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材料≠事实     
新闻写作离不开材料。但我们的头脑里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材料不等于事实。这是因为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可靠的,有不可靠的,有包含可靠成分同时也包含不可靠成分的。如果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把所有材料统统都当成事实,稿件见报后一定会出纸漏——失实,这方面的教训很多。那么,记者和通讯员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材料呢?一、了解事实,不能盲目轻信材料一些记者和通讯员有这样一种认识,采访就是收集材料。他们到一个单位去采访,首先问人家有没有什么有关的材料。如果有,拿到材料就算完成了采访,回去后照看材料写稿。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2.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些情况: 名利记者得,错误推给通讯员。有些记者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了情况和书面材料,既不作进一步采访,也不核实,马上挥笔直书,照摘照抄,快速见报。报道失实了,记者不作自我批评,反怪通讯员“提供材料有误”。  相似文献   

3.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4.
深入最可贵     
新闻报道要深入人心,一个基础环节是:采访要深入。深入采访是记者、通讯员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不能深入采访,深入采访的实效如何,是衡量一个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良差、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之一。行动以认识为先导。对于深入采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妨絮语几点。一、深入采访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不可逾越的必需手段。所有的记者,通讯员都希望自己采写的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新闻报道中,采编人员都要考虑新闻报道起点高低的问题。记者、通讯员往往因一些稿件写的起点低而自感不满,编辑也常因有些稿件起点低或起点过高不可信而不愿编发。那么,如何在新闻报道中把握适当的起点?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林晨 《新闻三昧》2006,(11):49-49
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进行新闻报道时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关系到后期的新闻写作是否全面、真实、精彩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在新闻采访时不仅要注意方法、技巧,而且在采访过程还要有一股“韧”劲,一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劲头。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新闻作品。面对被采访者的拒绝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被采访者不合作的情况。这时,采访人不能因为一时的“碰壁”而放弃采访,使原定的新闻报道中途“流产”;也不能一味地胡搅蛮缠,激起被采访者的反感,使采访工作受到更大的阻碍。而是应该依…  相似文献   

7.
有些记者从事新闻采访,一靠访问、二靠观察,往往却忽视了另一个采访的手段——善听。以采访对象的心理来说,在通常情况下,接受采访时总在寻找“耳朵“。这就是说,一般人是愿意将自己所了解的、所做的和所想的东西告诉别人,并喜欢有人能够坐下来听自己讲的话。训练有素的记者便迅速而从容地利用这个优势从信息提供者的嘴里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做到这一步,作为一个记者在采访时不应该是十分健谈,而是洗耳恭听。有一次,新闻界前辈萧乾在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上篇谈到基础性准备,首要的是建设“思想库”。现在来谈谈建设“资料库”。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报道,主要是靠现场采访,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记者(通讯员)的队伍里却有“穷”与“富”之分。所谓“穷”记者(通讯员),是指“身无分文”。要新闻线索,两手空空;制定报道计划,只好“临时抱佛脚”;投入采访,更是“两眼漆黑”,对报道对象一无所知。“富”记者(通讯员)则不然,家底厚,储存的资料丰富。要新闻线索,伸手可取;采访时需要背景材料,呼之即出……。一个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由“穷”变  相似文献   

9.
冲出“关系网”深入采访王冬严现在,新闻报道常有失实现象,影响很坏。这些失实报道是怎样产生的呢?我想,记者与通讯员凭空杜撰的不多,大多是由于记者和通讯员采访不深入。现在,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单位领导很愿意通过新闻媒介炫耀政绩,往自己脸上贴金擦粉。为...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基层工作,平时多与记者打交道。大多数记者能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基层工作鼓与呼,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欢迎。但也有极少部分记者时不时来“骚扰”几下,给基层工作增添麻烦,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一是“合作记者”。这些记者对基层很“热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下基层一次,但采访不深入,浮在面上,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写稿时自己不动手,“请”通讯员写个稿子,自己在上面稍加改动,就算完成了差事。个别记者甚至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在通讯员来稿上随便加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哪位通讯员不高兴,这些记者就会给你一点“颜色”看看,想在报刊上露露脸,就得听我的,否则就封杀你。二是“广告记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记者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把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放在一边,在采访的同时,不安分守己,干起了第二职业,变相拉广告。他们把新闻当做跳板,搞有偿新闻。不论稿件质量如何,只要你出钱,稿件就可以上报刊。你钱出得多,不仅在稿件篇幅上可以商量,而且在文章质量上多加“润色”。三是“官员记者”。有的记者摆错了自身的位置,总喜欢将自己当成“上面的人”,不仅有官气,而且官气颇浓。基层有什么活动邀请记者,先要打招呼,来去小车接送,住宿时图享受,爱蹲宾馆,倘...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心记不如手记”。不管采访设备如何先进,记好采访笔记永远是记者、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才能记好采访笔记?简单的用一句话说清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采访时的客观环境、采访对象、采访任务,以及记者、通讯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和习惯的不同,记采访笔记的方法和内容就有很大的差异。尽管这样,还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可以遵循的。笔者整理出记者、通讯员记好采访笔记的六法,供同行们参考探讨。一、记“眼见”要注意抓特征。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采访中都很注意用眼睛观察。采访时眼睛观察到的东西很多,一般说与采…  相似文献   

