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邓雷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103-105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中唯一的男主角,他的性格有着不同于常人之处,因此也显示出巨大的魅力。通过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分析贾宝玉身上所具有的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可还原贾宝玉完整的人格结构,揭示贾宝玉对待众多女孩子时所呈现的人格特征:与生俱来、本能的、原始的喜欢亲近女孩的本我人格;为了满足自我快乐而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亲近女性获得快乐的自我人格;恪守着本我,上升为无私无利无欲,从心底发出的对女孩子的一种爱怜与疼护的超我人格。  相似文献   

2.
试论贾宝玉的女性化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评价贵宝玉不同常人、遍遭非议的风魔乖张行为,关系到怎样认识并确定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价值,对于他的风魔乖张,大部份人是从政治的、阶级的角度去体察、剖判,而较少把他做为一个“自然人”,做为一个独立自为的个体存在,去观照、把握他在特定环境中所形成的特定心态和人格,观照、把握他在特定心态、人格规范、指引下所呈出的特异的立世方式和人生轨迹。这虽不算错,但毕竟隔了一层。每一个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其性格大都具有道德性(社会性)和自然性两个层面,二者虽互相纠绕,互为因果,但又有各不相同的内涵和表征。…  相似文献   

3.
雷蒙·威廉斯在现代“悲剧死亡论”的众声喧哗中,重新冷静地思考了悲剧的现代性问题。他从情感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把革命与悲剧联系起来,通过对“自由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所表征的悲剧观念、革命观念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现实反应和情感结构变化的分析,揭示了现实革命行动的必然性、革命目标的绝对性、革命信仰的不可磨灭性和革命行动过程的悲剧性;在文学批评层面,他通过布莱希特探寻现代悲剧意识与未来的革命形式,认为革命的艺术家需要通过艺术形式的构造张力来突显当代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和欺骗性本质,激起人们的悲剧意识和革命观念。威廉斯的悲剧理论与文学批评相互呼应,最终形成了对现代社会悲剧观念转型之际的重要理论构想,为转型时期的现代悲剧观念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延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4.
贾宝玉的独特女性观,包括女儿灵秀论,妇清男浊论和女儿“三变”论,大观园的女儿们是情美和才美的人格化身,贾宝玉对她们的用情具有戽我奉献精神,他把对悲剧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思考,引向对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哲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艺术典型,不光要有独特的个性,还要有深刻的共性。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把人物形象深刻的共性寓于鲜明独特的个性之中,创造了众多的典型。贾宝玉正是这样一个封建阶级叛逆者的典型。 贾宝玉是贾府第一个向封建包办婚姻挑战,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叛逆者。然而,他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并不是生而有之,而是环境使然。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贾宝玉的环境怎样培养和铸造了他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呢?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贾宝玉所处的环境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整个时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物质和自然条件等,都可以说是环境”,多种因素组成贾宝玉复杂的环境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表层的结构因素、中层结构因素和深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几部代表性的小说及其成长经历的分析,论证了其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及其悲剧性格的成因。本文作者认为,海明威的悲剧性格是来自其消极、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并为其悲剧人格的形成埋下了伏笔。而消极、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在与“硬汉子”精神的交织综合作用下反过来又导致了海明威悲剧人格的形成。最后,通过重新审视海明威的“硬汉子”精神与悲剧人格,我们不仅能更加准确透彻的理解其人其事,也加深了对其作品内涵的探幽与解构。  相似文献   

