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图书品牌及其形象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图书品牌的定义及对读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所谓品牌,就是生产经营者对自己生产的商品设定的名称或符号,其目的是使这种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东西加以区别。就书业而言,图书品牌则是指书业企业为识别企业图书商品,以期将本企业图书商品与同行企业的图书商品区别开来所确定的图书名称或符号。例如,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布老虎”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红罂粟”丛书,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的“SST学霸”等都是典型的图书品牌。从广义上讲,出版社本身也就是图书的品牌,如我国的一些知名出版社“商务”、“中华”、“三联”等本身就是知名…  相似文献   

2.
“编辑设计”与我的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喻纬图书具有“通体透明”的形式。资深读者将一本书从头到尾翻一遍,耐心的读者将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一遍,这本书都将被读者一览无余。是精品还是“假冒伪劣商品”,读者自有公允的判断,市场也自有公允的选择。仅就图书具...  相似文献   

3.
路放 《出版参考》2005,(3X):22-23
根据开卷图书调查公司最新公布的《2005年中国六大城市图书零售市场读者调查报告》,读者认为最缺乏的图书类型有“心理自助”“科技科普”“艺术”“非英语类工具书”“哲学”。其中,科技科普类图书的市场缺乏度名列第二。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沈阳六大城市接受调查的近3000名读者中,有9.84%的人认为市场上最缺乏的是科技科普读物。  相似文献   

4.
图书是商品     
图书是精神产品,也是商品。或者说,图书的基本属性或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属性,同时也具有商品属性。它具有两重性,而不是一重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认以图书是商品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我们是承认图书是商品的,既看到它的精神产品属性,也看到它的商品属性。后来随着计划管理体制的逐步强化和“左”的思想的逐步升级,我们都不能讲图书的商品属性了。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图书是商品的观念,已成为思想禁区之一。“文革”  相似文献   

5.
图书买难、卖难,成了影响农村图书发行的两大症结。一方面,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类图书因销路不畅而造成积压;另一方面,农民读者难以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农民呼吁出版部门出版更多的适销对路的图书。一个是愿意出书却出不好书,一个是愿意买书却买不到书,这个“中梗阻”似乎成了世纪难题。最近,我们到了农村图书市场调查,对此问题才稍稍有了些发言权。我认为,出版社作为精神产品生产单位,在这方面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金盾出版社的农业类图书在农村格外畅销,原因是该社的图书达到了价廉物美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图书商品特殊性琐谈福建人民出版社刘进社历经数年争论,“图书是商品”终于在出版界得到认可。这当然是件好事。不过,问题还没有结束,“图书是特殊商品”、“图书商品的特殊性”两个论题还没有从理论上彻底澄清。就前者而言,笔者同意张立同志的观点。强调“图书是特殊...  相似文献   

7.
论图书宣传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宣传跟其他商品的广告宣传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其鲜明的特点.因为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文化品格”,和消费者一般也就是图书的购买者(大致也是读者)的“文化品格”有某种呼应关系,加之书籍作为著者个人独特的精神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是不能复制和没有同类产品的,所以,图书的宣传往往较之诸如电视机、电冰箱、手表、自行车和化妆品之类商品的广告更让人少有防备.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出版社之间除了在图书的选题策划上频出高招,也越来越注重图书的广告宣传.因为图书广告  相似文献   

8.
图书是思想、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的“精神粮食”。和一般商品相比,这种特殊商品的流通,更需要进行宣传。关于图书宣传的必要性,已有不少文章加以论述。本文想对出版社如何进行图书宣传工作,讲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图书宣传的对象出版社进行图书宣传,主要是面向各地书店和广大读者。面向这两个方面的宣传,是监行不悖的,往往又是交叉进行的。向书店进行宣传,争取各地书店订货、添货,是为了供应广大读者。对读者进行宣传,向读者提供出版信息,主要也是为了帮助书店实现销售。一般性的图书,出版社向读者宣传,并  相似文献   

9.
这次会议是继1992年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召开的全国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研讨会暨百县表彰大会之后 ,又一次重要的有关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会议。借此机会 ,我把中宣部出版局在调查研究农村图书出版发行工作中的思考、认识和建议提出来 ,供大家参考。一、要充分认识农村图书出版发行的重大意义 ,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好工作1.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 ,从代表先进文化的高度 ,加深对农村图书出版发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论述 ,为我们做好出版工作和出版事业的发展指明了…  相似文献   

10.
出版的中心工作是编辑和发行。只有编辑编出了适合读者需求口味的好书,才能让图书发行工作顺利进行。所以决定一个出版社是否实现“两个效益”的重心还是编辑工作,因此客观地说编辑是图书市场营销中的决策人。因为每一本书的诞生,从选题的策划,到作者的约请、图书适合读者群的确定、书稿的审读加工、图书装帧的设计风格,无时无处不体现着编辑个人的学识修养和编辑的市场化意识,图书是商品,只有卖出去,获得读者的喜欢和认可,图书的商品转移过程才算是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11.
传统图书馆的主要作用是收藏和借还图书。近10多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传统图书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纯的收藏和借还图书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已渐渐地从单纯借还图书的服务发展为能为使用者(读者)提供视听材料、复印、学习场地,讲座场所及最新技术和经济信息等多种功能的服务。正因为如此,过去人们通常把使用图书馆的人称为“读者(reader),而今“使用者”(user)或“顾客”(customer)常常代替了“读者”。  相似文献   

