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挖掘和整理满族民间体育的内容,满族民间体育体系形成的因素,满族民间体育体系的特点,满族民间体育体系的来源,对满族民间体育体系进行分类,并分析了满族民间体育的挖掘对东北全民健身计划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7,(1):131-134
满族民间故事凝聚着满族人特有的智慧、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是满族文化的载体。满族民间故事对于人们认识、了解满族具有不可替代的认知作用;对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生态伦理意识及健康的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思想内容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对青少年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清代八旗科举的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清朝统治者奉行对满族宗室贵族的优待政策,力图通过满族宗室贵族达到对全国政权的统治。因而在教育和科举考试中,一方面积极学习汉民族优秀文化,一方面则恪守祖制,维护以清语骑射为特征的满族固有文化,并在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为宗室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清代八旗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由于历史及地理等因素使这一地域的文化长期被湮没,20世纪80年代王纯信教授在这里发现了遗存的满族民间剪纸,从此开始了挖掘和研究工作,并通过文化和教育部门对满族民间剪纸进行传播和推广,最终实现了满族民间文化由自觉传承到教育传承的转换。实践证明这种转换是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该个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5.
河北是满族人口较多的省份,满族聚居区民族教育发展较好,但经济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应发展经济,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切实加强人才建设,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由于历史及地理等因素使这一地域的文化长期被湮没,20世纪80年代王纯信教授在这里发现了遗存的满族民间剪纸,从此开始了挖掘和研究工作,并通过文化和教育部门对满族民间剪纸进行传播和推广,最终实现了满族民间文化由自觉传承到教育传承的转换.实践证明这种转换是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该个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7.
梧坑满族村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于1998年12月成立了技校,该校依托民族小学,采取“日校兼夜校、一师兼两教”的办法。把扫盲、科盲、法盲结合起来,促进农民技术化学校教育网络的形成。利用小学的校舍、电化设备,实行教育资源共享,立足梧坑满族村人地理的实际,开展多形式、多门类、多层次  相似文献   

8.
发展民族特色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满族中学是沈阳市2 2所“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之一,是全国惟一的一所城市满族学校。“改革试点”给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学校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经过学校领导班子以及全体教师坚持不懈的理论探索和丰富多彩的办学实践,创造了许多有益做法,对民族特色教育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黄志峰 《教育与职业》2007,(35):152-153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与社会结合的体制,是实施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从属于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社区教育与区域教育现代化在发展和推进过程中,交叉发展,共同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内涵,推动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民族师范院校舞蹈教学要突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研究传承满族舞蹈要打破原有的舞蹈教育体系,凸显我院的地方特色,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萌生于这块土地上的满族民间舞蹈纳入到舞蹈教学中,丰富承德本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多民族统一的封建中央王朝。与以往的封建王朝统治者相比较,满洲贵族中的政治家在处理民族关系及其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方面,更加具有政治远见。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分析清朝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并对清朝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曾慧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1):101-104,94
在历时三百年的盛行光景中,清代服饰以其独具的民族性特质和风格谱就出了我国服饰史发展的标志性历程。清代服饰是在基于满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以及对其它少数民族服饰的采借而塑造就出来的。因之对清代服饰尤其是冠服制度的考究就不得不溯源到满族服饰的脉络。满族服饰的发展诚然是清代服饰产生的源头。展示清入关前满族服饰的发展态势,无疑是找寻清代以及近代服饰变迁的渊源与逻辑。  相似文献   

13.
清后期满族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折射出因旗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而引发出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心理意识和独特的民族情感,也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族群意识和旗人内心深处民族意识的觉醒,体现了作为一个旗人士大夫所具有的文化心态以及对民族兴亡、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可以说《儿女英雄传》是文康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厚的民族感情的流露。  相似文献   

14.
明代辽东地区确立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儒学教育体系。清代该地为盛京将军辖区,其教育因袭明制,但又区别于前代衣同期关内地区。清朝进行新式教育改革前,其龙兴之地盛京地区的满汉教育均得到充分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史料,介绍清代前、中期盛京地区的教育结构及内容,展现满汉教育发展的具体状况,以期有利于清代东北教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清中期以后,天下大致太平,战事明显减少,高官大吏多起自科举,而科举之中最重翰林。不仅汉族士人如此,满蒙汉军旗人士子亦如此。此外,清代一直推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在科举方面,虽然在一甲进士和状元及第等名义上照顾汉族士子,但真正受皇帝信赖倚重的大臣,仍然是本族士子。在翰林群体中,满洲翰林的地位和作用远远胜过汉族翰林。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前后活跃于政坛的几位翰林身上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跃于当时政坛的两派阵营中的领军人物皆出自翰林,但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清道光时期满汉翰林之分歧较量的过程予以深入剖析,验证了“满重汉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以清初的汉军旗人为研究对象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 ,剖析汉军旗人“大明骨 ,大清肉”的性格特点 ,阐明清初统治者重用汉军旗人的原因所在。同时 ,指出了汉军旗人———满汉融合的“混血儿” ,在清初成功地充当了满汉民族融合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17.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既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又结束了科举制度。清代北京的科举制度大致和明朝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即对八旗,特别是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尤其关照。在顺天府乡试名额中,人数很少的满族却和人数众多的汉族相等,而且考试要求很低。鉴于顺天府的特殊地位,顺天府乡试第一场试题由皇帝钦定,后两场试题也要经皇帝同意,顺治和乾隆甚至亲自规定顺天府乡试生员取中名额。清朝北京的科举考试虽然培养了一批人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清廷废除科举制度诏令的颁布,其被最终废止。  相似文献   

18.
乾隆二十三年,随着库什、阿克苏、乌什等城先后归降,清廷因地制宜,基于回部易于治理的判断、后勤给养及准噶尔治回经验的考虑,制定了回部驻防制度,日后的军府制对其多有继承和发展。厘清乾隆二十三年清廷治回政策有助于对军府制形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清朝的索伦部族属于“满洲共同体”的外围.然而基于清廷的军事需要,导致索伦在整个清代的发展与变迁,经常是和所谓的“满洲精神”联结在一起的。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就是,除了军功之外,索伦部族还凭借什么样的途径融入满洲旗分,又对满洲八旗产生了什么样的涵化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屯契约文书,见证清至民国安顺屯堡社区民间契约的规范化,体现清代“屯田”在屯戍制解体后成为高税田,而从永佃权到"一田两主"的顶田契约及其他杂契,作为藏于民间私家的乡村档案,对明清以来到20世纪50年代的安顺屯堡村落,尤其是废除屯戍制度后的安顺屯堡村寨的赋税、地租、生产力、生产关系、土地交换、家庭遗产继承、乡亲寨邻的人际关系等情况提供了研究的资料,对国内专家学者对研究屯田制度及其解体后的安顺屯堡村寨的研究以及中国契约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难得的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