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中国海外人才选择归国服务,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其中海归科学家逐渐成为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群体,其职业晋升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以往人们较多从宏观层面和人力资本的视角对此进行解释,本文着重从微观层面和社会资本角度探讨在逐步国际化的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社会资本对于海归科学家职业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开放的国际化网络有助于海归科学家的职业提升,但是这种效用在职业发展中呈递减态势,而本土科学家较多地利用闭合的强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更容易得到行政职位的提升。海归科学家出国深造前在国内高校的教育经历可以部分获得中国学术领域的信任和认同,但归国后仍然面临重建本土学术网络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间科研人员流动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其流动规律与演化特征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重点,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差异化分析是应对新一轮全球人才竞争中亟待研究的新领域。基于Scopus数据库(1),对科研人员发文数据中的作者信息进行挖掘处理以识别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一百年(1920—2020年)内不同层次人才的流动趋势、特征与演化规律进行差异化研究。研究发现:(1)从流动强度上看,近百年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均呈现周期性变化,形成了四个持续时间呈递减趋势的流动周期(即1945年以前、1946—1976年、1977—1998年、1999年至今);(2)高层次人才的跨国流动规模与流动类型与学术年龄有关,随着学术年龄增大流动类型逐渐以回流型为主,且前沿学科领域之间流动特征差异较小;(3)不同层次人才的流动类型均以回流型为主,流动模式均逐渐从发达国家间的闭环式流动转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开放式流动;(4)我国人才流动规模在近二十年内飞速扩大,在流动总量及高层次人才流动规模上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国家。  相似文献   

3.
突破前人多从静态的视角研究人才流动的保持策略,本文根据职业生涯理论,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才的职业生涯期划分为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停滞阶段和稳定阶段,在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才各阶段流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阶段的人才引导策略、发展阶段的人才开发策略、停滞阶段的人才关怀策略以及稳定阶段的人才激励策略等有针对性的动态保持策略。  相似文献   

4.
高被引科学家人才流动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俊婉 《科学学研究》2011,29(2):192-197
 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五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人才流动现象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分析。分别从机构层面和国家层面对不同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职业流动频次和流动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出,大部分高被引科学家的机构流动频次在2-5之间,半数以上的高被引科学家有过国外工作经历。每经过6-7年高被引科学家更换一个工作单位;此外还进一步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国际人才流动去向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杨芳娟  刘云  梁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8):1421-1431
随着我国消费升级和新经济业态涌现,海归群体在我国创新创业领域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的规模、成效以及影响力都在不断扩大和提升。选取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及其创办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创业千人的教育背景、工作或创业经历,分析创业千人的跨国流动特征和企业的发展特征,研究认为海归群体归国创业能够集聚高层次人才,转化高科技成果,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刘云  程旖婕 《科学学研究》2018,36(9):1623-1631
基于全球52个样本国家和地区的引文数据,从个体和国家对两个视角探析了国际知识流动的内在机制,并且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检验了影响国家知识流动表现和国家间知识流量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时滞条件下本国的国际合著行为对知识流动表现的影响存在差异;(2)国家间的知识势差、知识相似性、科学家流动量、科研合作强度、关系的网络位置都是影响知识流量的重要因素,且存在国家间关系的网络位置-知识势差-知识流量的作用路径。因此,中国参与全球知识流动需要不断利用知识相似搜寻潜在伙伴、人才流动等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构建科研合作关系,同时基于网络位置相近搭建国家间知识互动平台辅助提升知识势差对跨国知识流动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人才是整个科技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他们的迁徙也成为各地区、各机构之间竞争的表现形式。本文分析了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简历,发现了他们学业与职业的流动规律:优质的学习环境是创新人才的成长背景,也是创新人才发展的诉求;流动强度提升,"近亲繁殖"现象得到缓解;流动次数与年龄正相关,整体趋势平缓;人才流动区域性失衡加剧,"马太效应"凸显。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跨境流动政策、扩大创新人才学术视野,鼓励人才就业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力资源环境、建立人才发展生态,丰富教育资源、协调"造才"与"引才"的关系等对策,以期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与发展有所启示,对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和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科研人员的跨国流动正成为常态。积极探索并适应科研人员跨国流动特点和规律,理解跨国流动对科研人员个体的影响机理,对于我国面向全球化态势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计划,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ICSR Lab数据科学平台和Scopus数据库,利用长周期(101年)、大规模(1700万人)的科研人员论文数据构建科研人员的学术生涯地址序列,通过挖掘地址序列中蕴含的跨国流动特征,分别从长周期和瞬时角度设计对照实证研究,探究了科研人员跨国流动特征与论文产出绩效的潜在关联与影响效应。研究有以下主要发现:(1)跨国流动经历与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发展间的关联是正向且显著的;(2)跨国流动的影响具有差异敏感性,当来源国和目标国在经济发展、学科发展、区域特点上差异明显时,更易引发知识溢出效应和产出绩效的提升;(3)跨国流动的影响具有易饱和性,为个体带来高于同龄人成长速度的主要为学术生涯初期和最初1~2次的跨国流动。同时,研究也给出若干基于统计推论的高影响系数跨国流动特征。  相似文献   

