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丽媛 《教师》2013,(30):54-55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者独创的课型,这类课文的显著特征就是:将一首小学生较难理解的古诗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短文中。“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需要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同时还需要“诗”“文”互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的来龙去脉,感悟古诗的丰富内涵,以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诗的创作背景和经历编写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  相似文献   

3.
磨课历程 一、备课——千呼万唤始出来《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为了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我首先在网上浏览了很多相关资料,体会了第六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温儒敏教授、崔峦理事长的报告精神……然后围绕“文包诗体裁的文章什么是主要的?是文还是诗?这类文章,应该怎么教?教文还是教诗?它们的联系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它文中有诗,“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因此,此类课文的教学应根据“文包诗”课文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蒋凯 《文学教育(上)》2011,(18):136-136
为了准备公开课,我选择了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苏教版“文包诗”课文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也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作为一种新的课文结构形式,要求教师在此类课文的教学中运用新观点、新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古诗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一种独特的文本样式。文中含诗,诗文一体。《黄鹤楼送别》就是一篇文包诗课文。  相似文献   

7.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形式特殊的课文。这类课文由一个小故事和一首古诗词组成,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级上册)、《李广射虎》(三年级下册)、《黄鹤楼送别》(五年级上册)。这类课文该怎么教,值得探讨。不少教师教学这类课文也像教学其他课文一样,故事内容从头到尾一段一段细致地教,宇词一个一个地抠,朗读也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相似文献   

8.
【教材简解】《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以文包诗”的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相似文献   

9.
【教材解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与前几册教材中出现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等课文相比,《黄鹤楼送别》传承着“文包诗”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等特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他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相似文献   

10.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有时也选入一些“词”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  相似文献   

12.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诗文互照,以“情”为主线贯串全文,表达了李白、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13.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文章还原了王维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境,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课文。[教材解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文章还原了王维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境,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课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学习生字“幼、佳、倍”,借助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2.通过文,体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有意识地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相似文献   

14.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种特殊体例的课文,就是把一首古诗词包融在一篇生动浅显的现代文中,我们常称之为“文包诗”,如低年级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中年级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高年级的《黄鹤楼送别》等。我想“文包诗”这一文体,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而设置的,它使原本深邃的诗歌意境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总体来说,“文包诗”与一般古诗文相比.具有如下一此特秆——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解】《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以文包诗的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教学重点】联系课文插图,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教学难点】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教学过程】一、激情入境,见王勃1.走进滕王阁  相似文献   

16.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怀。故事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景情在同一文中出现,是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相似文献   

17.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创造,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来帮助学生学习。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把诗和文对照起来,在对照中提供给孩子资源,也让孩子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教材的资源。所以,我首先思考的是,如果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上出文包诗的特点来。文包诗怎么教呢?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人文,最后还要回到诗,这是这一类课文教学的一般模式。笔者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试图通过教学,给学生一把走进文包诗的钥匙。  相似文献   

18.
“文包诗”,从字面解释,意即“文章包着诗”。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这种编者精心编撰的教材体文本,自课改以来已实施多年。当前,审视教材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越来越强调教材的核心教育价值,对科学化实施教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这种教材体文本又该作如何定位?其核心教育价值到底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又如何确定其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呢?  相似文献   

19.
最近参加了一次评课活动,7位老师执教的都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参赛老师均为中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都下了不少工夫,课件制作得都很精美,可谓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有关思乡诗和王维其他的诗文也都收集了不少,很有些“沉甸甸”的感觉。但是出现的一些“意外”,却让人忧心不已。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怎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先来看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有节奏地朗读古诗。2.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不是一首古诗的教学目标,而是文包诗《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课文题材不同,体裁不同,写法不同,为什么目标却如此雷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