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馘",《汉语大字典》说:"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但作这一解释的,在《说文》是其《耳部》的"聝"字,其释如下:"军战断耳也。从耳或声",  相似文献   

2.
释"亟"     
贺真真 《现代语文》2007,(4):126-126
《说文·二部》"亟"字下曰:"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许谓"从人、从口、从又、从二",度其意当以此为会意字.徐锴解释曰:"乘天之时,因地之利,口谋之,手执之,时不可失,疾也."  相似文献   

3.
联、连二字,读音相同,意义也十分相近。按段玉裁的说法:"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此说是否成立姑且不论,不少异形词和联、连不分有关则是事实。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连贯、联贯,连接、联接,连绵、联绵,联翩、连翻,都有两种词形。 "联"是会意字,义为"连也"。繁体字写作"肺",左边是"耳",右边是"丝"。《说文》的解释是:"从耳,耳连于颊;从丝,丝连不绝也。"有人觉得这一说法牵我附  相似文献   

4.
《辞源》对"殛"字训释: "纪力切,入,职韵,见. 杀.《书·尧典》:殛鲧于羽山."(商务印书版2011年4月修订) 如是说,"殛鲧于羽山"是舜在羽山把鲧给杀死了.对此,笔者颇有质疑.我们先来看看《尚书·尧典》中的有关记载: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西汉学者孔安国《尚书孔氏传》有训:"殛、窜、放、流,皆诛也."其"诛",广义上讲就是治罪,它固然有"杀死"义;但"诛"字从言,《说文》:"讨也",即声讨、责罚.《尔雅·释言》:"殛,诛也."(宋)邢昺疏谓诛责也.(《康熙字典·辰集·歹部》上)"诛责"意义上应该不是"杀死".郝懿行《尔雅义疏》:"殛,诛不必杀矣."那么,鲧究竟是被诛杀了还是被责罚治罪呢?  相似文献   

5.
一、"前人"者何?《后汉书,陈宠传》:"帝敬纳宠言……除文致之请谳五十馀事."李贤注:"文致,谓前人无罪,文饰致子法中也."黄山《后汉书校补》引柳从辰说,谓"前"字疑"其"字  相似文献   

6.
《诗·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是一个氏族的名字.商族为什么叫做商?若干年来,大家一致认为,商是一个地名.因为《史记·殷本纪》说:"殷契……封于商."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商人居丘,胡厚萱老师曾详加论证(见《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四册,《卜辞地名与古人居丘说》).甲骨文中京、高等字,就是高阜上房屋的象形.京、《说文》说:"人所为绝高丘也."高,甲骨文为地名,《说文》说:"崇也"凡此?形,都是高阜的象形.  相似文献   

7.
在一所农村学校听识字课,教师教鞭一指,孩子们就极富节奏地喊读起来:"(阳)耳日阳,耳日阳,左耳右日就是阳;(肖)小月肖,小月肖,小小的月亮就是 肖."讲到"解"字,教师"形象"地把这个字拆解为"花了一角钱,买了一把刀,杀了一头牛".听到这缺失文化的汉字解析,我的心不由得沉了下去. 农村如何?市区如何?我曾应邀在多个市区执教《桂林山水》,讲到"屏障"一词,问及"障"的"阝"与什么有关时,已是四年级的学生张口就说与耳朵有关;问到"奇峰罗列""罗"上部的"罒"表示什么时,学生也都齐刷刷地说是数字"四",对于词义,则只能翻查词典猜说义项,无法从构形上推论.  相似文献   

8.
卬印小议     
李晨奋 《现代语文》2008,(5):114-115
<说文·匕部>"卬"字下曰:"望欲有所庶及也.从匕从卪,诗曰高山卬止."而<说文·印部>"印"字下曰:"執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许谓"卬""印"皆是会意字,然"印"字姑且还能说通,会"手持符信"之意,然"卬"谓"从匕从卪"甚是费解.今人多缘其形近,而将二字析为"古本一字"甚谬.  相似文献   

9.
释"鲁"     
贺真真 《现代语文》2006,(12):108-108
《说文·(山)部》"鲁"字下曰:"钝词也.从(山),鮺省声."许将"鲁"释为形声字,以其本义为"钝词也".  相似文献   

