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深含哲理而又形象鲜明的诗,叫作“理趣诗”。宋代许多诗人都写过这种诗。其中的精品,当推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已选为五、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共四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元丰七年(1804年),苏轼由黄州(在今湖北)去筠州(今江西高安县)探望他的弟弟苏辙,途经庐山,游山后他在山下西林寺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三年(1066),他两次以第一名贡于乡。次年,神宗即位,又以进士登第。历任叶县(今河南省)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受到当时元老重臣文彦博的器重,并与大文豪苏轼结成了文字之交,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外三人是秦观、张耒、晃补之),由于新、旧党争,决定了他一生的政治进退。元丰三年(1080),改官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六年,调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德平)。元丰八年,召为秘书省校书郎,修《神宗实  相似文献   

3.
《石钟山记》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齐安(今湖北黄冈县)往临汝(今河南临汝县),途经九江鄱阳湖口,访询石钟山,探究它命名为“石钟”的原因而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不同于一般的写景记游之作,而是通过记游来发议论,强调对任何事物作判断,必须“目见耳闻”,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叙述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的两种说法以及作者对两种说法的怀疑,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书院多以文史、义理、辞章而名世。然偶亦有以武学著者。有人认为仅在辽宁有一所武书院,我则认为明嘉靖间有南北并立两所武书院。 其一为九江肄武书院。据《嘉庆九江府志》载该书院设在九江府城东九江卫门内。嘉靖五年 (1526),江西提刑按察司备兵九江分巡副使何所建。 何,字辅之,江苏泰兴县人,宏治十五年 (1502)进士。先知浦城县,后擢监察御史。征蜀为监军,曾谕散敌兵数万人。调广西兵备副使,以安抚瑶、壮少数民族,通粤西水道,进南京太仆寺少卿。复调江西,为按察司兵备副使,分巡九江。后致仕。何虽为文士却长…  相似文献   

5.
陈弘绪年谱     
公元一五九七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丁酉),一岁。弘绪生于南京。其父道亨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弘绪祖先为江州(今江西九江)人,系陈宣帝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自唐宋始,世世代代居住一起,号称“义门”。传至陈绩,绍兴中,仕于安仁(今江西余江县锦江镇),“因徙居之,遂为安仁人”。后弘绪祖父又迁居新建(今江西新建县),“遂为新建人。”  相似文献   

6.
北宋诗人苏轼贬官在广东惠州时,曾作《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人教社编初中《语文》第三册《荔枝蜜》引用了这首诗的后面两句,教材注解这两句诗时又引出了诗的前两句,但没有时这两句作具体解释。高中《语文》原第一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亦引用了苏诗,教材注“卢橘”为“枇杷”。周有光先生在《语文闲谈·续编下》的《枇杷入诗》中释:“‘枇杷’又称‘卢橘’,现在广东还有这种说法”,并以苏诗为例。上述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苏轼和李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风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李白诗歌对苏轼诗词有不少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诗与白诗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多主观激情;苏诗在句式上比白诗更散体化  相似文献   

8.
元丰七年(公元180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江西九江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美称的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庐山的风雨云雾使因"乌台诗案"而累及贬谪的苏轼感到惊异骇怪。于是兴之所致,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游庐山诗——《题西林壁》: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诗《归园田居五首》,是中国五七言诗田园诗的开山与典范.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彭泽县(今江西彭泽西南)令最终归田,时年四十一岁.义熙二年(406)春夏间,作《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家,在浔阳(今江西九江)柴桑.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石钟山记》第二段一开始有这么一句话:“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我们觉得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第一,齐安(即今湖北省黄冈县),临汝(即今河南省临汝县),两地南北之间相距一千来里,  相似文献   

11.
<正>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途经赣南,并在此逗留一个半月;1101年,苏轼由儋耳(海南岛)北归,再度翻越大庚岭,在赣南复留连四十余日。在两次途经并逗留赣南期间,苏轼以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参观了赣南的许多山川胜景、文物古迹,访问了一些赣南客家名士,并挥毫写下了近百篇诗、词、赞、记等,这在苏轼的创作生涯中以及在赣南客家文化史上,都是一件颇有意义的盛事。  相似文献   

