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与宋代相比,元代福建的科举事业远不及宋代繁盛,在南人地区内,也没有一定的优势。据《八闽通志》记载,元代福建进士及第36名;而据《重纂福建通志》记载,元代福建进士及第73名。元代福建科举的暂时低落是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其一,元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制约了士人的科举活动。其二,元初福建人民抗元斗争和元末的战乱,使得生灵涂炭、人口锐减、经济萧条、文教荒废,对福建的科举活动也必然产生严重的影响。其三,元代福建行省的置废分合十分复杂,大大增加了闽人科举考试的难度,严重打击了闽人科举活动的热情。尽管如此,元代福建科举还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明清福建科举再创辉煌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科举考试活动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特殊的"科举社会",并由此衍生出种种科举经济活动。科举经济是指因科举考试而引发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影响,主要构成包括政府科举经费、士子赴考旅费、士子考试费用、制举用书刊刻和科举考试辅导等广泛内容。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中大量描写科举考试,出现了学上的科举盛世。原因是元代废除科举制度达七十八年之久,元代知识分子干禄无阶,入仕无门,地位低下,借此抒发科举情结。科举考试在元杂剧中的作用有:成就爱情婚姻、促使夫妻重圆、为民伸冤报仇,同时具有解决戏剧冲突、促成大团圆结局等艺术价值,并对后世通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略论元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科举考试制度具有四大特点:实行的时间短、规模小、录取人数少;仅限于文职考试;带有浓厚的民族歧视色彩;不是元代选官取士的主要途径。而元代民族众多、统治地域辽阔和元代统治阶级轻视科举、崇尚实用是元代科举制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古代科举,有如当今的高考。科举考试与高考之间,无论是在制度形态,抑或是精神理念上均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也正因如此,教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当今考试时,无不从古代科举中寻找参照点。隋唐至清末1300年的科举考试,总体呈现出与户籍紧密捆绑的特征。在考试录取率与士子科场竞争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历代均存在冒充户籍应试的现象,即科举"冒籍"现象。作为高考移民"历史原型"的科举冒籍  相似文献   

6.
元代以前的文人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而一举成名,飞黄腾达,因此受到人们的羡慕和尊重。到了元代,朝廷78年不开科举,文人被抛离既定的仕途轨迹,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因传统文化的解体而引起的心理错位和信仰破灭,更让文人墨客们无所适从。但元代文人并没有为身份地位的急剧下降而沉沦,落魄的文人发现了他们的疗伤圣药——元杂剧。大量文人加入到元杂剧的创作队伍,使得元杂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迅速流行于元代社会,元杂剧进入了繁盛期,并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封建制度,是整个科举社会,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1300余年封建社会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如今,厘清科举文化概念,研究与挖掘科举文化内涵,是研究科举学与教育考试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清末科举考试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考虑是为了矫正世卿世禄制的社会弊端而产生。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废止普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全面发展,科举考试发展表明,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士制度,科举制的运行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社会、文化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全面挖掘这项制度的底蕴,不仅有对考试科目、考试方式等制度和活动本身的研究,还诞生了诸如科举政治、科举教育、科举社会、科举文化等系列专题研究。在所有科举考试专题研究中,科举与儒家经学的关系无疑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这既属于科举与外部环境关联的研究视野,也属于科举制度本身考试内容所关注领域,附属于科举考试内部,是血肉联系的一体,其演化和发展具有复杂性和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11.
元代科举自延二年重新开科,在内容和程式上较以前有了本质的变化,即变以词赋为主为以经义为先,变重文采虚浮为重实尚用。延科举内容的这一变化,是元代前期学风渐趋笃实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元朝科举曾一度中断70多年之久。但现实社会科举的缺失反而使它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繁盛,从元杂剧中文人与科举之间的关系着眼,从科举题材的普遍性和社会性、科举内容的真实性和失实性、科举情节的相似性和深刻性入手,剖析元杂剧中的文人与科举,有助于理解其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综观元史研究 ,人们对元代的科举考试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入探讨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 ,目前学界对元代科举考试的研究 ,已经达到了相当全面的程度。然而 ,笔者认为 ,该领域内仍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因此 ,笔者就蒙古统治者迟迟不能实施科举考试的原因、科举考试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边缘省份进行的科举考试以及蒙古、色目进士的质量等问题 ,作进一步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元朝八十年不开科举,文人被抛离既定的仕途轨迹。对元杂剧中儒士浪子形象的解读,可以透视"剧作家"这一特定儒生群体"玩世"与"入世"之间的心态,其笔下的杂剧体现出诗骚正统之外的遗民情结。  相似文献   

15.
莆田文学是明代福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福州、晋江等地不同,莆田文学较为传统、保守,带有浓郁的理学背景和士大夫色彩,一向被学界所忽视。这一文风的形成,远溯宋元理学传统,近以明初翰林应召为契机,以强势的地方科举文化为依托。通过翰林官员和其他政府官员的言传身教,借助诗学师承、致仕耆老会等途径,将馆阁文学、京城文学中的一些官方元素注入地方文学活动之中,这既是儒家思想引导下的一种对地域公共社会的文化控制和文学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央文学与地域文学之间的积极互动。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和商业出版都特别发达。适应市场的需求,书坊刊刻了大量科举考试用书,很多著名文人成为科举考试用书的作者,袁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他编纂了至少十余部科举考试用书,这些书深受市场欢迎,在士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就袁黄编纂的、且在当时已经出版过的科举考试用书进行考证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明代科举考试的指导思想和二三场在整个科举考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针对科举的弊端,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选士方式、学校功能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对科举做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教育应摆脱科举的束缚,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书院教育。发挥原有的功能,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专门人才,为提高人民大众的生存能力做出贡献。颜元的实学思想,为扭转当时的不良社会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壎是宋末元初古赋热潮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刘壎身经宋元鼎革的巨大历史变迁,因此特别重视古赋中的悲怆情怀;他又是一个信奉陆学的学者,因此特别重视古赋中的义理劝诫。另外,他还提倡古赋要有清新的语言,以及峻洁的风骨。刘壎今存古赋九篇,其中《观雨赋》、《阅武赋》、《延平新郡赋》、《迎春赋》四篇,更能反映其古赋特色,也基本上能符合其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19.
山西处黄河中游,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称,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科举隋大业元年(605年)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终,历经1300年,横跨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延续上千年的历史,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历代科举中,山西共产生3000余名进士,有40余人进入鼎甲。本文尝试对山西历代的状元、榜眼、探花的情况进行小考。  相似文献   

20.
蒙古人入侵并灭亡南宋,对江南地区的儒士群体产生了很大冲击,在生存环境恶劣、科举制度废弃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元政府拉拢儒士、稳定江南统治的影响,儒士群体出任学官,逐步形成学官群体,对元代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