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罗俊华 《江苏高教》2005,(5):155-155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大学语文是全日制高校和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一门人文工具基础学科。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但可加大人文性的比重。我们采用大学语文新型通用教材《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尽管其中贯穿着一种“高等”语文的新理念、新设计,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考试命题,都应充分体现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的性质,注意与中文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以及写作、文学概论等课程相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相似文献   

2.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承担着语文教育的工具功能,也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提升其人文素质。与中小学语文相比,大学语文姓“大”。大学语文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语文应该淡化工具性的功能,强化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亚荣 《现代语文》2007,(4):111-111,120
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的课程定位。一是从横向比较,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与其它人文素质课程不同的特质,强调“语文”二字;二是从纵向比较,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异同,突出“大学”二字。  相似文献   

4.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采用表演法的必要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到:“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南开大学的陈洪、李瑞山等先生,把大学语文教学定位为“母语高等教育”。这样就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具有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大学语文课程,使学生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媒介,提高学生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大学语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的定位、课程、选文以及文学性与应用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无休无止的论争,对教学法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大学和大学生特征的认识,机械地求"新"与套用中小学语文教学法新概念,使大学语文教学走向浅薄,使大学语文的价值不断自我弱化。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是一门实践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缺失的现状,导致学生语文能力薄弱,建议从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上提高大学语文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过去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对中学语文"欠账"进行补课或补差,导致《大学语文》课备受冷落,现在将其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有了一大进步,然而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和文学性,也是不妥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定位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大学语文》课应肩负三大方面的任务: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精神。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三文"即文字-文学-人文。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是高层次的母语教育,亦称高等母语教育.大学语文具有学科的工具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等特征.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学科,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知识课、文学课,或是人文精神传播课等观点,都没有准确地揭示该课程的本质属性.大学语文回归语文,是大学语文学科的出发点和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文”具有特定的描写对象和探究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要在与语言学、文学、美学、人文专题、文化史、写作学等课程的区别中认识“大学语文”的独特内涵。“大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好文章”的标准,由阅读和解析各种文体的经典的、优秀的汉语文本来构成内容主体。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素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责无旁贷.课程的定位必须突出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我们应该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建立起与"大学语文"和谐配套的多样性人文课程和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凸显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为长期受“教什么”问题困扰的广大语文教师指点了迷津。现今,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能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在...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对于现当代大学基础教育来说,已经不算是一门新兴课程了。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设置中都少不了“语文”这门基础课,学生在头脑中早已零零散散地汇聚了较多文学方面的常识,可以说,一说起“语文”,他们绝不会有太多的新鲜感与好奇感。“大学语文”在教学中若想极大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难。如果“大学语文”的教学再拘泥于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高职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全面素质的重任。大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最佳素材库。应构建立体化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达成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所在.如何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历时性考察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渊源,从现时性剖析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从实践性探究大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是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时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和实践性几大特点。在高职高专类学校,大学语文也向来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公共课。着眼于这一课程所承载的重要使命,从四大方面论述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是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时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和实践性几大特点。在高职高专类学校,大学语文也向来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公共课。着眼于这一课程所承载的重要使命,从四大方面论述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职"大学语文"如何定位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上个世纪80年代初,部分高校就已经开设,后来一些高职院校,也把“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但目前该课程的定位和教学效能亟需反思。不可否认“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大学阶段,尤其在高职院校中,语文是偏重工具性,还是偏重人文性,抑或是两者并重,这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热点问题。有些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初衷主要是为那些上了大学而语文基础又较差的学生补课,  相似文献   

18.
莫云 《教师》2012,(15)
一、大学语文不能忽视工具性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具备两种功能:一是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就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各类高等院校开设情况来看,教师大多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了工具性的训练。大学语文课时较少,和专业课没有什么联系,学生也没有什么压力,大多数教师把大学语文课变成纯文学欣赏课。因为大学语文课要求比较“软性”,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固然没有体现出来,人文性特点在短短的30-40课时之后也缺乏有说服力的效果,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大。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是高专各专业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职业修养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完美地落实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高专教育特点,实施适应学生心理、课程结构和时代要求的教学创新,是每个高专《大学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高专《大学语文》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定位,探索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在作业设计时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使我对语文作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有了新的定位,使作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承担了“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