9.
海归科学家既有基于母国纽带关系的国内网络,又有基于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国际网络。这种职业关系的二元网络对科学产出起着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首批"青年千人计划"143位海归科学家为研究对象,探讨国际与国内的二元关系网络对科学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影响。选取该群体个人履历信息、职业发展轨迹信息、从博士毕业至2013年间发表的3061篇国际SCI科学论文建立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回归。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合作网络对海归科学家的科学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国内关系纽带对海归科学家科学产出的作用呈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10.
对于职业发展的考虑是科研人员跨国流动的最主要动机之一,科研人员的跨国流动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跨国流动对于促进科研事业发展的成效。文中通过对具有跨国流动经历的科研人员的态度认知的调查,分析了跨国流动的积极影响,以及促进更高效、优质的跨国流动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才流动时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深远.通过分析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流动现状,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存在人才流动不规范、缺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优良环境、人才价值现有待纠正等问题,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导向机制、引导人才树立正确的事业观等措施,引导人才向有利于海西经济发展的方向流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人才引进政策的大力实施,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投身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但是如何留住、管理和利用海归知识员工成为新时期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对海归知识员工的范围和特点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之上借鉴职业转换理论分析海归知识员工回国后需要面临的职业发展问题,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峰  唐莉 《科研管理》2022,43(1):192-199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日益深化,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海归学者群体内部的差异性也日益显著,但这一议题尚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本文聚焦我国高层次人才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1999—2017年间入选的科学技术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研究样本,以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时的年龄为职业发展速度指标,分析了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海外经历对高校科研人员职业成就进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海外经历对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时间的催化剂作用具有异质性。获得海外博士学位即归国以及海外经历仅为短暂求学/访问的科研人员在职业发展中均不具优势,而全职海外经历缩短职业成就时间的效果明显。此外,海外经历的加速效应因科研人员所在研究平台的不同呈现异质性。入职“双一流”高校的海归学者往往更快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基于研究发现,论文对我国公派访问政策和高校当前的人才引进实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端人才的地理流动、空间布局与组织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端人才在国别、区域、机构和部门的环流和聚集是一种积极的利益共享机制,既是创新资源和高端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组成部分,更是全球化时代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利用1994-2014年“国家杰青”获得者和1999-2014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数据,对共计5074名学者的职业流动情况进行追踪,获得626名具有职业流动经历的学者样本。通过分析其职业流动路径,发现:高端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总体符合“孔雀东南飞”的特点,东南部的人才环流形态初步形成;人才流动中的“中西部危机”和“东北部困境”的典型表现是严重的人才逆差;从组织视角来看,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是高端人才的主要输出地,高校则是主要的接收地,其中的“精英大学”是高端人才的主要聚集场所;在周期和时间序列上,高端人才出走存在“七年之痒”和“47岁现象”,且有日益提前的趋势;高端人才出走与学术资本获得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与行政资源与经济资本的关联较松散。促进高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需要解决市场失灵以及公共政策合法性和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科技人才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进步的国家和地区 ,科技人才的作用就非常大 ;与此同时 ,那些国家对于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也就非常明显。1 人才流动、人才竞争国际化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流失是一种马上看不出明显结果的最大的资源流失。在国际交流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人才流动也日益全球化 ,不同国家由于不同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发展的环境 ,吸引着不同的国际人才。各类人才也在不同的国度里进行自由选择和自由流动 ,大家有个共识 ,谁拥有人才 ,谁就能成功地把握 2 1世纪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我国东部"双一流"高校博士毕业生流向西部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法,探究他们在步入职场前、职场中以及未来职业愿景的不同场域下,如何规划、实践、重塑其流动个体的职业、生活等不同的认知逻辑。研究发现,"青椒"博士在入职前的职业规划会受到人才政策因素和个体内在资本的双重影响;在步入职场实践中,由于面临种种困境,会使其流向嵌入较多不稳定性;但也会使其在未来职场重塑中,寻找困境的解决方法,以实现流动再生产的张力。鉴于此,文章从西部高校人才治理角度提出有关人才政策、人才服务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双一流”战略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该战略提出后,中国高校亟需高层次人才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在此背景下,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流动日益频繁,这也为高校与高层次人才流动博弈提供了条件。本文创新点是根据理性人假设,从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博弈和委托-代理博弈角度出发,多维度分析了高校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流动博弈。博弈研究发现高校与高层次人才博弈存在博弈均衡解问题,高层次人才流动还与薪酬奖励、城市发展、家庭幸福和科研平台有直接关系。本文立足我国高校发展现状并结合博弈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学精英跨国流动已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聚焦科学研究领域,从SCI论文产出的角度出发,以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基于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数据库和Scopus数据库,统计分析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的地理分布和跨国流动情况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这些科学精英大量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在全球科学精英正以不同形式向美国集聚或流动的同时,有相当数量的高被引科学家开始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但基本上是短期流入。最后基于有效地发挥政府和市场2种引进和配置全球科技人才资源的机制,提出从加强海外精英的供需对接、完善集聚海外精英的机制建设以及营造海外精英创新的环境氛围等方面入手,促使全球科学精英向我国集聚和流动。  相似文献   

19.
人才流动的宏观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国外许多学者从理论上对人才的国际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如Grubel、Johnson等认为人力资源的国际间流动是其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边际生产力不同的反应 ,将会有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Bhagwati认为造成人才国际间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其所得报酬在国际间有一定的效仿作用。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在国际间具有着很强的流动性 ,发展中国家薪资报酬若不向发达国家看齐 ,其人才就有移居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享受较高待遇的可能。就目前国内人才流动研究状况来看 ,基本上都是从个体流动的角度来探讨人才流动的成因及对策。本文试图从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冲 《情报科学》2019,37(5):47-52
【目的/意义】作为科技创新主导力量的高校科技人才,是实现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新一轮东北老工 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方法/过程】研究以吉林高校为例,针对影响高校科技人才流动的宏观经 济运行、产业结构、财政投入、劳动报酬和研究环境等五类影响因素,借助灰色关联分析算法对各影响因素与高校 科技人才流动的关联度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建立多元引才机制、注重本土人才培育、完善人才激励 机制、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规范人才流动管理五个方面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实现对吉林高校科技人才流动失序问 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