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胡修新 《辅导员》2013,(16):91-91
<正>《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的内容,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成功地促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诵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我以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为起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的内容。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把书"读薄"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第十一册《螳螂捕蝉》是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祸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课文在改编时遵循了保留原意、格式不变的原则,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课文对话的形式单一,都是××问,××答,提示语缺乏一定的修饰或限制。针对这一情况,如何因学而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时,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小语六册课本,安排了历史故事《西门豹》、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狼》、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这三篇课文。篇幅长于其他课文,内容较之其他课文生动、完整。编排这样的课文,旨在通过有趣的故事,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加强段的训练的同时,向篇的训练过渡。因此,从学生对故事兴趣浓  相似文献   

4.
《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本课的教学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从故事中提取五组词语听写,为学生了解故事大意作铺垫;听、讲寓言故事,了解内容,明白道理;表演故事,感受“少年”的智慧,激励学生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对话,情越盎然,师生都经历了一次愉快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故事”,告诫吴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是一篇生动活泼且启人思考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教材简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故事”,告诫吴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是一篇生动活泼且启人思考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海南教育》2013,(2):117-118
<正>《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第一篇课文。该组课文以"要正确地看待问题,善于思考"为主题,另有名人故事《蜜蜂引路》、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童话故事《丑小鸭》三篇课文。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懂得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进一  相似文献   

8.
好的板书构思常常是出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狐假虎威》这课的板书设计妙在不落俗套,它没有板书一大堆词语,仅仅抓住了七个关键词,连上几个箭头,就把故事的主要情节,文章的思路轨迹"勾画"出来了.学生学习《孤假虎威》这篇课文,除了掌握寓言故事的情节外,还要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利用这个板书,就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  相似文献   

9.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侍奉昊王的少年巧妙地向昊王讲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文章的语言文字浅显易懂,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体会少年劝说的巧妙.在本课的书后习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听了少年的话,昊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的安排,正是反映了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可以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以下的分层教学.  相似文献   

10.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的内容,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成功地促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相似文献   

11.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复习课文,概括故事;然后再读课文,体会角色;继而让学生发现哪些同学也给我们带来了"花香"呢;接着再读课题,总结谈话;最后课后积累,续写故事。  相似文献   

12.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共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我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故事时收获最大。《牧童和狼》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讲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细致入微地解读文本,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文本的内涵,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下面,我以《螳螂捕蝉》一文为例,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螳螂捕蝉》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寓言故事,文章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  相似文献   

14.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第一篇课文。该组课文以"要正确地看待问题,善于思考"为主题,另有名人故事《蜜蜂引路》、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童话故事《丑小鸭》三篇课文。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懂得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进一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份教学案例:《狐狸和乌鸦》。一、启发学生,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寓言故事,并且从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配乐朗诵或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目的是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听"中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听"的能力。)师(提问):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狐狸骗得乌鸦一片肉)(板书课题:狐狸和乌鸦)师(过渡):狐狸是怎样骗得乌鸦的一片肉的?乌鸦又是怎样失掉肉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将会懂得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成功劝阻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故事。课文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相似文献   

17.
<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吴王不听大臣们劝告的情况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终于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相似文献   

18.
《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吴王不听大臣们劝告的情况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终于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本文文字浅显,情节生动,孩子们很喜欢读。但在阅读中,孩子们不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那些大臣们又会是怎么劝说吴王的呢?他们为什么没能劝阻住吴王呢?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正是教师可借以开发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立足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换位思考,引领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使师生之间、生本之…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形象性思维占主导,对新奇的事物或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上充分利用故事的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特点,用故事导入新课,能够渲染课堂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导入效果。1用寓言故事导入新课寓言是用一个故事寄托着一定道理的文章。这些故事短小精悍,很能给人启迪。课堂导入时,如果能使用寓言故事,就能够增强情境导入效果。例如笔者我在执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开头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想听  相似文献   

20.
凡寓言,皆有其意。教学寓言故事,就要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亲身经验解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运用寓意。因此,我在教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故事时,采用了以表演故事而促使学生读故事,在精读中领会寓言的哲理,然后改编故事而求新意的教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