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燕  魏天睿 《英语广场》2023,(17):25-28
在文学翻译领域中,由于误译的存在,准确性与流畅性均不尽人意的译作比比皆是。翻译理论家谢天振将误译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类,本文以《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李育超译本为例,对两类误译现象进行举例分析,探究误译的影响以及如何规避误译,希望译者能从中总结经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科技文献英汉翻译中,相较于专业词汇的误译,更常见却往往是常用词的误词。许多事实表明,翻译科技文献时,使人误译的通常并不是一些陌生的专业词汇,而是那些人们早就熟悉的常用词。常用词误译在科技翻译汉译中较为普遍,本文拟就常用词误译出现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误译在翻译过程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为,但却被众多翻译工作者排斥并全盘否定。本文本着对误译重新阐释和唤起翻译工作者重新认识误译的目的,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用例证的方法阐述了误译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含义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许昌企业网页的英文版本为着眼点,分析了企业网页中汉译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主要的三种误译,即功能性误译、文化性误译和语言性误译,并针对以上误译种类试探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对企业的英文本翻译及翻译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唐诗的翻译越来越受瞩目.但在热译的同时,误译的现象同时存在.文章从唐诗中的“郁金”意象入手,浅析人们对“郁金”意象的误解,并对其翻译处理(误译、译香、译色、色香共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言语交际的理论,从其二次交际原理出发来探讨翻译过程中文化误译的原因,揭示了有意误译存在的必要性。译者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品的优劣,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一种体现。为使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为译文读者所识别,应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误译虽不可避免,但应适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随之涌现出大量英汉互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出现,因此有必要从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这些原因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8.
廖冬芳 《考试周刊》2011,(77):98-99
随着社会的发展,奥运世博在中国成功举行,中国餐饮业跻身世界市场,中餐菜单的英译问题成为近年的热门话题.中餐菜单的英译现状不客乐观.形形色色的误译出现在餐桌上,本文根据中餐菜单英译的现状对误译的原因及可能解决的方法进行了试探性研究.以期为菜单翻译的规范化作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积极性误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误译分为积极性误译和消极性误译两类。积极性误译指的是译者为了完美再现原文的风韵而进行的创造性翻译,虽与原文在形式上并不完全对等,但却能传达最为重要的信息。积极性误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出于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积极性误译;由于文化缺省而导致的积极性误译;由于英汉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积极性误译。  相似文献   

10.
以《铁木前传》沙博理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中的误译现象。就无意误译而言,从翻译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译者由于理解和表达错误导致的误译;就有意误译而言,主要从非文本操控的角度分析了有意误译的原因及当时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译者应极力减少无意误译;而作为译者创造性的改写行为,有意误译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结果,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王薇 《时代教育》2014,(11):172
本文主要谈论林纾前辈在翻译中的误译问题及其因素,并将误译归为两大类: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无意误译"受到翻译者自身的局限,是一种错译。"有意误译"是翻译者翻译时的一种策略、方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它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而在翻译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误译"现象,排除因译者水平限制,更为主要且较难克服的则为"文化误译",即母语文化负迁移所导致的"误译"。如何认识这样的"误译",在汉日的翻译教学中又要如何规避呢?此文试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3.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英译汉误译很多。本文列举了一些翻译中常见的误译例句,分析了造成这些误译的主要原因:翻译态度不够严谨、缺乏对英语文化的充分了解、汉语表达能力弱。同时提出避免误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同声传译中积极性误译的弱化策略,结合具体例子阐述了在什么样的场合适宜采取弱化策略,以期在理论层面唤起业内人士对积极性误译弱化策略给予更多关注,在实践层面强化译员自觉使用积极性误译意识,提升同声传译质量。  相似文献   

15.
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深受外国读者喜爱,影响较大,但是在他的译本中尚有很多误译之处。这些误译造成了译本语篇情节的缺失,从而影响读者对小说的理解。依据帕尔默的语篇情节概念,分别找出译本在语篇情节方面的五种图式上出现的误译,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参与图式中人称称谓上的误译使读者混淆人物关系,同时无法领会高密东北乡独特的说话方式;言语行为图式中陈述情节和表达情节的误译不仅使读者误读人物行为,还会使读者无法了解说话人潜在的情感;次第顺序图式的误译改变了部分语篇的行为结构,造成读者理解偏差;视角图式的误译使个别句子的意义与整个语篇想表达的内容不符,对读者理解语篇造成困惑;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概念图式上的误译削弱读者对语篇的期待。所以,译者应对原文语篇情节进行妥善处理以减少误译,这才是读者识解语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尽管忠实是衡量翻译的的重要标准,然而由于两种语言在社会风俗、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方面彼此迥异,因此误译现象的存在极为普遍。误译分为有意识误译和无意识误译,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受母语的干扰常常出现语言和文化现象方面的无意识误译。本文介绍了误译的概念及分类,并用具体实例对英语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产生误译的原因进行细致地剖析,有助于提高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原语中心论的影响下,追求译文完全“忠实”于原文的传统思想长期占据翻译理论的中心位置。因此,误译常常被斥为“劣译”。随着国内翻译研究范式的逐渐转变,译者的创造意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误译,特别是文化误译也具有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试图从接受理论、哲学阐释学等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误译的不可避免性,并以霍克思译《红楼梦》出现的部分文化误译为例证,阐明了文化误译与译者的再创造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英汉互译中误译这个话题已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这个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英汉互译尤其是英汉文化互译之间并不存在完全对等的翻译,因而误译就成为频繁出现的现象。论文通过英汉互译过程中误译的举例,探讨了中西文化差异及如何减少误译现象的对策,最终达到提高翻译的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翻译过程中出现误译是很常见的,误译多半源自误读,即对源语的错误解读.对源语的误读又分为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金瓶梅>英译本中存在较多误译和不当翻译.人名和某些事件的误译只不过是译者的某种"失察"而已,而习语和文化术语的不当翻译根本原因在于译者源语文化意识和修养的欠缺.考虑到英译本非直接译自中文,误译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母译本.  相似文献   

20.
宋红波  王雪利 《考试周刊》2011,(85):109-111
公示语作为社会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日常生活。为了给外国旅游者提供方便.国内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提供了公示语英文翻译。但是.许多景点的公示语英译存在误译现象,不能起到友好提示与文明交流的作用。文章运用目的论对湖北省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现象进行分类剖析,并提出公示语英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