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就业问题是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严峻问题.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状况,然后从城市化的实质出发,探讨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然后提出了创造就业、推进城市化的对策措施.应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采取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重点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对就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在经济发展和非农就业增长拉动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经济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改善中小企业人才结构,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小企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协同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许明 《教育与职业》2007,(24):38-40
就业增长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职业教育就业增长作用的机理及其贡献,对优化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与质量、促进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我国2002年~2006年高等教育、高等职教和中等职教毕业生数和就业率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以及职业教育如何促进就业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深化改革 的关键时期,同样面临着既要解决好就业与再 就业,又要推动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课 题。学习借鉴法国的经验,首先,我们需要在以 下几方面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全 社会对就业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 认识,把就业工作确实放到战略的地位和高度, 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二是 要深入研究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关系,积极 参与国家的重大经济决策,使促进就业的要求 能够融入国家的重要经济政策中,在相关经济 政策中体现促进就业和减少失业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口变化成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人口结构均衡是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之一.福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均GDP增长伴随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当前老龄化问题显现、人口红利时期出现.适度调整生育政策,调高退休年龄,积极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人口与经济和谐.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化导向就业制度的初步确立,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以市场效率原则配置的劳动力基础.随着这一就业制度的确立,继续推进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与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就业环境、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就成为今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深刻影响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度过当前的就业难关.一是实行就业优先的经济振兴计划,投资盯住就业,把促进就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首要目标.二是更加积极地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  相似文献   

7.
我国"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在实际就业过程中暴露出高教规模扩张与劳动力市场吸纳就业能力、劳动力市场所处的经济环境与吸纳就业、构建成熟市场体系与各角色责任缺失的突出矛盾.其解决思路应在于高教规模和质量问的作出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选择,在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及对经济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完善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中介在构建成熟就业市场体系中各自的角色责任.  相似文献   

8.
外商直接投资是重庆市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评估外商直接投资对重庆经济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与重庆市经济发展、资本形成、就业和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重庆经济增长和资本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并对国际贸易做出了贡献.在此基5出上,本文提出了重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到就业结构并对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就业反过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大学生作为就业的特殊群体与低碳经济发展互动关系表现更为显著,国家应积极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产业...  相似文献   

10.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整经济结构,以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重要着力点.文章论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及必要性,提出了社会保险费改税等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不断加剧,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更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前景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就业高峰下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处于就业高峰期间,劳动力数量超过经济发展的要求,劳动力的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业高峰不仅直接影响到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而且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应采取就业优先发展战略,鼓励灵活就业,努力扩大就业。同时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调控,促进劳动力增长与就业增长动态平衡,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就业环境,是应对就业高峰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正>解决农民工家门口就业问题,根本上仍需牢牢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促进我国经济的地区均衡发展,把握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合理构架,提高农民工家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拓宽农民工的当地就业渠道。农民工作为我国就业大军中一个庞大而特殊的重要群体,如何引导和促进他们返乡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是解决农民工工作需  相似文献   

14.
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与我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就业之间存在着严重冲突,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就业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促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这对就业产生直接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和国家未来。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均衡,经济发展承压前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减弱,大学生群体存在慢就业、不就业等择业观念误区,使高校就业工作面临严峻形势与新的挑战。高校应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整体性构建就业协同联动体系、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全方位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6.
一、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和培训在促进就业和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重要性、紧迫性,强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职业教育和培训与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直接相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应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控制失业和促进就业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失业、促进就业,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控制失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失业是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刘康 《中国培训》2007,(1):13-13
经济增长是促进就业的根本之策。就业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就业问题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就业问题。由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任务相当严峻。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存在。今后几年,中国仍处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预计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需求。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需求层次的提高,现有劳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势,对增加就业的对策予以研究.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中国的就业问题,关键要靠促进经济发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20.
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很多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如果我们在中职课堂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理念,让学生们学会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学生自身的就业难题,还可以创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帮助其他人解决就业问题.这一做法既是缓解当前我国就业压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研究分别从学生创业意识引导、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的基本规律及创业教育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此为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渗透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