12.
高娟 《现代出版》2003,(1):60-62
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在我国每年出版图书10多万种,可谓品种繁多。然而读者却依然存在买不到自己所需图书的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本书制作出来后,要经历图书—商品—用品这样一个过程,图书进入市场后成为商品,但不一定是用品,只有被读者购买了的图书才能成为用品。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仅仅只是商品,最终能成为用品的不多,于是问题就产生了。从商品到用品需要给读者提供大量充足的信息,这样读者才有可能产生购买行为,也就是出版社、书店需要运用营销手段来宣传自己的图书。可以说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少出版社已经…  相似文献   

13.
做图书广告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自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商品,伴随而来的是种种广而告知的手段,如我国古代的“箫管备举”、“闪闪酒旗”等。社会主义出版物既然作为商品形式在市场出售,也需要宣传推广,扩大影响,沟通产销,在图书和读者之间架起信息的桥梁。做好图书广告除了必须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争姘斗艳,不断创新吸引读者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宣传推广时间。在目前情况下,往往是读者见到了图书广告或出书消息,却买不到书。换言之,宣传达不到预期效果,耗费了资金,还给  相似文献   

14.
杨静 《出版参考》2006,(7S):22-22
在中国,家庭教育一直是关注度很高的话题,教育类图书也是热点不断。近日,“2006年十大家庭教育图书”展销在多家书城书店举行,现场购买者众多。据笔者了解,这次活动南北京万卷图书咨询机构策划,联合国内部分教育专家、传媒记者、教师和家长遴选出10本图书,这些书引发热购,读者是看中了哪些因素呢?笔者在海淀图书城做了一个简单的现场调查,主要购买原因可以归为四点: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图书出版界的书业调查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受到人们的瞩目。去年底,北京举行了“关注书业调查”研讨会。据《中华读书报》张靖报道:过去对书业调查不太重视,而现在似乎又有点太“热”了。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总经理、首席研究员蒋亮认为这两种状况都是有问题的。太过重视的结果是把市场调查视为能提供解决方案,而实际上市场调查只能告知图书市场的状况和读者购买行为的情况。金盾出版社总编辑郭德征说:金盾出版社的图书以农村市场为主,早期在开拓市场时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出版社在选题策划和市场调研方面的做法是:社里由编辑…  相似文献   

16.
寻求图书出版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继 《现代出版》2003,(1):23-24
图书的社会效益就是图书发行后在社会上所产生的效果,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出版经营活动获得的经济收益,两者之间具有特殊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任何商品都有实用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就是购买它的使用价值。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社会效益(即其使用价值)要在市场流通中来实现。社会效益虽然不能被精确地用数字计算,但它实际上不仅有大小之分,还有正负之分。最直观的衡量社会效益指标就是发行量(实际读者数)。我们做每本书都有确定的市场定位和读者定位(潜在读者),图书在流通中被实际消费的数量(包括购买和…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图书生产的商品化倾向变得愈来愈明显,编辑工作作为图书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日益具有某些“商品生产”的特点。那么相应地,读者也就成为图书这种商品的消费者。依据商品经济的规律,读者的消费心理(阅读意向、阅读动机)影响着图书生产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18.
读者调查显示,新馆建设及“大流通”管理模式给读者带来极大的便利,良好的环境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读者满意度不断提高。但“大流通”的管理模式在书库维护、图书撕割涂划、占位问题、图书充消磁等问题上还存在管理瓶颈,图书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及读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对策。  相似文献   

19.
《传媒》2006,(5):73-73
4月21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初步成果: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而网络阅读率则大幅增长;我国国民杂志阅读率逐步上升,文化娱乐类、家居生活类和文学艺术类成为阅读率最高的前三类杂志;国民对图书价格接受能力在不断提高;文学类图书是读者接受程度最高的图书类别,目前市场最缺乏的图书是环境科学类,而近期读者计划购买的图书比例最高的是文化教育类;我国超过60%的居民知道“版权”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的调查结论中,关于图书阅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消费者认为如今的不少图书“水”了.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文化含量(包括科技含量。科技含量也是一种文化含量),是一本又一本注水书、空壳书、炒作书,害得读者“一朝遭蛇咬,三年怕草绳”,不敢轻易地买书、读书了;那些非正常性的图书库存.在更大程度上也是虔诚的读者,在上冤枉当后不再慷慨解囊的产物。总之,文化载体没有文化,内容产业内容匮乏的现象仍在蔓延、扩散,这使得我们神圣的产业蒙受羞辱,高雅的出版物处于尴尬之中。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编辑普遍缺少文化含量是一个躲不过去的“病灶”,于是乎,增加编辑的文化含量就成为本文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