12.
施注苏诗(16卷)/苏轼撰,施元之注了步月楼刻本,1699东坡诗抄(16卷)/苏轼撰了唐宋八家诗,遂安堂刻木,1728苏文忠公诗合注(24卷)/苏轼撰、冯应榴注了踵息斋刊本苏文忠公诗合注(20卷)/苏轼撰、冯应榴注了苏文忠公诗合注(24卷)/苏撰轼、冯应榴注了眉山三苏祠刻本,1793苏诗评注汇抄(14卷)/苏轼撰、赵克宜辑了维扬运司刻本,1852苏文忿公诗集(12卷)/苏轼撰、纪晓岚评点了翰墨园刻本,186。东坡集/苏轼撰了宋讨钞(初集),商务印书馆(北享)出版,1914和陶合笺(16卷)/苏轼撰、温汝能纂订了扫叶山房(上海)石印,1915东坡诗话(附:补遗、苏诗纪事)/苏轼著,(日…  相似文献   

13.
作为桐城文派的后劲,方东树的苏诗论评颇受其古文理论主张的影响。首先,方氏以古文之法探讨苏诗七古,注重开合起承、格局布置、虚实详略、字句气节等写作技巧。其次,桐城先辈论文的一些概念与术语也被方氏用来评述苏诗。再次,方氏还以是否有文法来重评苏轼某些为前人所争议诗的优劣高下。方东树亦有突破桐城家法的地方:第一,桐城派文人标举江西诗派与黄庭坚,方氏则认为苏诗胜黄庭坚诗。第二,在方氏看来,苏诗摆脱蹊径,自成一家。第三,方氏崇信义理,其苏诗评论难免染有理学色彩。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我国宋代的大文学家,他在诗、词散文方面有杰出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诗歌更是自成一体,成为宋代诗歌的冠冕。今存苏诗近二千七百余首,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轼的诗风,主要以豪放、旷达和清雄著称。豪放恣肆的风格贯穿了苏轼的一生。但一个伟大作家的艺术风格往往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化,特别是象苏轼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经历丰富,才气横溢的思想家和学者,他的诗风不可能是单一的。认真研读苏诗之后,我们会发现:在苏轼纵横四十余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除了豪放雄迈的大量诗作外,还创作了相当数量具有平淡古朴风格的作…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官涪州(今四川宜宾)别驾,安置黔州(今四川彭水),后徒戎州(今四川宜宾)。徽宗崇宁元年(1102)春蒙赦东归。当他途经巴陵(今湖南岳阳)时,冒雨登上岳阳楼,临眺气象万千的洞庭湖,一缕喜悦之情油然而生,遂凭栏吟就七绝两首: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  相似文献   

16.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诗负盛名,被苏轼所称赏,与秦观、张来、晁补之同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有独特风格,影响甚广,形成一种流派,后人以他为首,称之为江西诗派。宋神宗元  相似文献   

17.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是国家在定员官吏之外设置的闲官。苏轼被贬黄州的诏令明文规定,“不得签书公事”,“使思过而自新焉”。这对满腹经纶、立志“兼济天下”的苏轼来说,不啻一种更沉重的打击。传说黄州是当年火烧赤壁的古战场。苏轼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彩绝伦的散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选编了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亦选入第四册读本。笔者拟对苏轼此时期的思想感情做些探究,以期…  相似文献   

18.
【设计思路】《题西林壁》(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阐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前两行),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后两行),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相似文献   

19.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洲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自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上任途中和弟弟苏辙(字子由)分别后,六年来没有见过面。熙宁七年,苏轼请求调往北方,能够同担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的弟弟苏辙更近一些。后来苏轼被…  相似文献   

20.
赵翼对苏轼诗歌创作的理论评述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认为苏诗是宋诗的代表,并将其与唐家著名诗人的创作进行对比,以显示其诗史价值与地位。(二)从倡导性灵的诗学主张出发,总结出了苏诗创作强调天分,重视灵感,亦不废学问功夫的普遍规律。(三)论述了苏诗在语言、立意以及结构等方面求新求变的特征,并批评了前入及时贤对此的错误认识。(四)对苏诗的艺术技巧,如谐趣、用典等进行了精妙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