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下社会人们幸福观多元,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幸福理论,为我们探寻实现社会整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的提供了一种路径.个人“至善”,即幸福,而政治“至善”的目的,就是城邦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幸福实现,就是构建最佳的优良的城邦政体.遵循“中道”原则,优良的城邦政体应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混合政制即共和政体,在经济上以财富中产为社会主要支柱,在人文上主张注重德性教育.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问题是主体性的问题,并且与善、德性等问题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他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原则即中道,思辨活动是至上的幸福。他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告诉人们,只有按照德性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他的德性幸福观启示我们在追求幸福时应当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重视理智德性,提高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高的善,是合乎德性的活动,是快乐和友爱,思辨是最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中的积极因素对当代社会可产生正面的影响,对于建构现代人正确的幸福观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要达到这种幸福观的改变,需要激发大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增强大学生对思考的重视程度,引导当代大学生主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并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6.
通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这三篇著作,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启发,世界上最吸引人的命题是幸福,而能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是至善,至善实现的路径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关于政治伦理方面的具体思想。因而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就有必要抓住善这个核心概念,善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其政治学的核心范畴,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7.
一、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古今哲人都曾对幸福作出过精辟论断.快乐主义幸福观代表人物伊壁鸠鲁曾指出:"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终极目的仍是得到快乐."而完善主义幸福观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则表示,幸福除了追求快乐之外还应追求自我的实现和发挥,同时,他把幸福定位于"一切其他东西或是它(幸福)的必然附属品或是为它的本性所需的有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幸福问题的探讨历史源源流长。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许多伦理学家对它进行了研究,其中最大成就者是亚里士多德。他在批判和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对“什么是幸福,如何实现幸福以及达到幸福的条件”等问题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历史考察对构建现代幸福观有着特别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人类现实生活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对幸福的含义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着手,探讨其幸福观的内涵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覃青必 《高教论坛》2015,(2):13-15,26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活动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而人的活动的最大目的就是幸福,因此幸福就是人的活动的最大善。德性是既使一个人好又使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幸福就在于合乎德性的活动。德性活动分为理智德性活动和道德德性活动,理智德性活动即沉思是人最大的幸福,而道德德性活动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通过人的学习和努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外在善。亚氏的幸福思想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幸福生活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树立符合德性的幸福观、鼓励大学生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在哲学中,是个极其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生活的潜在动力和最终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并且与感观快乐相协调;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是一致的;幸福就是至善、符合德性、快乐、公正、完满、自足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托马斯·阿奎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古希腊哲学史上,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分别以"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为基础建立了各自的伦理学体系。在这两个理论基石相距甚远的理论体系中,对幸福的地位、条件、幸福与德性的关系的论述是相似的,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了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关系,要通过教育、立法等途径来培养人们的德性,进而获得幸福。对这两种幸福观的比较,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思考幸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曾这样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人们已被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蒙蔽了双眼,模糊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与正确的认识。庄子的幸福观提倡一种放任自由、在宥天下、逍遥自在的幸福观。这种幸福观为化解现代社会由现代性所带来的一系列危机、为人们追求幸福找到了一条"自我拯救"的出路,真正彰显出庄子幸福观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治伦理实践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以公民和城邦两个层面的主体为政治伦理实践的实施者;以维持城邦制度和对幸福、至善的追求作为政治伦理实践的目的;将公民教育和制度安排作为政治伦理实践的手段,实现了其思想自身的“完满”和“自足”。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认为,获得最大的幸福,需要具备很好的物质保证,要有德行、有好朋友分享,奉行中庸之道,不断实践,而且国家是获得幸福的保障。他的幸福观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幸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追问和研究,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者之一,他关于"幸福"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著作中。通过梳理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阐述,认为他对幸福做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沉思是最大的幸福三种定义。  相似文献   

17.
佟春丽 《文教资料》2011,(35):97-98
亚里士多德反对一些人把快乐等同于幸福,但他并不否认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他看来,幸福才是人的目的,它同快乐一样也属于实现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并不排斥快乐,快乐是人的一种自然需求,是属于幸福的范畴,它是人在获得幸福的过程中的一种愉悦的心灵感受。幸福是至善,而至善是快乐的。幸福也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合乎德性的生活才是精神上的真正快乐,这种快乐是持久的。  相似文献   

18.
人们把幸福看成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亚里士多德则把最高的善认为是最幸福的.他说这种善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中,是人经过深思熟虑获得心情舒畅、惬意、满足的一种感觉.是与人的德性紧密相连的一种行为.亚里士多德把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认为它们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取幸福的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幸福问题不仅是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核心问题,而且是古往今来道德哲学中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诸如在生活中怎样追求,追求什么,不追求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希望能在现今社会中给飞速发展的人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以善为目的,最高的善是幸福,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辨。  相似文献   

20.
于斌 《华章》2013,(25)
友爱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讨论的最重要的主题。前七章论述了善、德性等,而在第八章和第九章重点论述了友爱。友爱是与他人、社会相关的一种德性,并且是人们一直所期求的德性。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主要观点是至善和幸福,友爱不像其它外在善一样是达到至善和幸福的手段,它与其它外在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自身就是目的。同时,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点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占据上风的价值观及一些道德弊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