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不"和"没(有)"是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否定词,也是留学生使用中出现错误最多的否定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果对偏误出现的类型、原因等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对外汉语教师就能有所重点的进行讲解,同时能帮助留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否定词"不"和"没(有)"的语法规则,减少偏误,提高正确率。文章从汉语否定词"不"和"没(有)"的本体区别进行分析,找出留学生习得"不"和"没(有)"时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型,研究其原因,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印尼语中的"Tahun"对应的汉语词是"年"和"岁"。中印两国语言系统内部分工不同、两国人们的认知心理不同、两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是造成它们语义上存在细微差异的主要原因,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改善对外汉语教学十分有帮助。但由于文化差异和教师重视程度的影响,印尼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常出现偏误,针对这些偏误,提出采用情境教学法阐释"年"和"岁"的语义、讲解与"年"和"岁"相关的词组或短语、重视纠正学生平时作业中有关"年"和"岁"的偏误、注意讲解"岁"的语用用法等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印尼语、汉语基本语序的异同作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印尼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常见语序偏误,仅供汉语教师教学参考。全文分3部分:一、概述印尼语、汉语各自的语序类型;二、分析印尼语语序的一般特点(与汉语对照);三、印尼学生学习汉语时常见语序偏误分析。文章强调应当重视将汉语与包括印尼语在内的若干小语种作对比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教学实际。  相似文献   

4.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的3个结构助词,日常书面用语中经常混淆使用,常会造成表情达意和理解的偏误。本文以晋城新闻媒体用语中"的""地""得"的错误用例为语料,通过分析其差错原因,探讨结构助词的具体语法功能及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5.
汉语重复义副词"再"和"又"对应乌兹别克语中的"yana",是乌语学习者的习得难点之一。对塔什干东方语言学院和塔什干国立高中母语为乌语的学习者,进行了"再""又"的语言测试,并就测试语料中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分析。乌语学习者在使用"再""又"时,主要出现了误代和错序偏误。其偏误成因主要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同时,目的语知识不足也导致偏误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很""真""非常"使用频率很高。因此,对于留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三个词的用法也非常重要。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将这三个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HSK动态语料库,分析了留学生对这三个词的掌握情况,归纳出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本文从本体研究入手,以三个平面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HSK动态语料库,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分别从语义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用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留学生在使用程度副词"很""真""非常"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有关资料归纳出偏误类型,找出偏误原因,探讨出偏误形成的规律。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归纳,找出避免偏误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使留学生能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形成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盖晓伟 《现代语文》2009,(7):129-131
本文以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了"字用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了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情况.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动态助词"了"的过程中:"了2"的习得先于"了1";无论是了1还是了2,语误均倾向于过度使用;"了1"的习得要经历比较艰难的过程,即使汉语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学生,在"了1"的使用上还有较高的错误率;了1,和了2的混用率说明"了"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仍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本文还探讨了偏误产生的原因,以期对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文化在印尼的发展,汉语普通话发展得很快。以汉语"吗"与印尼语"Kah、Apa、Apakah"为例,二者在语法结构方面有密切关系。汉语语法"吗"的"疑问句"结构跟印尼语语法的疑问法基本相同,在用法上有区别。  相似文献   

9.
汉语词语偏误分析在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母语为印尼语的汉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误,本文依据中介语理论,从词法出发,以印尼八华学校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词语偏误为例,对存在的偏误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副词是汉语词类的一大类别,在汉语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副词的使用情况复杂多变,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时出错率极高。"已经"是外国留学生经常使用的时间副词,根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查询,"已经"共出现2774次,出错次数高达2031次。就"已经"的偏误情况看,偏误类型主要有错用、误加和缺省。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规则过于泛化等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人家"在现代汉语中的出现频率很高,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而且它能较多地出现在中介语语料库中,就表明外国学生在使用"人家"一词时确实存在一些偏误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其汉语本体研究及其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的偏误分析不仅有助于明晰"人家"一词的语义和句法功能,而且能帮助外国学生掌握其正确使用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学习汉语和使用汉语。  相似文献   

12.
"再"和"又"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表重复义的副词,在对外汉语初级课堂教学中是重要的语言点,也是初级班留学生极易混用的两个词。基于课堂教学和日常交流中所发现的留学生的偏误情况,本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初级留学生对"再"和"又"在句子中与否定词"不"和"没"共现时的理解。文章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和对学生偏误情况的分析,设计了一整套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由易到难的教学计划,并在每一环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和"为了"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二者在形式和语义上的相似性增加了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难度。本文基于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分别统计了留学生"为"和"为了"的使用情况,并对语料中出现的几类典型偏误进行描述和分析,探讨避免产生该类偏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疑问语气词"吗"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母语为英语者在汉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与"吗"有关的偏误为数不少。本文通过对留学生偏误语料进行收集,分类,分析,进而得出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给"是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一个介词,也是学习汉语的二语习得者使用时偏误率较高的介词之一。本文选取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使用"给"出现的所有偏误句作为研究对象,归纳留学生使用介词"给"的偏误类型,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印尼学生在学习汉语复杂定语过程中常见的语序偏误现象,从短语定语和多项式定语两个方面进行汉印对比.文章拟通过语序对比,揭示汉语印尼语复杂定语间的对应规律,探求解决学生语序偏误难题的途径,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否定词“无”、“无有”、“没”、“没有”是一组意义比较接近的否定词,其中“无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这个四个否定词在元杂剧中都有所呈现。文章对《元人杂剧选》进行了封闭性考察,描写了“无”、“无有”、“没”、“没有”这四个同义性否定词在这部书中的使用情况,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同时还探讨了这四个否定词在元杂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主要对《官话类编》《语言自迩集》等六部清代汉语教材中的"并+否定词"形式进行考察,"并+否定词"形式在南京官话中大量存在,使用频次较高,在北京话中却不常用。同时,从1702年至1892年近二百年的时间里,北京话中的"并+否定词"形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语用上来看,作为预设触发语,"并"在使用时对语境预设具有提示作用,"并+否定词"结构中的"并"进一步强化了对预设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印尼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包括句法成分缺失(遗漏)、语序错误、用词或搭配不当、误加、误用、否定错误等诸多类型,其中成分缺失和错序尤为突出,其原因是汉语和印尼语两种语言在语序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别,极易给学生造成负迁移;另外汉语中助词、连词、副词等意义较虚的成分用法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这些成分是教师教学中应该着重讲解、训练的难点。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108-113
"不"字是主要的否定词,"不"字否定句的发展是说汉语儿童否定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岁半到3岁半早期语言习得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这两名儿童的否定范畴"不"首次出现在1岁半左右,而且在1岁半到3岁半之间,"不"一直占据所有否定词的主导地位,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在3岁半已基本习得"不"字否定词。说汉语儿童"不"字否定句的误用多表现为"不""没有"的混用与泛用,以及"不"的位置错误,这与儿童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不完善相关,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认知的发展,否定词"不"的误用会逐步且自然地向正确使用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