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区域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需要科技的支持,而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又需要科技政策的指导和激励,以创新体系、人才队伍、成果转换、公共平台等几个关键内容为基点的区域科技政策将作为新型工业化中最有效的制度供给,多层次、全方位地为科技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2.
区域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需要科技的支持,而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又需要科技政策的指导和激励,以创新体系、人才队伍、成果转换、公共平台等几个关键内容为基点的区域科技政策将作为新型工业化中最有效的制度供给,多层次、全方位地为科技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创新经济引发了政府公共管理从自上而下的官僚行政管理向多元参与、多层次协作的联合治理转变。在以创新为核心目标的国家或区域战略下,联合治理成为创新系统治理与创新政策管理的核心内容。以我国的国家高新区为案例,解析高新区基于联合治理的各项管理体制创新,具体考察高新区与国家各部门、与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行政区、与各个分园及与各微观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合治理模式,并针对高新区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未来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具有赋能经济增长转型和推动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地、引领经济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时代价值.廓清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内在动力机制包括科技创新的动力协同驱动机制、投入产出互动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08-2018年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但呈现渐进式提高的态势,横向上各区域的水平差距较大,纵向上的发展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为更好地解决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中治理模式存在偏差、管理体制机制有待改善、主体培育机制和协同机制有待健全以及治理环境和人才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未来必须把握好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重要政策取向,推进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制度、创新主体多元培育制度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建设,并完善科技创新治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5.
完整的科技创新过程包括创新环境创设、创新发现、创新活动资助与支持、创新活动管理、创新成果评价、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共六个价值创造环节。当前,关于不同环节的科技政策供给分布情况的实证研究暂付阙如。基于政策主体、创新环节和政策对象三个属性,对上海市1978年以来的科技政策进行逐条编码,并构建2模社会网络,分析各职能部门在科技治理格局中的角色变迁、注意力分配以及协同关系衍变历程。结果显示:科技治理的核心首先从市政府转向科委,随后科委“一家独大”,最后科委的中心性减弱,科委、财政局与市政府共同形成“铁三角”的核心治理结构。创新环境创设始终是上海市科技政策供给的重点环节,而创新成果评价、成果转化与应用两个环节的政策供给相对薄弱。1985年至今,企业始终是上海科技政策关注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6.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主要进展及对政策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德方  周华东  陈涛 《科研管理》2020,41(10):81-88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历史性交汇,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向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亟需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要回顾,提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八部分构成,总结了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在强化要素、加强主体、完善机制、培育产业、集聚区域、优化环境、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改进评价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政策、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等。  相似文献   

7.
全球科技治理的权力结构、困境及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邢怀滨  苏竣 《科学学研究》2006,24(3):368-373
全球科技治理是在国际层面上干预、规制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和规则体系,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特点和新环境。全球科技治理的内容可分为两方面:科技全球化的国际规则和基于全球问题的科技治理。国家政府、市场(跨国公司)和公民社会是全球科技治理中最重要的行动者,它们的行为中渗透着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三类主体在两对冲突中的行为组合,导致当代全球治理中的工具理性和国家主义,并进而导致了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诸多困境。最后就如何提高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结构矩阵研究框架,设定了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四项一级指标和十七项二级指标。运用熵权法进行权重确定。以北京市区域科技创新政策为例,对北京市2007年至2016年间的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绩效进行计算并分析,本文认为,北京市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绩效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且较小的科技投入能带来较高科技产出。但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对环境的作用还比较单一,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还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愈加庞杂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治理迫切需要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支撑,国家创新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国家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选择。本文从创新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背景与研究背景出发,从多元主体参与、科学性与透明性、精准性、效率、应对与风险防控能力5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大数据如何影响国家创新治理,同时从科技发展监测、预见和战略制定、项目与计划管理、活动行为刻画、政策演化和效果跟踪5个方面描述了大数据在国家创新治理体系中的应用情景。最后,就充分发挥利用大数据在创新治理中的作用、实现创新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相应建议:转变政府创新治理的理念和治理模式、建立多层次创新监测数据整合平台、打通部门间的多层级创新信息孤岛、推行和实施科技创新信息的公开化、建立完善的创新数据管理法规体系、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本文为进一步认识大数据在创新引领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演化博弈方法,研究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内容和方式,建立多主体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提出了促进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结论表明:1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有三个层次: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协同创新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资金支持、能力互补、知识技术整合和信息沟通。2为促进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要制定合理的额外收益分配与成本分摊比例,建立有效的正激励和负激励(惩罚)机制,建立有效的网络信任体系。  相似文献   

11.
健全和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意义的研究课题。在考察科技治理思想和科技治理问题的基础上,以系统分析为方法,以治理理论、创新理论、科技政策与管理和科学与社会为理论视角,结合国际上科技治理实践和体系建设的实践,阐述了科技治理体系意义及其构成要素,对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的整体架构做了理论探索。研究得出结论: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多重目标,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由战略—领域—研究计划—研究活动—结果及影响等几个层面的治理构成,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理论研究表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政策措施要沿着明确治理的方向性、加强宏观战略治理和政策协调、扩大研究机构的自主性和完善主要政策工具等方面加强。  相似文献   

