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公益性、跨界性和主体多元性,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走政府、学校、企业联动协作的发展之路。但我国高职教育在政校企协同合作中,主体联动缺乏内在动力,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刚性制度,人才协同培养缺乏平台支持。产学研联盟具有政校企协同特性,依托产学研联盟的平台优势,可以建立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机制,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拓展高职教育的服务域和发展域。  相似文献   

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特征。校企合作的大力发展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大的启示在于要因地制宜、与企业需要接轨、与社会发展同步。基于协同育人理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建立全人教育理念和协同育人机制,将企业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建立校企合作心育项目,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3.
行业企业参与,是高校成功培养符合行业及社会要求的工程人才的关键。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一直是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重点及难点。基于校企合作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选取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系统总结了该校在推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效果,探讨了校企协同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示范基地、改革效果评价等的有效方式,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同类高校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教师教育在粤澳合作中的战略意义角度切入,在细致梳理粤澳两地在教师教育领域合作的历史阶段与突出特点的基础上,立足于粤澳双方所共同面临的发展形势和教师教育的客观需求,提出基于全方位合作和综合改革基础上教师教育“区域协同”的构想.围绕这一新构想,文章提出了建立职前联合培养机制、搭建职后培训合作平台、促进教育科学研究合作、建设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优势领域合作办学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一是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拓宽合作渠道,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创新;二是企业参与到教学中去,实行产教协同育人;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的提出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开了新的思路和历史机遇。协同创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如何从汇集优势资源、更新教育观念、借力教育信息化的角度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二是依托产学研合作,打造多元化协同培养人才平台,探索全新协同育人模式;三是浓郁人才成长氛围,完善协同培养机制,明确高校、企业或科研机构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寻求最佳利益契合点。  相似文献   

7.
在师范生教育的毕业实习阶段,建立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一直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践的方向。从最初的"教育实习"、到近年来的"顶岗实习"和"双导师制"等,体现了高等师范院校在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创新。但是,由于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目标和任务不同、结构和建制不同、思想和文化差异等原因,实践中的改革模式并没有促成二者走向深度合作,"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培养机制还没有形成。在新时期,只有更新职前教师教育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深化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才能实现"卓越教师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8.
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电气专业基于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理念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要求,考虑目前电气专业存在学生协同培养的认识不足、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机制和交流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健全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促进企业和高校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倡导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各地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协同育人模式通过为大学生提供接近实际的工作环境和科研项目,拓展和整合多方优势力量,利用协同思维进行整体设计和构建一个多维度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教育管理要做到与时俱进,须基于多方共赢的目的和教育资源互补整合方式,与政府机构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协同关系,在实际教育改革中发挥出协同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能力本位教育是当前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趋势和热点,具有突出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协同合作等优势,这与当前我国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目标高度契合.为此,在我国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与深化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以能力本位为特点的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进行思考和借鉴,可以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深入推进我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有效地拉动专业、学科、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建设,增强学校办学实力,促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的达成度;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拓宽"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方法,把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延伸到课堂教学平台、实验实训平台和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以外的无限时空间中去。要深入地推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必须采用有效措施使"产学研"合作教育由"单向合作育人"进入"互动合作育人"的深层次阶段。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分析,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际,以能源与建筑学院为例,在总结过去校企结合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能力养成为目标,做好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从校内实训室到校内研究所最终到企业工作岗位的连续无缝衔接培养,建立企业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针对就业方向岗位需求趋势对入围企业实施动态选择与考核,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加强双主体建设,在制度保障上出台系列规章制度为校企融合模式规避风险等措施。结合学校专业的改革实践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掀起了协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热潮。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主体,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利用协同创新环境的良好机遇,进行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的改革,让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高校,而是充分利用所有创新主体的有利资源。更进一步,从其他创新主体的角度来说,协同创新需要其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提高  相似文献   

14.
产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人才与管理优势、设备与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走产学合作之路,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最终促进学生创新实践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而产学研合作在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有独到优势,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发展与企业的技术进步及二次创业.通过对国内外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分析,认为双元制模式、教学工厂模式、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各行业关键技术,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力求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创造性活动。高校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性、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要改进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必须创建良好的协同创新组织方式,培养协同创新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产学合作育人要将学校和用人企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共同实施和监督教学过程,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本文以我校校企班为例,探讨了产学合作育人机制下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和共享资源建设,推动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标准改变的新形势,需要进一步探究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新理念与新方法。通过明晰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困境,对学校与企业优势与角色进行深刻解析,探究融合式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创新和平台搭建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对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学校和企业多方协同育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了满足非标自动化产业转型升级对于高素质智能制造人才的新需求,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了行业核心技术输出企业、高校与行业应用企业群多方联动、点面结合、灵活多样的"1+1+N"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学校和企业协同发挥各方的优势,业界深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学校学习+企业学习"、两阶段"3+1"培养模式,形成校内外衔接、课内外结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格局,可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协同育人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举措。在实践中,虽然地方高校将协同育人理论用于教学的改革已被证明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地方高校自身的特点,其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多元合作育人方面,要实现真正的协同,仍存在诸多问题。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总结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中的实践,探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及协同育人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