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文”和“写作”二者是不同的概念,通过它们各自的内涵,我们可以得出中学语文进行的是“作文教学”而非“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2.
周茜 《考试周刊》2011,(3):62-63
文章认为,探讨作文教学,要提倡写作的“去神圣化”,提倡常态写作、整体写作。推行大作文概念.让写作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包括文本作者、课文、专题打通及延伸至课外活动。强调重视素材的积累.重视由模仿而创新,重视各种练习形式和整体作文的结合.重视课文经典和社会热点.  相似文献   

3.
高中作文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微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消除作文写作的畏难情绪,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本文分别从挖掘教材,训练文本类“微写作”;跨越媒介,训练生活类“微写作”;分解作文,训练备考类“微写作”;定位视角,训练总结类“微写作”等作文训练方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5.
反省我们的作文教学,从中学到大学,似乎很少重视“人本”,短视和功利性,使师生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立竿见影的“文本”。于是“模式作文”“技巧作文”盛行,为文而文,使作文与人格分离;为文造情,使作者心理畸形。写作教学须重视“人本”,还作文以健康。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对此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把写作比之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也有人认为万般皆不是,惟我“味”最苦——写作如同慢慢地“挤牙膏”;当然也有学生“知”写作、“好”写作、“乐”写作。其中区别之大,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要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作文往往表现为“厌”和“怕”,探其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使其“情绪”高涨,“情感”萌发。古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辞才发;情不动,辞难发。因此,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爱写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在“情”与“趣”上多下功夫,要通过对学生情绪的调动、情感的激发,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学生爱上“写作”。那么怎样来进行呢?  相似文献   

8.
王洁萍 《教师》2011,(35):73-73
目前,议论文写作教学仍处于一种盲目无序状态。怎么才能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笔者认为“活”化议论文写作尤为重要。文章从作文训练形式、作文指导、作文评改三个环节入手进行“活”化教学处理,起到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陈铂森 《考试周刊》2012,(30):57-58
1.问题背景 作文教学历来颇受重视,但到底作文教学应该从文出发,还是从人出发?从文出发,我们已经作了许多尝试,积累了许多经验。如议论文的写法、记叙文的写法等,学生经过训练以后,懂得了写作的基本要素.能写出一般水平的作文.但要进一步提高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认为“从人出发”才是抓住了写作的根本,因为人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教学只有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写作的客观规律,更好地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读写例话”标明阅读和作文训练的重点,指导阅读和写作,同时确定重点课文作为“例文”。如何上好”例文”,充分发挥“读写例话”的作用,是完成阅读和写作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一组教材除了“导读”和“基础训练”外,安排了2~3篇讲读课文、1篇阅读课文和“读写例话”。为了充分发挥“例文”的引导作用和“例话”对阅读、写作的指导作用,我在教学时经常重组教材。首先上好重  相似文献   

11.
目前 ,语文教学的倾向是把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割裂开来 ,使得学生普遍认为学课文与做作文毫无关系 ,其实语文课本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文章 ,通过分析引导 ,能使学生从中悟出写作的门径来。生活是写作之“源” ,这是常理 ,在这里我也不妨把语文课本比作写作之“流” ,利用课本这个“流”来引导学生写作 ,能使学生思维畅通 ,受益非浅。一 用课文中的名言警句给作文命题课本中的名言警句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给人以启迪。首先 ,课文中许多名言警句其实也就是一个个明确的课题或论点。如写忧患意识就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相似文献   

12.
Rohman在1965年把写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写作阶段(Prewriting)、写作阶段(Writing)及重写阶段(Rewriting)(也可以叫后写作阶段)。而我们的写作教学看重“前写作阶段”,“重写作阶段”,而忽略了学生“写作阶段”。写作是一个“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连贯的过程,对于任意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问题的出现。引入过程导向的写作教学模式可能会促进改变作文教学的问题与症结。这种写作模式重视写作的整体过程,特别是学生写作中的方法指导,而不是仅仅关注写作的结果。下面我们以“读后感”的写作为例,对于过程导向的写作教学模式进行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13.
如果生活是写作的制造商.那么课文则是写作的供应商.它可以源源不断供应我们写作素材、行文技法,指点我们精要拟题,创意构思.创新表达。遗憾的是。在我们进行课文阅读时。“写”的作用和意义被严重忽略.阅读与写作成为两个“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老死不相往来”。其实.我们的学校“生活”.主要还是以课堂学习的学业活动为主,具有天然的“读写结合”优势。如果能够换一下思维.换一种“活法”.读写联姻,“互通往来”,也许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14.
何佳 《现代语文》2011,(11):124-126
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真情实感”普遍被认为是指导写作的黄金法则。本文从“真情实感”写作观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当下作文教学的影响出发,重新解读“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邓淼 《广西教育》2007,(12A):23-23
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抱怨作文教学难。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只要从激发写作动机、训练写作思维和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人手,就能谱好小学生作文上路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16.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长足发展,没有核心竞争力是不行的。作文教学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核心能力。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呈现出“无本”“无序”“无效”的“三无”状态,许多语文教师基本上是“不作为”。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不负责任吗?当然不是。  相似文献   

17.
葛万銮 《农村教育》2007,(11):58-59
“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这是一些学生对作文教学看法的顺口溜。同学们在写作文中为什么感到“难”,感到“烦”,究其原因,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同我们怎么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尤其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把文章写好,就显得尤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他会把文章写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18.
有一句流行语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学生为什么怕作文?无非就是读书少,思考少,写得少。为什么不爱写作文?从教师的角度找原因,或许我们的写作教学出了问题,比如我们布置的题目脱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我们没有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对其写作过程缺乏指导。众所周知,中学生作文教学近年来是“活动作...  相似文献   

19.
写作教学要讲方法,讲时机。现在的中学生缺少写作素材,不懂写作技巧,对作文缺乏兴趣。教师进行写作教学也捉襟见肘,困难重重。在河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作文序列化教学的研究”中,笔者逐渐摸索出一些既激发情思,又借鉴课文的做法,现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0.
胡欣 《吉林教育》2006,(9):49-49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研究,忽视了作文的主题——人在写作中的作用。因而研究“人”、“文”关系,从“人”、“文”的角度审视并改变作文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做人是作文的基础,人格的高下直接影响文章品位的高下。这要求我们要教学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作文”,讲求提高人格修养和思想认识并以真实为基础来写作。文学是人的生命需要和生活需要。写作是表达这种欲望和冲动的普遍形式之一,是人心灵的一种最真挚的内在体验。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写作的主动性和和主体性,要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要有生活气息。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个体性不能在文中得以体现,文章必然因之而失色;学生在文章中虚假成风,不仅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感,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虚伪的性格。所以我们呼唤“自由作文”、“个性作文”。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