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写着:“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不是哪个年段的...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中不难发现,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它一语中的地指出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只有关注学生学习体验,让阅读成为“悦读”,学生在体验中学  相似文献   

5.
钱红梅 《文教资料》2007,(14):182-183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正确理解新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的定位是这样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我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做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可见,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有新的感悟和思考,形成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意味隽永的精美作品,其中有很多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想象的空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是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学生言语的内化。  相似文献   

10.
1.语文教学要把“文本的课堂”转变为“体验的课堂”,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在感受人物情感的同时,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2.阅读是一种感悟,要通过品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悟出隐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3.阅读是一种对话,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要既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在对话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文本意义。4.阅读是一种理解,要通过阅读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在体验他人生命活动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悟,丰富作者的创作原意。5.阅读是一种发现,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深层体验与思考的习惯,透过文本中的文化意…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都有限,自主阅读能力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呢?笔者结合有关课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始终积极尝试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反复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偏离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个性化引导。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阅读教学”做了如下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多向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一、在“空白”点感悟这里所说的“空白”就是指文本提供的想象和感悟空间,是语言文字的画外之音、弦外之音。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和文本进行对话,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狼牙山五壮山》中有这么一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靠近了,才命令狠…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渎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渎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个性化阅读,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股强劲的春潮。面对动态万变的语文课堂,如何将语文“个性化阅读”落到实处呢?一、创设氛围,让学生乐于“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主动积极地思维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