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古代文论家认为,"养气"是文学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而"虚静"是养气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调和。刘勰《文心雕龙·养气》中的"养气"说和"虚静"说从道家顺其自然、清静虚无、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出发,论述了作家创作的生命状态和审美心理准备,说明了"养气"和"虚静"在生命和谐和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刘勰将"养气"概念引入艺术哲学范畴,从新的角度扩展了"养气"和"虚静"的外延,也丰富了其内涵。  相似文献   

2.
《养气》篇是《文心雕龙》中文艺生态思想最集中的文章。刘勰以“养气”为核心,并根据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论述了作家创作所需要的生理心理条件、创作对作家生命生态的负面影响及“养气”对于创作和作家生命存在的意义等文艺生态学问题,提出了“养气”、“卫气”的具体方法。《养气》篇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因而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实用性和理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刘勰《养气》篇运用养生学理论,从生命学角度对文学创作与作家生命之关系作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命题,理论深刻,内涵丰富,对于现代作家和作家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的解读和探究,既有"气"独立出来进行哲学或是文学创作论上的溯源和分析,又有对文学创作之中养气的方法进行拓展性的挖掘。但从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基本价值立场和取向出发,《养气》篇则侧重于从文、赏文和为文的统一性上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以人为主体的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意趣,也就是一种"虚实"审美思想上的统一,亦人身体之本器(素心)与文道在审美层面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养气"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它最早发源于对宇宙自然之"气"的体认,经由中国传统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气"的元素论,被儒、道两家各自发展为二脉.然又因魏晋曹丕的融合,始见其一脉两经纬的文艺气论.刘勰在继承前代气论思想的基础上,将其引向文艺批评,形成了以作家为中介,自然之气、主体之气、文本之气--三者回环呼应的循环流动的圆型批评模式.从中也可以窥见出,刘勰<文心雕龙·养气>偏于道家,不废儒家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6.
"养气"说是中国文论中重要的理论范畴。刘勰首次将"养气"运用于审美艺术的评判之中,使之变成一个纯粹的美学概念。但是,对于刘勰的"养气"说的内涵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究其质,刘勰的"养气"说的内涵应该概括为:通过保养精力、保养精神,使作者在创作时达到一种直抒胸臆的自然状态。即刘勰的"养气"说应包含三层意思:保养生理之气、养神以及使作者在创作时达到一种直抒胸臆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养气》篇的主旨是针对为文伤命的现象,讨论如何在文学创作中保养生命的方法。刘勰从古今文学的演变、年龄、器用、实例等多个角度论证了为文伤命的客观存在,从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论述这种现象的不合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养气的具体方法。刘勰的养气方法重在"节宣",使心情保持舒畅的状态,而不使其壅滞;劳逸结合,张弛适度,使笔锋常利,而不对身心造成伤害。郭晋稀等怀疑《养气》在《文心雕龙》的篇次位置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刘勰的养气论表征着中国古人对为文伤命现象的深刻体认,并且开始自觉地探讨解决之道,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养气》篇的疑点是关于"气"的内涵,刘勰"养气"的基本含义是作家要保养体气、血气或者精气,具体包括"养心"、"练心"、"养神"、"养性"、"养志"五层意思。  相似文献   

9.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 :“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者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文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 ,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者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隽一 《天中学刊》2011,26(4):51-53
历来学者探讨《文心雕龙·养气》篇主旨多从"气"的渊源与流变诸问题入手,围绕"气"的本体展开论述。其实刘勰对"气"的本体的相关论述已经从不同角度在《神思》、《体性》、《风骨》等篇中基本完成。《养气》篇主旨实则是将"养气"视为作家创作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展开论述,强调的是作家创作之际要保养充沛的创作体能以达到并保持流畅的创作状态,重点在谈如何"养"气。  相似文献   

12.
台湾学者黄春贵从多角度对《养气》篇进行了解读,认为气盛方可文工;养气有内外之分;养气有关才学。《养气》篇所讲的是怎样才是创作时的最佳状态,虚静后的气盛才有可能达到文工的目的,此外他把养气分为内外,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刘勰论述《养气》篇的目的——通过养气创造一个理想的写作状态,而养气与才学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写作中作家修养的重要性与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台湾学者黄春贵从多角度对《养气》篇进行了解读,认为气盛方可文工;养气有内外之分;养气有关才学。《养气》篇所讲的是怎样才是创作时的最佳状态,虚静后的气盛才有可能达到文工的目的,此外他把养气分为内外,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刘勰论述《养气》篇的目的——通过养气创造一个理想的写作状态,而养气与才学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写作中作家修养的重要性与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刘勰论学创作的心理机制问题,本把研究的视野放在魏晋南北朝化的大背景中,从学艺术,哲学思想,历史沿革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刘勰《神思》,《养气》的思想渊源,化特征和理论内涵,指出正是由于刘勰吸收了魏晋以来艺学,哲学,养生学等几方面的关于形神问题的思想材料拓展了理论视野,从而能在综合的基础上针对学创作的心理机制问题提出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15.
创作主体论是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内容,而古代创作主体论最主要、最有学术和现实价值的内容表现于“养气”说、“发愤”说、“才学与阅世”说和“天才”说等四个方面,文章就此四个方面进行了简略而较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才在<诗品>中是一个关涉创作主体的核心范畴,也是钟嵘品评诗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大略说来,钟嵘主要从主体之才的多种形态和才在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两个方面展开对才范畴的论述,这一论述体现了<诗品>"思深意远"的特点.它和刘勰的"才论"相得益彰,具有同样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养气》篇的疑点是关于"气"的内涵,刘勰"养气"的基本含义是作家要保养体气、血气或者精气,具体包括"养心"、"练心"、"养神"、"养性"、"养志"五层意思。  相似文献   

18.
"怨而不怒"在承认"诗可以怨"的基础上,强调了情感的净化与沉淀,体现了儒家"中和为美"的诗教观。沈德潜以"诗品与人品合一"为阐释准则,从作家论、创作论、批评论三个维度对"怨而不怒"进行解析:在作家方面,重视诗人主体的"襟抱"和"学识";在创作方式上,将"美刺比兴"与"温柔敦厚"相连;在批评标准上,强调内容的"雅正"和情感的"节制"。  相似文献   

19.
刘勰《心雕龙》的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神思》篇是创作论的总纲。在这一总纲中,刘勰对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一、“思想为妙,神与物游”;二、“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三、创作“灵感”的根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把刘勰的养气说置于他的任自然文学观下加以观照,进一步揭示了养气说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内涵,认为养气能够导致“虚静”、“无意识”和“迷狂”这样三种文学创作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