的溶液     
当讨论的课题涉及酸、碱和酸碱指示剂时,可以用广泛指示剂和不同指示剂的组合作演示,闪光的溶液演示的整个过程如下: 一、在1000ml的烧杯中盛500ml水,并加入3ml广泛指示剂和3滴1M的NaOH配制成溶液。在此溶液中一滴一滴地加0.1MHCl,借以说明颜色的变化发生在不同的pH范围。在滴加HCl的过程中,记录溶液显示兰一绿,绿,黄,橙和红颜色时的pH范围,溶液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的盐析是溶于水的蛋白质(如鸡蛋白、血蛋白等)的重要性质.怎样才能使蛋白质盐析实验成功呢?笔者以盐析溶解平衡为依据,考虑到蛋白质水溶液具有胶体的性质等特点,多次利用鸡蛋白进行实验探讨,认识到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三点:1.蛋白质溶液的浓度要大于1:5(原汁鸡蛋白溶液:水),最好用原汁鸡蛋白溶液和饱和盐(NaCI、(NH4)2SO4或NaoSO4等)溶液·2.要注意加入试剂的顺序和方法,特别强调的是要把鸡蛋白溶液慢慢滴加到饱和盐溶液中.3.禁止振动或搅拌.实验方法及现象取两个试管作对比性实验,试管①里加入5ml蒸馏水…  相似文献   

18.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水、饮用水中镉含量一般都很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进行测定时,必须富集。本文中提出在PH=8±1之间,待测镉用碱式碳酸镁为吸附共沉淀剂富集后,再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用于实际水样分析得到满意结果。 1、实验部分 1.1试剂与仪器 本实验所用硝酸,氢氧化钠,碱式碳酸镁皆为优级纯,溶液一律用二次水配制,其溶液浓度用容量法标定。1000ug/ml镉标准储存液,实验仪器为:PHS—2C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WYX-40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沈阳分析仪器厂)。 1.2仪器工作条件(见表1) 1.3标准…  相似文献   

19.
实验步骤: ①先取10×150mm的试管一只,注入20%的氢氧化钠溶液1滴。 ②然后加入4%的硝酸银溶液3滴。此时立即有棕黑色沉淀出现。 ③加入4%的氨水1滴。不断摇动试管使沉淀消失。若经摇动后,还有极少数的沉淀存在,则不影响其实验效果。 ④加入乙醛1滴。乙醛必须滴在试管内壁上,并立即用拇指盖着试管口,让乙醛慢慢地往  相似文献   

20.
中师化学第二册第132页的演示实验11—2中是这样说明的: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苯酚晶体及水,振荡试管,试管中会出现浑浊液;再逐滴加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试管,溶液变澄清、透明。而在实际操作中,振荡试管,苯酚晶体减少但不能完全消失,而溶液始终是澄清的,并不出现混浊现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振荡,苯酚晶体消失,溶液仍为澄清的。这样,苯酚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现象并不明显。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改用以下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