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初期,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被摧毁,英国对日宣战,英国从消极抗战到有限参战,到战争结束时积极抢占东南亚殖民地,表现出英国参战的双重性。英国最初想借美国之力夺回自己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后又担心被美国取而代之,因此英国一直在对日战争中走钢丝,经中美英三方不断协调。才最终确立了英国在东南亚战场的责任,但英国始终把重返东南亚作为其参战的条件,使它的对日作战打上殖民主义烙印。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政府采取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来绥靖日本,在失去东南亚殖民地后不久,英国就一直为战后重返东南亚殖民地而战。为使战后东南亚殖民地回归合法化,英国政府制造舆论,千方百计违背《大西洋宪章》精神。  相似文献   

3.
美西战争后,美国对菲律宾殖民统治达48年左右的时间。由于美国特殊的国家历史和菲律宾不同于其他东南亚殖民地国家的状况,美国在菲律宾实行了政治复制、经济垄断、文化移植等不同于其他宗主国的殖民统治政策。无论美国在菲律宾实行的是什么样的统治政策,其殖民主义的目的和其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一样的,这些政策给殖民地国家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英联邦     
在近代史上,英国是最早向外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之一,也是最大的一个殖民国家.到二十世纪初,英国占有的殖民地面积多达三千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它本土面积的一百一十倍;人口三亿九千三百五十万,相当于它本国人口的八倍以上.英国殖民者正是在残暴掠夺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所谓"英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英国统治阶级为了麻痹殖民地人民,维系其风雨飘摇的殖民统治,逐渐采用"英联邦"的新称号,并写入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以代替"英帝国"这  相似文献   

5.
当年的"日不落"英帝国,其殖民地曾遍布世界各地。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获得解放,而前殖民地国家作家的创造力也在更大范围里有了极大的释放。殖民地独立后的文学创作可以被称为后殖民文学。与此同时,用英语写作的文学也成为前殖民地国家建立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简略勾勒基督教在近代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发展,探讨基督教与海外华人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近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中国本土社会与殖民统治的变化是影响其发展的两个阶段,其中,中国 本土社会与殖民统治的变化是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基督教与海外华人民族认同之 间亦非简单的对立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拥有西方宗教、移民宗教与海外华人宗教三重身份,反映殖民地背景下华人社会的现实处境,为华人基督教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拉丁美洲》一章若干问题探讨郭能读/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本文探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地理课本第2册《人教社1995年版)第17章《拉丁美洲》的以下问题。有关拉丁美洲名称和范围的几个问题拉丁美洲共有33个独立国家和十几个处于英、法、荷、美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8.
郭华  王秀红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1):52-53,66
自十五、十六世纪西方殖民主义侵入东南亚地区后,除泰国以外东南亚各国均先后沦为殖民地。由于英、法殖民主义的争夺,泰国作为缓冲国虽然保持了名义上的独立,但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在近代化浪潮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土地制度方面,从十九世纪初开始,泰国传统的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逐渐演变成为地主土地所有制。本文主要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北美13个殖民地建立后与宗主国长期保持相容、并存、互利的良性关系。英国通过在北美的殖民统治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北美的全面开拓和发展。从1763年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政策改弦易辙,然而“新殖民地政策”却导致双方共处关系的交恶与决裂。因此,英国殖民统治政策是制导殖民地与宗主国关系的核心因素,在北美发展及其与母国关系演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是东南亚海岛地区的一个美丽富饶的热带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据中国文献记载,公元十世纪以前,在菲律宾群岛上就建立了古代王国。中国和菲律宾是一水之隔的友好邻邦,自古以来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十六世纪中叶,菲律宾遭到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的侵略,157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各族人民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下,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奴役,但是他们不断进行反抗和起义。十九世纪末,菲律宾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何塞·黎萨尔是菲律宾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先驱和领袖。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战后英国重返东南亚的探讨还远远不够深入。国外学者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带有较大的缺陷,其主流观点也经历了两次偏摆;而中国学者的研究则相当滞后,零星的成果也相当粗糙。英国是主动撤离东南亚,还是被赶出东南亚,成为中外学者争论的焦点。所幸的是,英国政府已相继公布了有关这段历史的大部分档案材料,这使我们研究战后英国在东南亚的非殖民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区域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得以改善。在以东盟为基础的区域组织和多边对话中,中国和东盟的双边政治合作进入新阶段,但在某些关键议题上仍存在分歧。政治互动表现为正面和负面的行为模式并存。区域体制变迁、中国和东盟内部因素尤其是安全认知影响着双边关系的发展。从新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来看,中国和东盟的政治合作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尚需努力,其重点是建立信心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国开始制定战后重返马来亚的殖民计划。1946年1月,英国政府颁布了对马来亚白皮书即马来亚联邦计划,立即引起马来苏丹的强烈反对。马来人和华人对联邦计划也反应不一。由于种种原因,马来亚联邦计划仅实施了近一年半便告终,英方被迫恢复战前的统治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和中亚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地缘政治关系,在中国的地缘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外交关注的重点地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现有安全合作框架中起着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安全合作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未来中国与东南亚、中亚安全合作的推进还充满了不确定性,安全合作的前景受到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中国应以新安全观为指导,积极推动建立地区成员广泛认同的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东南亚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及战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南亚各国政府在寻求发展良策中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办教兴邦的战略重点,创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认真研究东南亚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及移植国际职教经验的得失成败,将有助于丰富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和创建新型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日益提高。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也日趋频繁,他们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和文明对话的桥梁,成为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华侨华人在经贸、文化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促进了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提高。中国应开展软实力与华侨华人学相结合的研究,加强侨务和外交的合作,追求中国与华侨华人及其所在国多赢的局面,为中国崛起服务。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政府经过激烈的争论,选择了侵略东南亚各国而不是北上攻打苏联的战略。众所周知,东南亚地区资源丰富,而且可利用率很高;苏联境内也有很丰富的资源,为什么日本南下攻打东南亚而不北上攻打苏联呢?实际上,这种选择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叶“亚洲的觉醒”革命风暴作为现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序曲 ,对亚欧之间殖民地 (附庸国 )与宗主国的依附关系形成强有力冲击。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对亚欧关系的演变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对其亚洲殖民地的控制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成为欧洲殖民体系崩溃、亚洲民族新生的历史催化剂 ,使亚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此外二战期间亚欧大陆两端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同仇敌忾、互助合作 ,则成为该时期亚欧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泰国是东南亚地区近代史上唯一免于殖民地的国家,从大国争霸的角度重新考察,指出这一时期西欧大国争霸斗争的结果影响了对泰国的殖民政策,使泰国得以保持独立。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United States–Indonesian cooperation in the training of Indonesian teachers during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Cold War. Indonesia badly needed teachers but the government’s efforts to train new teachers were hampered by the tremendous lack of teachers who could train new teachers. The aid provided by the United States enabled the Indonesian government to send its prospective teachers t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o have American educationists help develop teachers’ colleges in Indonesia. How far did the decolonis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the making of a new education standard in postcolonial Indonesia reflect the conflicting ideological undertones and the US strategy of the Cold War?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US–Indonesian cooper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marked a significant stage in the decolonisation of Indonesia. Yet, it also fostered the US cultural strategy of the Cold War in Sou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