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5 毫秒
1.
关于《西游记》文化的话题是以百回本《西游记》为核心生发出来的,因此,应该以《西游记》为坐标原点开展讨论。反映《西游记》问世之前的相关文化背景及其投影者,可称之为"前《西游记》文化";《西游记》问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则可称之为"后《西游记》文化"。这样可能便于理清脉络,将讨论引向深入;部分地避免因时空错乱而带来讨论中的逻辑混乱或论证偏颇。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部《西游记》,是多元文化的综合,除儒、道、佛三教合一外,还包含着其他形式的文化形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部书中汉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以期抛砖引玉,更好地解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3.
相较于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研究,《西游记》的研究较为薄弱,《西游记》续书的研究则更为寥寥,文章以明末清初的三本《西游记》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和《后西游记》为研究对象,拟从《西游记》续书对原著在主旨、故事建构等方面的继承来对明末清初的《西游记》续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构建以《西游记》文化为主框架的连云港城市文化为主线,深入分析了连云港与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关系,认为连云港是《西游记》的重要创作背景地,是新时期《西游记》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地。  相似文献   

5.
古典名著《西游记》,不同时代对其意义的阐释有着较大差异,尤其是在现代、后现代文化视阀下,影视媒体从故事情节到人物性格的戏说改编,对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形象的重塑,这不仅使我们看到了《西游记》的不同层面及演绎的多种可能性,而且从中可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尤其是寻觅到社会价值变化的蛛丝马迹。本文将从关于《西游记》的传统论说,影视剧作中形象再塑解读,《悟空传》横空出世,《西游记》影视改编的文学观念与社会价值折射,从四个方面论述《西游记》影视改编与时代文化观念折射。  相似文献   

6.
广西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文本是壮族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核心故事改编自汉文百回本《西游记》的前七回内容,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相关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相比,两者均以全知视角为叙述角度,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古壮字《西游记》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五言句式的叙述长诗,讲究押腰脚韵和腰韵。在改编与重组百回本《西游记》的过程中,壮族民间歌师删减了原著在散文叙事中穿插的韵文,并融入壮族的文化习俗以及传统道德观念。古壮字《西游记》文本的整理价值与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丰富壮汉民族文学交流的研究资料,传承保护壮族语言文字以及增强壮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虽说长期以来,学者、专家对《西游记》的研究多不胜数,但大多数的研究局限于中国文化一两个方面。鲜有人对《西游记》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全面梳理。笔者试图从多个角度对这部经典著作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做全面性的综述以弥补前人们研究的不足,从而丰富人们对《西游记》的认识,为古典文学中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个案参考。  相似文献   

8.
《魔戒》与《西游记》分别为西方和中国的文学巨著,前人已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这两部作品进行过大量研究,如宗教、接受美学、翻译、交际以及主人翁分析等;也有论者从哲学和文化角度将两部作品一起分析。但至今未有作品从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视角来比较这两部作品,因此,本文从霍夫斯泰德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维度,比较分析《魔戒》和《西游记》中体现出的文化现象,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与差异根源。  相似文献   

9.
日本曾数次将《西游记》改编成影视剧,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富士版《西游记》。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原著母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在历险母题中强化了团队精神,在弱化反叛母题的同时突出了勇气与正义之心的重要性,并突破原著内容新增了婚恋母题。同时,改编者对原著中传统、鲜明的艺术形象也进行了重新塑造,主要人物从外在造型到内在性格都出现了迎合日本观众需求的变化。原著母题与艺术形象的变异与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的理解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受日本宗教、习俗、传统文化等民族特征和日本现代时尚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11.
自从 1 996年太原、1 999年天水、2 0 0 0年运城等三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之后 ,随着《西游记文化学刊》第 1、2、3辑以及一批具有影响的《西游记》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 ,新世纪古典文学的文化研究充满勃勃的生机。为了及时总结 ,开拓发展 ,全国《西游记》文化学会、世界宗教经济文化促进会《西游记》文化交流中心、山西省高教学会《西游记》文化学会、中国宗教学会禅文化艺术中心、运城学院中文系、运城学院学报、北京丫髻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 ,共同发起筹办“第四届《西游记》与中华道教养生文化 (国际 )学术研讨会”,将于2…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日本作家以《西游记》为创作母题,进行跨文化书写,从而体现出《西游记》对于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本文通过研究《悟净叹异》、《悟净出世》来阐明中岛敦对《西游记》的创作性书写。  相似文献   

13.
由山西省教委、山西省高教学会《西游记》文化专业委员会和甘肃省天水市委、市政府、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8月16日~19日在历史文化名城天水举行。山西省高教学会《西游记》文化委员会秘书长冯巧英教授代表常务副会长、山西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阎凤梧教授主持了会议。她简要回顾了96年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盛况以及96年以来《西游记》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概况。《西游记》文化学会副会长李安钢教授致开幕词。他说,继96年太原“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之后,经过(西游…  相似文献   

14.
对于《西游记》的艺术风格,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幽默和诙谐”。本文从文化发展史的新视野、新角度出发,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作者认为以《西游记》为代表的具有游戏风格的作品,是明代礼文化向乐文化转型期的文学发展趋势,从中反映出乐文化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日本作为动漫输出大国,其产出的动画作品数不胜数,而且日本动漫的取材广泛,不仅仅利用本国的文化资源,还奉行"拿来主义",从他国广泛吸收文化资源,并结合本土文化,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中,《最游记》就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仔细研究这两部作品,比照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了解《西游记》跨文化、跨国界传播的状况,也可以了解《西游记》对日本动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是一部在评论界众说纷纭的小说,其游戏说的主题研究由来已久。本文拟从游戏文化的概念界定入手,探析《西游记》游戏文化的物质层面、实践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涵,缘此发掘经典著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 ;“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 ,正位居体 ,美在其中 ,畅于四支 ,发于事业 ,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 ;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反英雄 ,而是人类心灵最最完美的象征 ;《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言绝句《还源篇》 ;《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 ,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 ;《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 ,而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相似文献   

18.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应英雄,而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亩绝句《还源篇》;《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惟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相似文献   

19.
李志磊撰文《孙悟空龙性浅析》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民族,以至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其中龙被赋予了无穷的法力。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龙的传说比比皆是,《西游记》中亦不乏龙的身影,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  相似文献   

20.
在对国内众多《西游记》花果山原型地经过充分交流探讨和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游记》小说的认真阅读,并广泛考察、采访、查阅了四明山以及周边一带的历史、文化、景观、文献和民间传说等资料,经过系统的整合和研究,发现四明山的《西游记》文化及花果山资源等优势均在目前公认的花果山原型地之上,宁波四明山应是《西游记》花果山的最佳原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