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薇 《科教文汇》2007,(12X):212-213
在海明威所有的作品中,《老人与海》最能体现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手法。这部小说语言看似简洁自然,其实包含了作者的精心揣摩和润色加工。小说简洁自然的语言背后隐藏了深刻的意义和感情,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小说《老人与海》一开始用大量事实描写了主人公(桑提亚哥)生活的环境,随着情节的发展,大量的事实主要被运用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之中,而不是主要由作者来叙述。这些事实构成了整个小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一书语言优美流畅、简洁准确、生动传神,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想像的空间,这也是小说受读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小说语言运用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善用修辞.许多辞格都能从小说中找到实例.在初中阶段常见的辞格双关、比喻、对比、夸张、对偶、引用、借代、排比等,在小说中的运用是不胜枚举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吸血鬼小说的出现,人们对吸血鬼小说中吸血鬼的研究也随之增加,这些吸血鬼小说在完善吸血鬼形象的同时也丰富着吸血鬼文化。其中有三部经典的小说可以堪称为吸血鬼小说中的里程碑,即《德拉库拉》,《夜访吸血鬼》和《暮光之城》。事实上有许多论文和文章已经分别对这三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做了研究,但是鲜有文章将这三部小说主人公放到一起做比较分析研究。因此,本论文运用文本比较的方法,将这三部经典小说的主人公形象放到一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这三部吸血鬼小说中的吸血鬼形象更加地趋于人性化,这种演变反映了人们对吸血鬼这一超自然事物态度的转变。而吸血鬼形象的人性化在逐渐改变着更多人态度的同时也丰富着吸血鬼文化。通过此分析,希望人们能对这三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有一个简洁清晰的了解,同时能对吸血鬼小说和吸血鬼文化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中,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和创造,通过浪漫的情感刻画和神秘气氛的营造,运用诗的意象和语言、哥特式的写作手法,赋予小说独特的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运用女权理论分析福尔斯的自然主义倾向和女权思想在小说女性人物身上的反映,详细讨论了约翰.福尔斯作为自然主义者拒绝接受传统女性视角的独特艺术魅力,向读者介绍了天资聪慧赋予想象力的当代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并分析了他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如何多方位多视角地探讨维多利亚时代妇女的生活价值观念的.通过本文作者的视角读者可以对约翰.福尔斯的独特的女性观点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李察 《科教文汇》2011,(34):93-95
凯特·肖邦的《觉醒》一直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一部代表作,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从女性与自然的亲近性入手分析女主人公艾德娜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内因与外因。此外,小说中的多重意象也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7.
武建  毛建波 《科教文汇》2007,(8S):163-163
《红楼梦》一书语言优美流畅、简洁准确、生动传神,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想像的空间,这也是小说受读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小说语言运用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善用修辞。许多辞格都能从小说中找到实例。在初中阶段常见的辞格双关、比喻、对比、夸张、对偶、引用、借代、排比等,在小说中的运用是不胜枚举的。  相似文献   

8.
张松玲 《科教文汇》2009,(36):245-246
《船讯》中各种“绳结”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分别象征着主人公奎尔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阶段。本文分析了一些主要“绳结”的象征意义,从而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创作智慧和意图。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悲剧小说。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含蓄地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品格和命运,试探究书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所被赋予的象征含义。  相似文献   

10.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主要表现在两种不同语言各自所具有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与习惯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学生,尤其是在写作中母语的干扰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不能准确而简洁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本文分析了英语写作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经常出现的种种表达失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秘密的奇迹》中,主人公赫拉迪克的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构建出一个双重时间的迷宫,通过运用弗洛伊德《释梦》中的理论方法来解读这些梦境,能够得出小说中蕴含的思想实质,从而探讨这篇小说所要传达的意义与作者本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王静  向力 《科教文汇》2008,(25):232-232
在小说《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罪与罚”的全历程,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心理分析。里面人物的梦境描写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梦境的描写,小说深刻刻画了人物被扭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杨艳 《科教文汇》2009,(25):242-242,244
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作为她的小说中唯一一部采用作者型叙事声音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在小说理论方面的一些见解:介乎于理查逊式与菲尔丁武之间的创作风格,超越时代的“元小说”叙事手法中对小说结尾和小说精练简洁的要求,对哥特小说和风俗小说的戏仿中透出对这两种小说模式的批评,以及直接介入小说提出对小说和小说家的期望。所以这部小说虽不被评论界誉为奥斯汀的上乘之作,但通过对它的研究却可以了解作家本人的小说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4.
张力在莫里亚克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种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理性与本能的冲突,束缚与自由的矛盾,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苔蕾丝显得尤为独特。在人性的撕裂中,苔蕾丝形象暗含了一种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元的价值指向。本文即以《苔蕾丝·德斯盖鲁》为代表来分析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张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王春 《科教文汇》2009,(28):254-254,278
小说借主人公福贵之口,讲述了中国农民所经历的无尽的苦难,描写了他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但是余华在小说中的叙述方法却不同于他的早期作品。余华的早期作品中对于血腥和暴力的叙述冷酷无情,对于残暴的刻画细致入微,极度渲染。《活着》却不同,虽然以不断的“死亡”反讽“活着”,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部,但由于作者叙述策略的改变,叙述语言从极度冷酷变为平静,叙述角度从第三者的冷眼旁观变为第一人称的忧伤和温和,使得这部小说沉郁、悲痛而坚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运用读者批评与相关社会学理论对颇受争议的现代经典小说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这一悖论传奇作品溯本追源,揭示其隐密码与文本自然昭示的内在张力,并透过这一20世纪美国成长小说彰显的讽刺抒侃的边锋俚语与文风及主人公霍尔顿独特的叙事方式揭示其愤世嫉俗的反正统的个性化语言浅表下潜藏的异化疏离。而在其通俗畅销小说的标贴之后,笔者认为,真正可以阐释其经久不衰与备受关注的神奇魅力所在其实是小说深植的悲剧意识与隐约的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与禅悟及忤逆篇章内隐性承继的现代文学传统和小说折射的深刻人文关怀与悲悯的逃遁情结。  相似文献   

17.
本人试以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基督徒之死》解读他小说中主人公所体现在宗教上隐含的基督教色彩和作者寄予的真善美人性,及这典型人物所蕴含独具魅力的形象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彭欢 《科教文汇》2011,(16):77-78
"张力"在莫里亚克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种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理性与本能的冲突,束缚与自由的矛盾,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苔蕾丝显得尤为独特。在人性的撕裂中,苔蕾丝形象暗含了一种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元的价值指向。本文即以《苔蕾丝·德斯盖鲁》为代表来分析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张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赵波 《科教文汇》2008,(26):222-222
本人试以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基督徒之死》解读他小说中主人公所体现在宗教上隐含的基督教色彩和作者寄予的真善美人性,及这典型人物所蕴含独具魅力的形象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是世界文坛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被评论家称之为"一本结束了乌托邦小说的反乌托邦小说集大成之作"。在《一九八四》中奥威尔描述了一个处在极权主义统治下的大洋国的种种恐怖景象,奥威尔创造了诸如"新话"、"老大哥"和"双重思想"等"奥威尔式"语言。从小说的结尾,主人公温斯顿"战胜了自己,爱上了老大哥"可以看出奥威尔的悲观情绪。《一九八四》一书胜在其对政治卓越的洞察和预言能力,在叙事和结构技巧的创新方面稍显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