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理论认识.在这一意义上,它属于认识论问题,它必然要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的规律,即思想理论认识来源于客观实践,又必然要回到实践中检验,理论认识才能真正获得并巩固和发展.实践教学正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认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而检验、巩固和发展理论认识,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它有着课堂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纠正对实践教学的错误认识,廓清实践教学的界域,精细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优化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作用,才能激发实践教学效能,推进学生理论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价值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价值是由外在功利价值和内在精神价值构成的,是人的内在道德属性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外化或对象化。道德价值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独立性与广泛性,现实性与理想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道德价值的善恶与大小,既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又是评价论问题。一个正确的道德评价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要有正确的认识基础,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要有正确的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3.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①实践先于理论,认识依赖于实践。因此,我们在一切活动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不要作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但是,人们在自身的活动中往往把实践和理论分离开来,忽视实践,单纯强调读书和理论学习。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的认识论引入了兴趣的范畴,建构了围绕社会批判理论而展开的新的认识论,这一认识论的基本结构就是认识与兴趣的二元互动。他的认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重新审视理性,重视价值理性,二是对唯科学论进行批判,三是探求价值和理性的内在统一,四是建构实践和理论二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然而,就现今而言,哈贝马斯认识论的观点需要与马克思主义的观念进行比较评析,增加新的内容,进行新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近代科学研究对对象的认识都是从严格的决定论开始的。在认识论上就是主体完全由客体所决定。它要求过去直线地、唯一地决定未来。因此,经典科学的认识论是被动的反映论。这种反映论不仅过去,而且现在还对自然和社会科学有较大影响。而选择论则认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能动的、创造的,其本质就在于选择。选择论不仅在认识层次高于严  相似文献   

6.
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根本在于方法问题,因为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真知,而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方法才能认识世界达到真知.笛卡尔在他的<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一书中,给我们指明了探求真理的基本方法--直观和演绎,这与传统理性主义单纯逻辑推演构成知识的来源和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虚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理论范畴,最早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虚静是认识主体以其独有的心理体验方式,对其自身精神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达到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状态,从而实现对世界的认识.这为探讨和指导文学创作和欣赏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革命的丰富经验证明,任何工作只要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就会方向正确,目标清楚,就能势如破竹,无往不胜。毛泽东思想对于文化教育事业同样具有伟大的指导意义。但是曾经有一些人否认属列主义对于体育事业的指导意义,认为马列主义不能解决业务技术问题。十年来,体育事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辉煌胜利,彻底粉碎了这种谬论,生动地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对于体育教育、体育科学的重大意义。毛主席的“实践论”是一篇光辉的哲学巨著。“实践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以及人们认识的规律;揭露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历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由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三个部分组成。史学本体论是指关于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其核心就是社会历史观,但其外延似乎又比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历史观更宽广。诸如:社会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在性质上有何异同?历史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是历史人物的精神、意志展现的,因而也就是无规律可寻的过程,还是不  相似文献   

10.
欧阳康副教授撰著的《社会认识论导论》,作为优秀博士论文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库》,1990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是我国哲学研究领域第一部关于社会认识论的专著,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引起了全国哲学界的重视。通观这部著作,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主要特点:首先,立意新颖。长期以来,研究认识论的论文多如牛毛,其中联系社会现象者也不乏其例,但以人们认识社会的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把社会认识论作为人们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学说进行专题研究,却是罕见的。作者勇于探索,扑向认识论研究的前沿,力图解开“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这个千古之难题,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研究途径,具有填补这方面研究空白的意义,其理论的和实践的价值不可低估。随着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对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以《社会认识论导论》为开端的社会认识论研究,必将日益为人  相似文献   

11.
一、从心理史学到历史认识中的情感心理 1、心态史学、心理史学及历史心理学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日益进步,人类的认识水平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认识论由不自觉的自然存在阶段发展到了自身觉醒的阶段,认识论由附属于其它学科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它在17世纪的笛卡尔和洛克手中已初具规模,在18世纪末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问世后,就蔚为大观了。历史认识论的自我觉醒和  相似文献   

12.
一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意识。旧心理学采用三分法,叫认识、感情、意志。。潘菽同志提出二分法,叫认识和意向,认为二分法是合于辩证唯物论的,三分法是不合于辩证唯物论的。他在《漫谈心理学》一文中作了如下一个图解(见《教育研究》79年,第2期75页): 从这个图解的整体看,是从感知到行动的过程,也就是知行过程。关于知行关系,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是这样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之所以用游戏、象征、节日、语言来界定艺术,是本体论美学的语言游戏论对认识论美学的形式的主观合目的论的批判,实质上是要消解所谓人类中心论和主体性观念,以说明它们的非主体性和无目的性.主动性和受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而且惟有它们的辩证统一才使社会实践达到了自由的高度,从而使整个社会实践(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带有了审美性质或审美因素,并且在精神生产中生成出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晶--美和艺术.在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新实践美学的文论,辩证地揭示美、审美和艺术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自由,走向自由的个体和多维的主体性全面发展的人,以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自由实践论取代语言游戏论.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在有关哲学的教科书上对认识的发展过程持有这样一种说法:“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是“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还是“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待”与“必须”两字之差别并不影响坚持认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但“有待”两个字用在此句子中,对于认识的真正任务,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整个认识  相似文献   

15.
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个中国近代的时代中心问题 ,就必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并且把这种认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虽然 ,中国近代哲学的争论集中于历史观与认识论两个领域 ,但两者的分离却无法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在创始人那里是统一的 ,但在理论自身发展的进程中 ,两者却陷入了分裂。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并且造成了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实践过程中 ,再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认识论的统一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形成了鲁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对物质与精神的认识正是其中之一。本文从鲁迅的一些生活与作品中,列举了他从早期的“掊物质张灵明”到后来的“重物质轻灵明”,并分析了形成这一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过去几十年中,我国认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一直是致力于揭示以客体为中心的认识的客观性。近年来开始转向注重揭示以主体为中心的认识的主体性。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反思这一转变的逻辑轨迹、历史根据及现实实践根据,并对其未来作一展望。本文认为:认识论研究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是近十年哲学自我反省的一个结晶;致力于对现实人的某种亟待开发的主体性的揭示,是整个认识论发展史的主旋律;深入研究当代科学和社会发展在人的主体性问题上遇到的种种困惑,是时代对认识论发展的呼唤。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认识论的诸多焦点问题中,科学认识中介是否有存在价值、是从属于主体还是客体,长期以来饱受学者的关注,这既有其认识论发展史上的思想根源,也有本体论关于物质、意识基本问题界定的干扰。笔者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没有清楚地对认识主体、客体及其中介进行本质属性的定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类认识的本源问题和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不难找到答案.从群体或宏观的角度看,人类认识活动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经历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从认识的具体过程看,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能动的反映).这些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就个体认识来讲,其认识过程又是极其复杂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对此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被称为图式建构说.为探索人类认识的发生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就此学说作一评述.一、图式建构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0.
萨特自由观的美学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自由哲学建立在他对人的思索之上。从美学角度对萨特的自由观念进行新的阐释,并结合萨特的文学创作实践来深化这一认识,对我们关于美的认识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实际上萨特的自由的精神就是人的美的追求,美就是人的自由的敞开与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