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苏联共产党历史》说“布尔什维克是俄国最大的政治力量”“它在国内革命时机成熟的条件下领导无产阶级取得了二月革命的胜利,社会革命党与孟什维克利用了人民的胜利,趁着革命的浪头爬上领导地位”。以后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说法,其实,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是各种力量合力的结果,他们在革命中的作用应该得到客观的描述和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引言中提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近年来,许多学者撰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何时在中国传播、怎样传播都做了精辟的阐述,唯独对于十月革命的消息怎样传到中国的,教材和教参均未提及。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若夫王朝。3月15日,俄国成立以李沃夫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3月30日,中国驻俄公使刘镜人奉北洋政府之命在俄首都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会见了俄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米留可夫,宣布承认临时政府。…  相似文献   

3.
怎样才能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不被一些历史表象所迷惑。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静态的历史史实,进行动态的分析、提炼。我认为,必须把历史事件和人物,把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放到较为宽阔的历史时空和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才能较好地回答历史问答题,下面举三例说明之: 例一,问:列宁说:巴黎公社之后到1905年俄国革命之前的这一时期“带有和平性质而没有发生过革命”。试以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特点。它与19世纪前半期工人运动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结束这一“和平”局面的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俄国?  相似文献   

4.
1812年的法俄战争,是十九世纪初期国际关系史上和近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这个战争,过去国内外史学界、特别是苏联史学界认为这是法国拿破仑为了建立世界霸权而一手挑起的,而俄国是被侵略的。因此把这个战争的性质,说成法国进行的是侵略战争,非正义的;俄国所进行的是“卫国战争”,属于“人民性质”。我觉得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的实际。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者讨论应该怎样评价战争、应该怎样对待战争的时候,主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这个战争是什么引起的,它是由哪些阶级准备和进行的。”在这里,我们要正确判断1812年法俄战争的性质,就得首先弄清这个战争发生的原因。我认为,这一战争的爆发,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的,它是法俄两国统治阶级之间所积存的多年矛盾异常激化的产物,彼此利害冲突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由于俄国封建统治阶级拼命反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力图推翻法国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5.
张耀玲 《历史学习》2006,(11):28-28
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形成了两个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具有临时工农革命政府的性质,是工人政府的萌芽,虽然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只是监督性的机关,但是因为得到广大武装工人、士兵的拥护而掌握左右局势的实际力量武装;临时政府是主要的、真正的掌握全部政权机关的资产阶级政府,但是它没有掌握武装、是依靠苏维埃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根据俄国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条件提出了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俄国当时的特殊条件是,在二月革命武装起义的基础上,武装在群众手里,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此外,在英法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开始,实际权力在苏维埃手中,因为苏维埃决议有法律效力,有军队作基础。二月革命后,一部分武装是革命中建立的赤卫队;另一部分是革命前沙皇的军队,它作为国家的暴力体系正在崩溃,沙皇的下层士兵一部分转向革命,反动军队被打垮了,前线士兵是支持工兵苏维埃的。资产阶级临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政治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性质,认识列宁的《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明确规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建立,是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正确领导的结果。重点难点重点:列宁的《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同时并存局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苏联共产党内一直存在着超越历史阶段的倾向。这种倾向不是始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更不是通常所说的斯大林时期,而是始于十月革命前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对俄国革命性质和任务的判断。这种超越历史阶段的倾向,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国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其思想根源来说,则是俄罗斯传统中存在的民粹主义。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民正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搞清楚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教育战线的同志在认真看书学习,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苏联教育是怎样演变的,它对修正主义上台起了什么作用?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记取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历史经验,坚持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搞好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文件中,有同志提出:现在应该怎样评论斯大林一九三六年关于阶级斗争问题的提法?从一九五六年我们党发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来对斯大林这一提法所作的批评,今天应怎样看?华国锋同志《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论述是不是又回到了斯大林的提法?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斯大林是怎样论述的。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首次明确宣布:在苏联国内“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是: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11.
共济会作为一个正式的组织,起源于18世纪初的英国,后经法国传入俄国,从此它就成为一支贯穿整个俄国和苏联史的带有秘密组织性质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从18世纪的俄国启蒙运动到19世纪初的十二月党人革命,再到20世纪初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无处不闪现着共济会员的身影,从诺维科夫、保罗一世到普希金再到李沃夫、克伦斯基,无一不接受了共济会的熏陶。  相似文献   