10.
朱熹《四书集注》里,提出了"格物致知论".格物致知论,形式上是朱熹从《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两句话推演出来的,实质上它是朱熹自己的认识论的核心.朱熹在《大学》"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处,注云:此谓知本这四个字是衍文.此谓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因此,特地补写了一章他所认为的阙文,把它作为《大学》传的第五章独立起来.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元胜 《现代语文》2006,(11):48-50
1.引言 汉语中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主要是从"礼"衍生出来的.关于"礼"字的基本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示"部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论语·颜渊》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都涉及到了礼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四册收入两首宋词,课本注释详细,学生基本上能看懂.但对其中的"争渡"与"别枝",老师们的理解却不一致.该作何种解释为好,略述管见."争渡"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巧造之句,形象而准确地突出了女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时的沉醉之态,急迫之情.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不妥."争",《说文》:"引也."段注:"凡言争者皆谓引之使归于已."意思是,努力用行动使自己所希望的得到或实现,如:争夺、竞争、争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2012,(10)
为了追求完美效果,电影或电视中常会用到替身.替身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多类,比如"武替",就是替角色完成武术动作的人.还有"手替"、"脚替",特殊情况下会用到."笔替"也是其中的一种,就是专门在影片中代替主角写字的人.有时候夸一个人的字写得漂亮,可以这样说:"你可以去做‘笔替’了."  相似文献   

14.
浙江卫视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吸引了大量观众.其实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有不同的‘好声音". 1.上古时期的好声音:被现代音乐界津津乐道的上古"好声音",应该是一首情歌,姑且称之为《侯人歌》.《侯人歌》留下来的歌词只有短短的4个字:"侯人兮猗".侯即‘候",意思是,"那个等待的人啊."四个字中,实际能表情达意的只有"侯人‘二字,"兮猗"是感叹词.但是,就靠这两个字,《侯人歌》唱出了对爱人的殷切期盼,唱出了中国上古时代的‘好声音",成为上古音乐史中南方音乐,即所谓‘南音"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15.
《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的"介"字,或训"甲",或认为是"(马介)"的古字,或认为是"(马介)"的假借字.文章分析了"介"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指出"介"与"(马介)"不是同源关系,也不是引申、假借关系.训"甲"是."介""(马介)"词义不同,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6.
"蟹六跪而二螯"出自《荀子·劝学篇》.跪,足,指蟹腿;螯,即蟹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螯.吃过螃蟹的人都知道,螃蟹实有十条腿,如果把两只螯算在外,也还有八条腿.在生物学上,螃蟹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十足目,既是"十足目",自然典型特征就是十条腿.那为什么荀子要说"六跪"呢? 学界一般认为这里的"六"字乃"八"字之误.这可以称之为"讹文说".王先谦《荀子集解》"蟹六跪而二螯"注引卢文弨之说云: 案《说文》:"蠏有二敖八足."《大戴礼》亦同.此正文及注"六"字疑皆"八"字之讹.  相似文献   

17.
学校食堂有一家老李馄饨,味道不错,每天吃的人络绎不绝.但大家对"馄饨"二字的读音却各有各的叫法,有的人叫"hún tún",有的人称"hún tun",有的人说"hún dún",甚至有的人喊"给我来碗hùn dùn",好是混乱! 造成这种差异,笔者认为是有一定原因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馄饨"的标音是"húntun",只有一个义项:"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儿,通常是煮熟后带汤吃."查"饨"字,标音为"tún".而《百度词典》的标音则兼顾了二者:"hún tún或者hún tun."  相似文献   

18.
"场",<尔雅·释宫>说:"路、场、猷、行,道也."<说文解字>解释"场"字:"祭神道也.一日田不耕;一日治谷田也.从土,扬(去提手边)声."依据<周易>卦爻辞:易就是场.在古人的眼里"场"就是天下、世界与社会.在现代数学的场论中,"场"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19.
先说"连及".《易·系辞》云:"润之以风雨."雨能润物,风怎能润?其实这里只取"雨"义.象这种语言习惯上的"因其—并及其—"连类及之"的现象,就叫"连及"修辞格.课本中用"连及"格的例子有:《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耳目",仅用"目"义.再说兼言.《论语》"沽酒市脯不食."食"兼言了"饮",因为"脯"可食,而酒应说  相似文献   

20.
有位高一新生在课间对我说:"一篇作文要写八百字,太多了.我写不满那么多字."我问:"你能写多少字呢?"学生说:"我一般写到三五百字就没有话讲了."我们在走廊上说了一会儿话,又上课了,我对他说:"刚才我们说了五分钟的话,如果写到纸上,可能已经有两千字了."学生吃了一惊.因为他可能不觉得已经"说了那么多字",而作文时却像拿凿子刻石碑似的.多写一行字都累得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