7.
文章考察了《红楼梦》的中心事件即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分析了这种悲剧的产生 ,除了各自性格方面的原因以外 ,主要的还是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指出了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封建社会“大观园”悲剧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这个艺术典型一如现实中的人一样,《红楼梦》中不仅描写了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也充分地描写了造成他性格的生活环境和其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我们不难看出,贾宝玉独特性格的形成,完全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本文将通过对贾宝玉的特别性格和其人生观、爱情观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阮籍人格心理的超我意识具有自由超脱和批判世俗的特点。在现实环境和自我意识的压抑下 ,产生“超我—自我”的心理冲突和道德焦虑 ,并在《咏怀》诗中通过自卑与自责的方式凸现出来。其超我意识是在家族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及认同下产生发展的 ;同时他内向软弱的性格和与政治的疏离关系 ,又使超我无法突破自我的压抑。阮籍超我意识的理想人格从勃兴到分裂 ,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他的个体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一悲剧是《红楼梦》全书悲剧的中心事件,贾宝玉成了全书的最中心人物,整个《红楼梦》都是围绕着他而展开的。作者在创作中,用了现实主义的笔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量的贾宝玉形象。现在,浅析一下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及其典型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十分推崇《庄子》一书,他将自己对《庄子》的解读运用到了《红楼梦》的创作之中,这在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曹雪芹的笔下,《庄子》与贾宝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左右了贾宝玉的生活态度,影响了其性格的形成,还基本上主导了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当宝玉以真抗假,并期望以此补天时,其恣性于女儿群中之举也就指向了逃情,这是宝玉目睹“天”破之后的愤激之举,也是其人生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但愤激的逃情让宝玉感到了冀望以此补天的无能为力,由逃情而引发的“真”的毁灭,更将宝玉彻底地推向了绝望的境地。于是,宝玉的以禅适性,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逃禅。  相似文献   

13.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贾宝玉是一个“聪俊灵秀”与“乖僻邪谬”的“情痴情种”。围绕贾宝玉性格的这一基点,《红楼梦》集中描写了这一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由意识和“意淫意识”,并以这种描写实现了对封建意识的批判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李香珠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4):44-46,56
贾环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的一个,他形象猥琐,品德低下,又善于兴风作浪。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庶出的身份以及由此带来的爱的缺失,是其顽劣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曹雪芹通过与宝玉的对比完成其形象的塑造,从而使贾环这一文学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九回脂批中评论贾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其实"情情"也可用在宝玉的身上。宝玉的成长可看作"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以三个女性(金钏、晴雯、黛玉)的死亡为例,宝玉由泛情转向钟情再转向移情,这种不彻底性显示了宝玉人物形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徐枕亚在《玉梨魂》的写作中多次点出对宝黛爱情的赞赏及叹息,何梦霞与白梨影的爱情与宝黛爱情也颇有相似之处。将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徐枕亚对宝黛爱情的理解并不是全面的,一方面徐枕亚吸取了宝黛二人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但是在更重要的命题也就是小说整体情感的抒发上,徐枕亚对《红楼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悲凉"上,并未思考这种悲凉的深层原因,也未能将它成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观照《玉梨魂》对《红楼梦》的借鉴关系,我们可以对《玉梨魂》的价值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脂砚斋"《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的批语,揭示出甄宝玉早已觉悟,他如同《邯郸梦》中的众仙引度卢生出家一样,特来牵引、点醒贾宝玉出家。甄、贾宝玉"情性如一"都走上了一条不与社会妥协的道路。据此可知,甄宝玉的形象不会表现出与贾宝玉形象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对甄宝玉形象的塑造可视为曹雪芹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典型化"艺术手法的有益尝试,虚笔点出的甄宝玉形象起着由此及彼的引人进行普遍联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宝黛二人的诗词为切入点,将其中蕴含的积极进步主题从个性解放和自由、个体的生命体验两大方面展开剖析,并由此分析宝黛诗词主题与曹雪芹思想体系的认同关系,最后将曹作为一个诗词作家置于清代前中期的诗词界进行观照,试图评价其学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人物之一,他是那一时代读书人的一个典型,走的是当时被奉为正途的仕途经济的道路。在书中他由一个穷书生通过科举应试做了大官,实现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理想追求,是当时社会里的成功人士,被贾府家长看作宝玉学习的样板。作者就是通过他的活动将读者一步步引入红楼故事中,贾雨村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式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