12.
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是从2月到10月短短8个月,临时政府意三度陷于危机,三次改组,很快被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推翻。俄国历史上真正的资产阶级政府如晏花一现。70多年后的今天,对于临时政府,诅咒、惋惜、怀念的都有,就是不明白它为什么夭折。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尽管缓慢但毕竟不可阻挡地由一个农奴制国家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仅两次复措烧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沙皇专出制度阻碍了社会民主化进…  相似文献   

13.
一、教育的起源——“一”的阶段教育的起源问题历来为教育界的学者们所关注。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前人已有不少论述(如法国托尔诺的生物起源说;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的心里模仿起源说;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的劳动起源说;我们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有自己的认识),于此不再赘述。但教育究竟起源于什么?目前尚无定论。也许是因为教育的起源“只能是一个逻辑论证的问题”[1]。笔者认为,欲弄清教育的起源,必先弄清何谓教育?(尽管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的起源“实质上并不是直接的要解决教育的本质,它回答的问题具备有超出教育本质之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部分     
《中学历史教学》2012,(1):19-27
十四、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主要内容】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默写、背诵提示】(1)二月革命:时间、性质、结果。(2)《四月提纲》:发表时间、内容和意义。(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经过、结果。(4)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相似文献   

15.
对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与作用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俄国贵族史学家卡拉姆认为彼得一世改革“违反俄国经济发展条件”,是“一场灾难”。这是没落贵族出于对社会进步的仇恨。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民主主义者则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是“一场革命”。这是对彼得改革的夸大。而在我国史学界则普遍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是“农  相似文献   

16.
1772年、1793和1795年,欧洲最反动的三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了波兰,“曾经是一个比俄国和普鲁士更有文化更强盛的大国”灭亡了。但是,在苏联的各种教科书和专著中却说什么瓜分波兰是普鲁士“建议”的,沙皇政府是“长期反对瓜分和消灭”波兰国家的,而且俄国参加瓜分波兰、侵占波兰大片领土还“有进步意义”。历史真是这样的吗?不。本文就是试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穿沙皇俄国是瓜分波兰的罪魁祸首,说明波兰被瓜分的严重政治后果。  相似文献   

17.
十八世纪末的美国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但这场革命给人的印象总不如在此之前的1640年英国革命和在此之后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那样深刻,其原因就在于对这三次革命的评估上至今仍受到苏联史学界较深的影响。苏联史学界的观点典型地反映于苏联科学院主编的十卷本《世界通史》和E·M·茹科夫在第十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的报告“世界历史分期方法”中。在苏联学者看来,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符合逻辑的人类进步道路上”的关键步骤。依据这种指导思想编纂的《世界通史》,英国革命被定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法国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新时代”,而美国革命则被当作两次革命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复习历史,一定要做到“系统、全面、扎实、准确”。夯实基础,成功有望;基础不牢,取胜谈何容易。那么,怎样在历史复习中打好基础呢?一、用新的眼光和追求熟读课本尽可能做到“明义、消化、整理、联系”,把笔记做在课本上,把结论当问题读,把句号当问号读,钻探式读书,反刍式读书,比较式读书。这样读,就能读出新意,读出新的思考。比如读到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专政,你就会想,对其是否会有两种不同的评价,自己会赞成哪一种评价?道理是什么?可否会有第三种评价:既肯定,又否定?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怎样说明道理?这种读法,大有益处。孔子有言:…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是艺术,还是科学?在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家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李大钊很早就开始关注与思考这一史学理论中最基本而且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近代中国,李大钊是对于历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论述较早,也较为成熟的史学家。李大钊关于历史学特有性质的论述,是他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否认历史学不具有科学性的一些人,往往是从否认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立论的。李大钊关于历史学性质的论述也是对这一不正确的认识的积极回应。李大钊坚定地指出:"史学之当为一种科学,在今日已无疑义。"李大钊在坚持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是科学的同时,也承认在具体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存在艺术性的工作。历史学研究含有艺术性的工作和历史学是艺术是两回事。历史研究中所体现的这种艺术性是工作层面的事情,并不等同于学科层面。  相似文献   

20.
研究近代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史涉及到一个理论问题,即所谓革命运动的“中心”及其转移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过去史学界多囿于苏联一些史学家的传统观点,认为从近代无产阶级独立进行革命斗争时起,就出现了革命运动的“中心”;革命运动的“中心”不会长期地固定在一个国家,而是随着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由这个国家转移到那一个国家。处在革命运动“中心”的国家中的工人阶级,也就成为当时国际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苏联史学家有的认为国际革命运动的“中心”开始是在宪章时代的英国,后来转移到法国,到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