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解析,与专家、同行共同探讨提高中学历史课教学质量问题。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就包含了这个道理。备课备什么?一要备学生,二要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教法。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教法。因此,备课无止境。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  相似文献   

2.
一篇课文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复合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在确定课文教学内容或者说在确定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教什么"的时候往往感到很茫然,要么什么都教,要么任意为之,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究其实质,这是受传统教学论"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理论影响的结果.教师在确定课文"教什么"的时候"目中无人",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更没有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规律来展开课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因此,要解决确定课文"教什么"的问题,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时至今日,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的图片已不再是"附图",而是承担着教学任务的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备课图片教学时,考虑较多的是这堂课要教什么,较少考虑这堂课学生的读图需要怎么引导,以致有些读图环节的教学如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无法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融合。而引导学生亲近图片、"真"地读图,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当笔者在备课时看到教材中某一陌生图片总会思考:解读这一图片时是否要给学生先做一些铺垫,以帮助学生理解?当备课时发现有些课文穿插了多幅图片就  相似文献   

4.
"教材只是个例子",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课文继而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同类问题,需要教师反复研读教材,深入发掘这篇课文独一无二的价值,即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问题。主问题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提炼,也可以是对作者写作方法的聚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了推进"学讲"课堂,我校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虽是独立备课,我和同事对《夹竹桃》一课进行了大同小异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备课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备课不能照抄教参;要扩大备课的范围,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使备课进入更高更深层次;那种“一个备课本两本书”进教室的搞法是不行的,是决然收不到语文教学的好效果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这比喻生动、形象而又深刻,教师要讲好课,做到知十讲一  相似文献   

6.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句老生常谈,别说是教师,就连许多老人孩子也都耳熟能详。我在30年前还是小学生时就知道有此一说了。近年来,反思成为时尚,"杯桶论"也成了众矢之的,贬多褒少。我原本不打算参与这个讨论的,但有话不说总觉得如鲠在喉。首先谈谈需要什么水的问题。有人认为,学生需要的水应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8.
在对教师的学识提要求时,大家常常会引用这样的比喻: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得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的确,一般地说,教师的知识应该多于学生。如果一个教师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教什么就只懂什么,教某一篇、某一章节,对其他篇、其他章节  相似文献   

9.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这样一句活在教育界盛行: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的初衷,我想大概要鼓励教师多读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这是不错的。但深入一想,这句话也有它不周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一、语文教师要不要备课?备课备到什么程度为好?这个问题的前一问不用回答。后一问很有讲究。现在一般认为好的备课应当具备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教材、教法是实实在在的,需落实到纸上;学生这一要素有点虚,但也要提及。问题是,现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旁枝斜出”的现象比较严重,怎么办?是把学生往设定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新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掘进呢?笔者曾执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上课中,有学生忽然插问:“老师,做官有什么不好?只要做个好官就行了。你为什么说陶渊明辞官不干,就情操…  相似文献   

11.
写语文教案也好.课堂施教也好,教师一起备课也好.目前有一种很常规也很刻板的做法。就是先明确“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明确“目的”当然是时的.教前做到心中有数,教时就能纲举目张.所谓教课要“立主脑”,不能无的放矢.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教师走上堂来或在黑板上直书“学习目的”.或在导语中直接告知学生“我们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未必见得妥当了.  相似文献   

12.
教师费心费力教学生学习了很多课文,而拿出一篇短文让学生独立阅读时,学生却无从下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知用学法,不懂用学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单元备课时要依据体裁和课型特点,设计好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逐步使学生知学法...  相似文献   

13.
怎样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摆在每个地理教师面前的问题。从认识的角度看,高效的地理课堂应该体现为学生学习效果好,教师教学效率高,教学活动有长远效益。高效的地理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收获了一节课的知识技能,还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并且也要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进步,使地理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一、课前曲———备课备足备细教师备课的要求是:材料齐不齐?学生知不知?方法新不新?关于材料齐不齐,是指备课资源要充分,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关注媒体信息,注意教材的空白点,做到"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江水"。在课堂中,虽然不需要把所有相关信息都给学生,但是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能够使课堂增  相似文献   

14.
当前,虽然心理学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比较普遍的现象仍是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只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没有了解学生年龄特征,不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计教学过程,不重视研究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其结果,学生心理疑难没有得到解决,抓不到要领,自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认为,自己有了“一桶水”就可以教给学生“一杯水”,学习心理学有什么用?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这是不错的,但有了“一桶水”未必能教给学生“一杯水”。让我们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学生常常犯(a~n)~(1/n)=a 的错误,这个错误的产生,从学生学习心理上看,往往同下列联想相联系:一个代数式既然可以加上1又减去1,乘以5又除以5,而保持代数式的值不变,那么一个式子乘 n 次方再开 n 次方也就自然互相抵消了。要纠正这个错误,  相似文献   

15.
许燕 《语文天地》2014,(12):19-20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而课文又并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它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隐含在课文里的。在语文阅读课上,学生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明白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今天学哪一篇课文;但通过这篇课文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学什么内容",事实上都是未定的,教师在备课之前是不明确的。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可以称作"语文教学内容的未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这样一句话在教育界盛行: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的初衷,我想大概要鼓励教师多读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这是不错的。但深入一想,这句话也有它不周全的地方。1.教育理念上,“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立刻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我们有没有卖油翁的本领?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了“一桶水”,也不一定能倒满学生的那“一杯”。教师的桶和学生的杯里装的都是“水”,老师桶中…  相似文献   

17.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笔者在讲解历史课文(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时候,学生常常插问:"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日本人为什么称中国为"支那"?"满蒙"是指什么地方?"兵谏"是什么意思?"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与我备课时设定的问题有很大差距:我认为是重点的问题,学生没提;我认为是考点的问题,学生没提;我认为必须要讨论的问题,学生也没提.  相似文献   

18.
谈到教师素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时,教育界曾流行一句很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现在,许多教师认为这一说法只反映了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的数量关系,没有反映质量关系,如果教师的这“一桶水”没有及时更换,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就会出现知识的老化,会误人子弟。于是,又有了一种新的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仍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一,如果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保持“一股泉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就可肯定地说是合格教师吗?未必!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  相似文献   

19.
备课,作为教师的日常工作,同上课质量直接相关。如何备课,不仅是态度与方法问题,也存在备课观念的不同。其中以“面向书本”的备课观与“面向学生”的备课观最为突出。一提到备课,最不易引起争议的教条,可算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该有一桶水”。不用说,其中所谓“水”是知识的比喻。这个“杯水隐喻”作为朴素的真理,在一本又一本“教育学”中被引用,又作为一代又一代老教师的心得传给一代又一代新教师。如今已经成为教育谚语。这其中的喻义是:教师在备课中尽可能充分地占有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从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知识传给学生,而…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给每一篇课文制订具体而翔实的教学目标。然而,并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都会去思考这样一个命题: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什么?为什么教的"价值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原点问题。我们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清晰的教育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