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汉语中两个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的演变,并尝试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两个语义对立的趋向动词所表现出来的语义不对称性.关于"上"和"下"的语法化演变,语料分析的结果表现出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法和语义改变完全遵从语法化演变的原则.语法化演变的脉络提供了类型学上的证据,对趋向动词而言,汉语是由一个动词框架语言发展成一个卫星框架语言.在研究"上"和"下"的语法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在与宾语结合时,连用的宾语只能解读为目标含义,而非来源含义,然而与"下"连用的宾语则可以是带有目标或来源含义的词.这样的后接宾语限制形成了"上"和"下"在宾语语义角色上的不对称现象.本文在认知语义学的架构下尝试为"上"和"下"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义不对称性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华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本从趋向动词的性质、趋向动词的语义研究以及动趋式在句子中的分析等方面对90年代以来的趋向动词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加以综述和评论,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文章按语义发展的顺序,依次分析了趋向动词“去”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语义的引申发展进行了一些论析。趋向动词的基本语义是表示空间位移。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却有很多用趋向动词表达非空间位移意义的情况,语义有了引申。本文将分别分析趋向动词“去”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并试对“去”的语义发展进行一些论析。  相似文献   

4.
趋向动词"来""去"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趋向动词的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特别是由它构成的动趋式研究更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佛教教义也传入中国。佛经的传入,特别是汉译佛经的大量产生,对我国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汉译佛经《鼻奈耶》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趋向动词"来""去"进行穷尽性的查找,尝试分析它们的用法及语义表达,以期对汉语趋向动词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趋向动词基本语义的共性是"移动性"和"目标性",这也是其语义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汉语趋向动词逐渐引申出非空间位移意义,从表示领属、占有等关系转变的一般趋向意义,到表示动作结果的意义,再到从空间领域引申到时间领域表示时间先后的时体意义,呈现出从实词到虚词演化的连续状态。而"来"和"去"的"主观性"主要突显了动词结果的主观感知性,表现出了汉语动词特别是趋向动词的主观范畴。  相似文献   

6.
罗颖 《语文知识》2010,(2):86-88
文章选择了“来”、“去”、“上”、“下”几个趋向动词进行讨论,描述这几个趋向动词各自的语义特征及功能,并涉及了它们的结构关系,以及动词对它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趋向补语是趋向动词作补语时形成的,有其特殊之处。本文从趋向补语的性质和界定、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以及"动+趋+了"和"动+了+趋"研究三个角度,对趋向补语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历时层面上的研究,探讨趋向动词"起来"语法化的机制、由"起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中各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理清趋向动词"起"以及汉语由"起"和"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汉语"动趋式"结构语序问题共时层面上的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9.
廖俐 《教学随笔》2016,(4):152-153
本文通过历时层面上的研究,探讨趋向动词"起来"语法化的机制、由"起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中各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理清趋向动词"起"以及汉语由"起"和"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汉语"动趋式"结构语序问题共时层面上的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10.
趋向动词是极易虚化的词,语法化的顺序和习得的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本文从语义关联的角度对“来”的语法化轨迹作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构拟了“来”的习得顺序,并对“来”及其相关语言点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杜婷 《海外英语》2012,(7):244-246
在生成语法框架下,考察了趋向动词"来"和"去"在连动结构中的句法特征。根据轻动词理论,分析了趋向动词"来"和"去"的三种结构:V+lai/qu+O,V+O+lai/qu,andO+V+lai/qu.进一步通过探讨这三种结构的生成过程,发现存在空语类的连动结构中,"来"和"去"可以与其它动词合并。通过移动和合并,趋向动词"来"和"去"在句中的位置很灵活,可以放在其它动词的前面或后面,而不会影响句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往往是成对出现的,但"起来"是个例外,没有与之相对的趋向动词。不过,在许多方言中均存在着"起去"的说法。以资阳方言中的"起去"为研究对象,从语义与功能角度对它进行分析。从语义角度来看,影响资阳方言"起去"的主要因素有语境因素、情态因素与时间因素,而且存在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情况。从语法功能来看,"起去"能充当谓语与补语,多位于连谓结构与祈使句中。  相似文献   

13.
林涛 《文学教育(上)》2010,(15):140-141
"我拿来了"这种歧义格式曾经被语言学者作为范例来歧义分化的语义分析研究,本文力图从句法形式和短语结构重新为此类歧义现象寻找新的解释,并概括"动词+趋向动词"搭配的一些可能的规律,并指出了类似的现象:V和"起来""去了"以及"下去"的歧义搭配。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张孔目智勘魔合罗》中的"来"语义丰富,用法多样,在对其进行穷尽性统计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描写了"来"的不同用法,发现"来"作为实义动词和趋向动词的用法所占比重最大,作为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十分丰富,作为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的用法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依然保留在亳州方言中。  相似文献   

15.
对形式化语义在启发式病毒检测引擎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基于虚拟机技术的反病毒检测引擎的效率问题及启发式病毒检测引擎,发现其规则的选取对病毒判断的准确率影响很大。提出基于形式化语义的启发式病毒检测引擎.进行了计算机病毒语义关系框架及数据结构的设计,通过深入剖析不同病毒程序传染部分的代码结构,总结出病毒程序的典型语义特征,形成描述其典型语义特征的语义关系框架;在检测时抽取蕴涵在待检程序中的语义,进而建立描述程序语义关系框架;计算二者的匹配程度来确定程序是否含有恶意程序,从而达到检测未知病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先秦趋向动词的句法表现复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必须带处所宾语;二是是否有使动交替形式。根据这两方面的表现以及非宾格动词的判断式,趋向动词中的一部分可归为非宾格动词,一部分归入及物动词或非作格动词,少数动词还可以两属。先秦趋向动词并不是典型的非宾格动词语义类,影响非宾格性的主要因素为客体论元在语义上是接近施事还是接近受事。  相似文献   

17.
李扬  张婷婷 《海外英语》2022,(22):65-66+69
框架语义学关注个体经验、知识背景与认知背景对语义的建构,对于典籍翻译研究具有启发意义。该文以《传习录》心学框架的文化元素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如何通过框架操作来构建并强化目标语读者对心学框架的认知,以期从认知层面上为中国哲学典籍的外译与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发展中,"起来"是由最初的实义动词逐步语法化,演变成趋向动词的。在这一过程中,隐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试图从认知角度,借助意象图式,分析"起来"的语义、句法特点以及这些特点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框架语义学出发,研究宋词中名名复合词及其英译的框架对比。框架语义学认为,要描述一个词语的意义,需把它置于相关框架之下。由于存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译者经历等因素的不同,源语框架与译语框架会存在各种差异。本文探讨了宋词中名名复合词英译的框架内外转移,对比分析源语语义框架与译语语义框架完全重合、部分重合、完全分离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运用偏误分析法,以中级水平韩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简单趋向动词的词性、语法意义以及与宾语的位置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中级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简单趋向动词常见的习得偏误类型有误用、漏用、混用和回避使用四种.同时,找出了导致这些偏误产生的高频原因为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和汉语简单趋向动词本身的复杂性,并从趋向动词的三个角度"立足点""趋向义""引申义"对其进行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