12.
不交代新闻来源,由记者或通讯员直接出面对受众说话,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介报道新闻信息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记者、通讯员撰写消息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不仅直接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而且明显地损害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在提高消息写作质量的时候,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新闻界同仁的应有关注。  相似文献   

13.
我看到的采访学专著,都是讲记者采访时应如何如何。专门讲通讯员如何采访的著作,几乎没有。当然,采访学的基本原则,对记者和通讯员都是适用的;但记者和通讯员在采访中面临的问题,却是有很多区别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通讯员按记者的方式去采访,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例如,一个记者到某厂采访,这个厂的负责人一定会抽空接待他,而如果是这个厂的通讯员,那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所以,探讨一下通讯员采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暗访,就是不被采访对象事先知道的采访,也有人叫它私访。这种采访方式大大强化了记者的参与意识,强化了新闻报道的参与度,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发挥出舆论监督作用。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暗访不失为批评报道中一种采访好方式。那么具体讲,“暗访”又有哪些优势呢?暗...  相似文献   

15.
经济要讲效益,工作要讲效益,新闻也要讲效益,但时下有些记者把“效益”这词接了过来,为己所用,遇事先掂量一下,采访对自已有多少“效益”,及如何去取得“效益”。比如,有些记者接到会议的通知,首先关心的是会议有没有宴席,有没有纪念品,有则去,没有,就对不起了。有的记者外出采访,兼顾广告,也有以拉广告为主,采访次之的,甚至只做交易,“不见兔子不撒鹰”。此外,诸如盛夏之际访一访啤酒厂,地毯紧俏时刻去地毯厂抓点“题目”,化妆品用完了去日用化工厂搞条消息,这都是目的明确,讲求“效益”的。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引进到新闻报道领域,可说是新闻记者的末路,也是新闻报道的悲哀。当新闻采访写作被当成某种交换筹码时,记者的人格、身份也就被降低到筹码的地步了。我曾听到一位厂长十分轻蔑地说,某某记者也就值一瓶雪花膏钱,给他一瓶雪花膏,他就给你报道。此话令同行汗颜。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是新闻学和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新闻记者、通讯员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 不会采访的人,不能算是一名记者或通讯员。采访能力低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能干的记者或通讯员。记者、通讯员的知识,百分之七、八十是在采访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或者是围绕着采访、在采访的触发推动下,积累式地取得的。记者、通讯员的知识,要跟着时代的前进迅速更新。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多、更快、更广地吸收新知识,  相似文献   

17.
李扬 《记者摇篮》2015,(1):15-16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新闻采访,记者能够获得新闻素材,取得报道依据。新闻人物专访,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采访对象的现状、理想、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展现的是采访对象独特的人生状态或人生道路。新闻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那么,做好新闻人物的采访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了解人物专访的特点作为记者,要清楚地了解新闻人物专访与其他采访的区别。新闻人物专访是以记言为主,主要是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其中以采访对象的话语为中心。在人物专访中,记者除了提出问题、适当引导、作些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报社2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在编辑部当过编辑,也在一些地、市驻过记者站。因为工作的需要,笔者和不少县、区的通讯员一起下乡采访写稿,和他们中间一些人交了知心朋友。这些通讯员朋友很自然地向笔者谈出在采访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问题:一是与采访对象谈谈后,就感到无啥可问了;二是采访时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三是采访时记得不少,可回来写稿时又觉得材料不够;四是到下边采访找领导难;等等。我觉得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这里,根据个人的体会谈谈解决这些难题的办法,仅供通讯员朋友们参考。 采访是搞好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功。只有采访好,才能写出好稿件。采访,总的来讲,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准备、多看、善问、详记。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有些采访对象,本是知情者,有许多话可讲,可是,因为某种原因,却不愿意谈或者是只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可适当地采用激将法。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惯于用激将法采访,有时竟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她曾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要生动,高锋要激烈”。她访问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单刀直入:“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刺耳的语言把霍梅尼气得火冒三丈,良久说  相似文献   

20.
著名记者、作家萧乾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最起码的基本功是要善于处理人的关系。他说,采访是与人打交道,而且是各种各样的人,无法与采访对象相处,就达不到采访的目的。有时,采访对象是很坏的人,你也要沉住气,当时可以不表明立场,写的时候可以表明爱憎。我采写《林炎发入狱》那篇稿子,耐心走访了各方面的人,听人家把话讲完,有理有据,稿子发出后,迫使当局释放了他。假如没听几句话就露出反感,那就进行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