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科学世界》是中华自然科学社在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科普期刊,是中国近代科技传播的重要媒介。《科学世界》以广博的内容,新颖的材料,丰富多样的体裁,传播了大量科技信息,在中国科技传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述了《科学世界》的发展历程、办刊宗旨与内容特色,揭示了该刊在中国近代科技知识的介绍与普及,国民科学化运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古希腊的科学传统至今被人称道,然而几乎同时代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却鲜有人知晓。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就因其特有的科学智慧而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明显的与众不同之处,表现为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视和对技术应用的重视,具有丰富的科学思想.其中包含有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如以"兼爱"、"利"为核心的科技伦理取向,注重团队精神的科技伦理建制,以"尚贤"为座标轴的科技人才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以现实为导向的科技伦理评价体系等.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墨家的科技伦理思想对于建构科技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对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科技伦理理念,对于完善科技伦理规范和评价标准等,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两大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交替领先的嬗变过程。原始科学混沌未分;古代早期,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萌芽在先;古代后期,科学发展显现优势向自然科学转移的苗头;近代科学开始分流,自然科学脱颖而出,哲学社会科学落于弱势地位;现代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后来居上趋势,为两大科学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发展两大科学必然趋向融合,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问题与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库恩的科学范式论来看 ,以元气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是构成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基本思想内核 ,它形成了中国传统科学中共同的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然而 ,由这种基本思想内核演进而成的中国传统科学范式 ,既有其合理性 ,也有其局限性 :合理性在于有利于中国传统科学的积累性和渐进性的发展 ;局限性在于从范式的原型遗传和原型控制方面否定了中国传统科学变革为近代科学的内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科技政策科学是近十年来国际科技政策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以科学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归纳分析科技政策科学的基本思想,评述美国和日本发展科技政策科学的做法,分析科技政策科学走向体制化的特点和动因,指出科技政策科学新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画报》是中国科学社在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科普画报期刊,以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丰富的内容、通俗的语言,传播了大量的科技信息。本文论述了《科学画报》的发展以及期刊的内容、特色,揭示了该刊在中国近代科学传播、普及和提高民众科学素养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科学画报》的特色和办刊经验亦可为当前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晚明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点。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批晚明学人倡言实学,注重实政,在总结古典科学、会通中西方科学、实现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文章以徐光启为例,探讨晚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科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内涵,并揭示科学思想的转变对于中国近代科学转型取向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岳清云 《金秋科苑》2008,(14):18-19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先介绍和运用西方近代科学方法的思想家并最早树立西方逻辑学所代表的科学实证精神,确立了方法论科学观。他引进西方实验、逻辑、数学方法,从理性主义和实证精神两方面闯入西方科学的殿堂,大大肯定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先介绍和运用西方近代科学方法的思想家并最早树立西方逻辑学所代表的科学实证精神,确立了方法论科学观。他引进西方实验、逻辑、数学方法,从理性主义和实证精神两方面闯入西方科学的殿堂,大大肯定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科学救国"思潮成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科学时报》是宣传"科学救国"思潮的阵地,对中国近代的科技传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科学时报》在传播和介绍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救国观念。《科学时报》的内容选择进行了严格的把关,注重传播的时效性、实用性和权威性。通过开设多类专栏、采用图片、积极与读者互动等多样化的形式来增强刊物的传播效果。《科学时报》的科学传播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并对当时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科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科学是一种高度自治的社会制度这一理论前提,默顿科学社会学对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及其科学内部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系统阐述了科学自身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强调科学自主性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时下我国学术界无视和违反科学自主性的现象比较严重,亟需从理论上分析科学自主运转的规则,为捍卫科学自主性提供理论支持。默顿科学自主性思想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社会运行情况及其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能给我国当前的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有机宇宙观,其本源、演进与功能均体现出一种有机的特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式和方向。具体来看,表现为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强调万物的系统思想,重视直觉与体悟的直观作用。文章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但其有助于解决当代的生态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4.
众多古代文化在向近代科学跨越时都遇到了巨大障碍 ,形成了科学史上的峡谷现象。从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分析 ,“科学峡谷”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早期实证科学缺失生产力功能 ;二是古代生产与经验性技术之间相互满足 ;三是社会思想解释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分析了实证科学之所以在西欧形成的特有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汉武帝组织制定并实施了极具实用性的系统的科技政策,促进了天文历法、水利、冶炼、农业等方面的科技进步,也初步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体系建立的基础和发展的特色,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以降,传统中国社会遭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士绅社会身份群体的组成成分和角色发生了变化。至洋务运动时期,以徐寿为代表的新兴知识职业群体运用西方科技发挥社会功能,并因此取得"科学士绅"社会身份群体成员资格。这一社会身份群体的形成同时也是西方科技在传统中国社会的体制化发展开端。"科学士绅"亲身实践科技以整合社会、领导公共事务,西方科技由此借道于中国传统行为规范、文化价值乃至社会体制,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对社会成员具有规制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胆识,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观点,澄清了束缚科技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突破了长期以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极大鼓舞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开启了中国科学的春天.重温"科学的春天",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科学发展和繁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北宋为例,分析了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参与者的构成,以及不同的科学、技术活动参与者类群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处境。论文指出,在中国古代,参与科学和技术相关活动的人们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体或阶层,而是来自于不同职业、不同阶层。这一结构对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关注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的学者不难发现,自近代科学体制化之后,科学研究一直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它们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影响科学研究的?其影响的程度如何?科学的发展到底更多地受到来自科学之外还是科学内部的影响?只有将这些问题分析清楚,才能够真正了解科学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本文以20世纪前50年近代地质学在中国建制化之后,地质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为例,分析了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民生科技的提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一种新的科技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加强发展民生科技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反奇技淫巧、重民生实用的人本价值追求,从以往的学院科学、产业科学转向大众切身感受的生活世界,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与民生科技应用、科技创新与科技扩散、专家决策与公众参与关系,使大众分享科技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