12.
当前科技政策学尚未形成广为认可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通过梳理既往国内外科技政策研究与政策实践的主体内容,总结分析科技政策相关概念与内涵的演变,从科学学、创新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3个学科视角对科技政策学的主体理论进行分类梳理,在我国科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需求与框架下探索提出科技政策研究的三层级框架,包括宏观层的科技战略研究、中观层的创新系统和政策工具研究以及微观层的政策过程研究,以期为科技政策研究的学科化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基于演化博弈方法,研究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内容和方式,建立多主体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提出了促进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结论表明:1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有三个层次: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协同创新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资金支持、能力互补、知识技术整合和信息沟通。2为促进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要制定合理的额外收益分配与成本分摊比例,建立有效的正激励和负激励(惩罚)机制,建立有效的网络信任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政策工具越来越多样,迫切需要一个系统性框架为政策制定提供指引。现有关于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的研究,难以应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复杂性和相互交织的特征。本文在回顾全球科技创新政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出发,建立了包含要素、主体、关联、产业、区域、环境、开放和反馈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策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政策发展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以往科技政策的研究大多专注于政策本身,鉴于科技政策生态是科技创新与政策生态的融合,深入剖析科技政策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以便于从整体观的视角对中国科技政策生态进行把握。从生态学视角探索科技政策系统的类生态本质,构建科技政策生态模型并构建“三环齿轮机制”概念,以美国量子信息科技政策为例,基于政策、人员和场域三环剖析科技政策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并进一步从主体层、客体层和环境层对科技政策生态模型的中国适用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科技政策生态是一个以科技政策为核心,以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工程、实现政策价值、保障科技安全、促进科技发展为最终目标,以草拟、颁布、实施、改革为政策生命周期,以政策、人员、场域为基本组成框架的,赋予科技政策生命的复杂的多元协同的政策生态系统工程;政策环、人员环和场域环的三环齿轮咬合能够形成科技政策生态作用合力,实现科技政策的价值;科技政策生态模型具有可实现整体布局治理、优先领域治理、科技生态自主治理的优势,可有效解决当前中国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廖欢  刘伟 《科技管理研究》2023,(12):250-258
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面临的科技伦理挑战日益增多,为应对技术发展与应用中日益凸显的伦理矛盾,科技伦理治理迎来了法治建构的新任务。鉴于科技法律治理与科技伦理治理的底层逻辑有着一定差异性,以适度法制化作为切入点,分析科技伦理治理与法律治理融合机制。通过厘清科技伦理治理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立足于法律治理与科技治理的关联性,指出科技伦理治理法制化能够为科技活动划定边界,有效回应并规范涉及科技应用行为,推动负责任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同时,科技伦理法制化要求在法律层面上作出伦理规范,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关注新兴科技领域相关伦理问题,因此从实体化权利义务、多层次规范体系的构建等角度出发,提出依托法律规范、伦理委员会运转、科技伦理审查等治理有效手段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伦理治理机制,增强伦理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创新体系的综合系统性,决定了区域创新政策必然是一个政策体系,是由政府制定实施的包括财政、产业、科技、教育、人才、环境等直接和间接作用于区域创新活动的政策和措施的总和。因此,各地在制定和实施区域创新政策时应遵循综合协调性原则,避免区域创新政策体系科技单一化;遵循差异性原则,避免区域创新体系政策内容趋同化;遵循可操作性原则,避免区域创新政策问题战略化和区域性原则,避免区域创新政策目标国家化。确保区域创新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颠覆性技术为后发国家技术突袭和弯道超车提供了抓手,探索其保护空间的协同治理框架对科技强国建设和创新治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现有研究中治理框架的不足,在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三螺旋系统和政策干预多级效应,研究了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的多元治理主体及其互动、多层次治理过程及其政治进程、多情境协同模式及其治理结构,构建了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的协同治理框架,为政府和非政府主体协同应对新兴技术治理挑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技评价政策引导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作用日益突显。本文通过搜集2006—2018年各省市的科技评价政策文件,在优化科技评价政策量化量表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三个层次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评价政策总体上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政策目标主题向创新人才培育、区域创新扶持与知识产权保护转变,同时,科技评价政策的作用机理呈现“非线性”特征,政策目标的作用方向正由“数量制胜”向“质量取胜”转变。从科技评价政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看,科技评价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其直接政策效力明显薄弱;科技评价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政策的协同效应不足,同时,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之间的不协调也削弱了政策效力,导致其“指挥棒”作用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20.
分析日本在"科技立国"理念指导下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的现实特征,为加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分析发现:日本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构建了包括协调型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官产学各具特色并联合开发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多层次农协组织与多元化技术转移机构共存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等在内的创新组织体系,有力推动了日本农业发展;其在国家战略层面突出科技创新,形成由政府主导、企业重点参与、农民协作的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辅以科技人才支持和法制化保护的辅助政策体系,并形成了公共科研机构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大学紧密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得到以下启示:加强构建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战略,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性调整,以及强化企业在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