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针对业务数据的集成与共享存在的问题,通过数据共享平台的实施,将高校中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院系数据和各类实时的服务数据,按照学校统一的执行标准进行有效的集成、交换和共享。建设背景近年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要求不断加强,投入不断增大,将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智慧校园"的提出为学校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如何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以及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数据时代要求人们对生活、工作、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已迈入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也从数字化校园发展为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校园涉及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包含大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统一身份管理与认证、一站式个性化综合管理服务系统、移动智慧校园以及安全设计等内容,对智慧校园总体架构进行设计,对大数据平台进行了描述。智慧校园建设将给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正在成为教育信息化改革和创新的热点.涌现出了许多教学新模式,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以及移动课堂等,同时出现了大量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终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智慧校园和未来学校管理系统以及平台.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更加凸显了教育...  相似文献   

4.
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给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及新思想的涌现,教育信息化新的形态出现,即智慧校园。通过梳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史,对智慧校园进行内涵分析,并对研究和建设现状问题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教育信息化为根本前提,对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特点进行初步探讨,进而阐述了校园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产业发展、科教战略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智慧课堂的构建是未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平板电脑是学校建设智慧课堂常使用的移动教学设备和学习终端.文章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入手,以人工智能与学习生态型智慧课堂的内涵为基础,分析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生态型智慧课堂的特征,建构并解析基于人工智能的生态型智慧课堂模型.旨在为未来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教育已成为信息化教育的一种高级形态,其与云计算和教育大数据的结合将加速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进程。本文分析了智慧校园业务的虚拟映像关键机制,设计了基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元数据的智慧校园顶层架构,并结合实践阐述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育大数据技术对智慧校园的预测与干预、行为分析和精细化反馈的情境应用等。  相似文献   

8.
正2014.10.23-24日江苏·苏州主办单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江苏省教育厅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承办单位苏州市教育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论坛主题以"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校园与管理信息化"为主题,围绕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总结、推广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类学校在管理信息化及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交流展示前沿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科研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9.
正2014.10.23-24日江苏·苏州主办单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江苏省教育厅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承办单位苏州市教育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论坛主题以"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校园与管理信息化"为主题,围绕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总结、推广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类学校在管理信息化及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交流展示前沿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科研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10.
正2014.10.23-24日江苏·苏州主办单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江苏省教育厅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承办单位苏州市教育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论坛主题以"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校园与管理信息化"为主题,围绕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总结、推广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类学校在管理信息化及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交流展示前沿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科研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11.
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它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感知、商业智能、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这样的环境给高数的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建设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移动学习等先进技术,以智慧学习环境、知识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等建设为重点构建智慧校园,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培养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师资队伍与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设重点和发展策略,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建设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移动学习等先进技术,以智慧学习环境、知识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等建设为重点构建智慧校园,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培养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师资队伍与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设重点和发展策略,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智慧校园"建什么、如何建、如何用"一直是困扰学校的难题。学校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资源应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初步形成了智慧校园育人新生态。1.构建智慧蓝图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的需求,开发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已经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打造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继续深入推进学校信息化水平,建设具备有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数字校园,南京电信将通过无线局域网(WLAN)等多种无线接入方式为补充,建设无处不在的校园网,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平台建设,为互动教学平台等各种应用提供网络平台,为全校教师的移动办公和安全的网络服务提供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宁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强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产生强烈冲击,宁波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数字宁波".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逐步融合推动教育信息化步入新阶段,学校也逐渐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迈进。文章以银川市金凤区第十六小学为例,在梳理总结当前智慧校园建设困境、建设思路和建设框架的基础上,回顾了智慧校园应用示范校建设的实践经验,详细阐述了学校环境、课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以期为其他中小学校特别是新建校智慧校园建设、转型或升级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也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数字化校园随之产生。智慧校园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智慧校园平台为依托,对智慧校园背景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确保智慧校园背景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前的教育信息化包含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和学习信息化三个方面,随着互联网思维提出的按需理论,教育信息化的范畴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走向了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本文重点阐述了深圳中学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进行的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主要载体。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建设"智慧型"校园,不断推进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数字校园的缘起、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智慧校园的五个基本特征和定义,认为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文章最后提出了支撑智慧校园建设的五种关键技术,即学习情景识别与环境感知技术、校园移动互联技术、社会网络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数字资源的组织和共享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