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一、新教改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将完整的课文肢解了;有人说传统的语文课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或是问题满天飞的“满堂问”,或是放羊式的“满堂讨论”。不介绍背景,不分析内容,不传授基础知识,语文到底该教什么?讲不行,问不行,讨论不行,语文到底该怎么教?很多语文教师很茫然,不知所从。很多语文教育专家、教师都提出过自己对语文课的看法,但时至今日也没有哪一位教师推出一堂各方都认同的示范课。有人说语文课就是“导学课”,关键是把握好各种方式、方法的“度”。但这个“度”的标准是什么?应怎样把握?…  相似文献   

3.
常听见有人评课说某人的这节课很有语文味。语文是什么味道的呢?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说语文味就是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得到很好提高的课堂渗透出来的气氛。语文教师应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简简单单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怎样衡量一节课是否有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4.
文章素养在语文素养中居于什么位置?中学生和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文章素养?如何强化语文教育中的文章教学理念,纠正“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的偏见?如何运用文章科技来引领学生提高读写能力?下面两篇文章从文章学理论和文章阅读教学的角度进行了研讨,可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指出:“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谠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笔者认为,为了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语言训练时既注重听、说、读、  相似文献   

6.
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我认为,研究语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解决好语文教育中的一些认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必须正确处理语文教育中的四个重要关系。  一、语言与言语语文的本意是什么?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学,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化,其实都带有片面性。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按照叶老的意见,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简言之,语文就是语言。然而,这里的语言,不论口头的和书面的,实际上都既包含着语言知识和规律,又包含着…  相似文献   

7.
“语文”,简单地说就是语言文字。人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用“文字”传递信息,语文与社会和生活形影不离,更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将言语转化为语言的过程,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让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生活之中到处是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因此,教学中应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8.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什么?“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有人说是指文字,有人说是指文章,有人说是指文学,有人说是指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相似文献   

9.
何为语文味?把“语”字拆开来看,“言”加“吾”,就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所以把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拥有这样的“语文味”并非易事,其中通过“读”是不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沉入词语世界挖掘深邃文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语文教育专家陈钟梁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相似文献   

11.
一、“语文课”就是“语言课”目前,对“语文”的解释众说纷纭。我认为,语文就是语言,中国语文就是指“汉语”。语言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谓之“语”,书面语言谓之“文”。因此,应该把中国语文课上成“汉语课”。这和英文指“英语”(English),俄文指“俄语”是一样道理。现在的苏联俄语课、本通称为“祖国语言”,日本课本称为“国语读本”,这和我国解放前的“国语”的称呼是一样的。总之应突出“语言”的学科性质。既然如此,语文课应上  相似文献   

12.
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如何把语文课真正上出“语文味”?语文教师应该抛弃浮华,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并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问:现在又有专家对“语文”进行探讨,比如建议像1956年那样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等等,您的看法呢?答:不要再在“语文”这两个字上作文章,什么语言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等,这样做毫无意义。因为“语文”是后改的名,原来叫“国语”,“国语”之前也有这门课,又怎么去从字面上拆分?说语文就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也属简单化。其实,作为中小学课程的“语文”,就是母语教育。问:那么要不要给语文下个定义呢?记得有一位学者曾以种概念加属概念的方法给语文作过一个很长的界说。答:我读到过那个定义,但那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典型表现,越说…  相似文献   

14.
当新千年到来大家讨论“如何开创语文教育新纪元”的时候,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语文学科需要强化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但切莫弱化文章教育。   1980年,总结建国 30年语文教育的三大教训 (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文学课、语言课 ),我曾著文《呼吁开展文章学的研究》 (《安阳师专学报》创刊号 )。 1993年,针对“语言学、文艺学在语文教育中长期平分天下”的旧格局,我主编了《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一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出版 ),宣示“文章学是指导语文教育的主干理论”。 1998年,我正式提出《一语 (语言 )双文 (文章、文学 )论》 …  相似文献   

15.
吕赟 《天津教育》2009,(6):47-47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次语文课评优活动。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参赛选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课堂的教学语言(评价语言、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言、教师的独白语言)都很华丽,简直就是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的大拼盘。排比的修辞手法更是无处不在。在之后的评课过程中,笔者就这一现象和参赛选手进行了交流,得到的答案惊人地相似: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语文教师也应该有“语文味”,语文教师的语言自然也就应该有“语文味”了。为此,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可见语文课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祖国语言,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规律,提升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语文课为什么要上成语言训练课?第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什么是“语文”?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中的“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指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本文所说的“语言训练课”中“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这就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可见,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语文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呢?王荣生、任玲和马豫星三位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意见。我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观点,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就是好课。我觉得这个回答是有针对性的。现在很多语文课上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语)、“离语文太远”、“没有语文味”、“把语文过滤掉了”,这种现象似乎有铺展漫延之势。这三位老师的文章是不是对大家有所提醒呢?欢迎大家参与《热点》栏目的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话题作文,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向何方?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呢?王荣生、任玲和马豫星三位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意见。我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观点,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就是好课。我觉得这个回答是有针对性的。现在很多语文课上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语)、“离语文太远”、“没有语文味”、“把语文过滤掉了”,这种现象似乎有铺展漫延之势。这三位老师的文章是不是对大家有所提醒呢?欢迎大家参与《热点》栏目的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话题作文,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向何方?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什么?有人说是“语言与文字”,有人说是“语言与文学”,有人说是“口语与文章”……而不管怎么说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字。一句话——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语文”,而“语文”也影响着人的一生。学习“语文”读书为先。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文学素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