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第30页《近体诗六首》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背诵这八首诗”。这显然是编者的一个疏漏。应将“八”改为“六”。二、第72页《漫话清高》一文第三段有这样一句话:“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其中“魏徵”的“徵”宇中间少了一横,应为“徵”。  相似文献   

2.
魏徵是唐太宗统治集团中的主要决策人物之一,其政治活动表明,他既是一个谙于当代政事的史论家,又是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政论家。魏徵之所以被史家誉为"雅有经国之才",同他在这两个方面的修养有密切的关系。魏徵政论的历史底蕴,是他的政治敏感和历史智慧相结合的表现,也是他的诤谏风格的突出特点。史学和政治的关系,在魏徵那里,实际上也就是古今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魏徵 (5 80 - 6 43年 )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口皆碑的辅弼良臣。唐太宗誉魏徵为 :“人镜”的杰出政治家。他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先成“贞观之治”大业。唐太宗常常当着群臣煊耀说 :“天下安宁皆魏徵之力也。”贞观十七年 ,魏徵病逝 ,太宗亲临凌烟阁纪念堂 ,对魏徵遗像 ,悲痛挽诗曰 :“唯当掩泣云台上 ,空对余形无复人” !魏徵少时孤贫 ,备经丧乱。早年参加隋末瓦岗军起义 ,继又在窦建德起义军任事。及至投奔唐王朝 ,初为李建成太子的东宫府幕僚 ,“玄武门之变”后 ,唐太宗不记旧仇 ,擢而用之 ,升任魏徵官至宰相要职。魏徵在为太宗启用的十七年里 ,…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魏徵在旧籍整理、修史、编纂类书、著录书序方面工作的简要论述,分析了魏徵书的特点,肯定了魏徵对唐代图书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进程中,魏徵秉持"良臣择主而事"和"事天下不事一人"的政治理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民族与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这是唐初能够形成新的文化高度的时代条件。唐朝建立后,魏徵成为帝王的施政之"镜",其谏言集中反映了贞观君臣的政治观、权力观,为一代政治新风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徵是唐初修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他高扬鉴戒史学的旗帜,修史工作对唐初政治文化的创新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新确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徵擅长酿造葡萄酒,其中隐藏着一段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汉代以来,粟特聚落、中亚僧侣将葡萄酒酿造技术第一次传入中原。魏徵是内附高车部落的后裔,高车部落曾在高昌立国,逐渐接触农业生活,吸收了源自索格底亚那的葡萄酒酿造技术。高车王国衰落后,部落离散,人口内附北魏,葡萄酒酿造技术第二次传入中原,其硕果即魏徵造佳酿。唐朝收复西域后,葡萄酒酿造技术第三次传入中原,以后就普及开了。  相似文献   

7.
魏徵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个政治家,也是君主制度下的一位诤臣,他在这方面的业绩和名声,千百年来,传诵不绝,有很大的历史影响。同时,魏徵又是一个被誉为"良史"的史学家,对此,后人论述不多,似乎是他的谏官的光辉"遮盖"了他的"良史"面貌。本文从魏徵精辟的史论撰述、以史资政的丰富经历和深刻的忧患意识等方面,全面揭示这位"良史"的风采,兼以表明"良史"同政治家和诤谏之臣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是彪炳史册的一代英主,他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开创了“贞观大治”的不朽伟业。其间多得房玄龄、魏徵等大唐名臣的辅佐之力,尤以魏徵居功至伟:他与太宗明君贤相,鱼水相得,联袂治国,遂成千古佳话,名垂青史。不过,在唐初开国元勋中,魏徵的地位有其特殊性: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晋县)人。一开始他处境不妙,因为他“出身”不正,他不像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这一班文武大臣,早年即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且功勋卓著,为嫡系心腹,他是在隋末动乱中作为降将随李密归唐,更加可怕的是,归唐后又被唐高祖李渊“分配”至太子李建成帐下,充…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一代名相魏徵病故。“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於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听断不惑,从善如流”(《旧唐书·太宗本记》)的李世民“亲临恸哭”(《旧唐书·魏徵传》)。为了表彰魏徵等开国勋臣,不久,太宗诏令图画魏徵等二十四名有功之臣於凌烟  相似文献   

10.
魏徵的治国理论包括五项基本内容,即“修身”、“行仁义”、“行礼立信”、“任贤勿贰”、“慎罚”。其核心是“积德”。这些都是针对君王而言的,所以也称“君德论”。魏徵的治国理论既是上古治国理论的再生,也是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政治斗争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晋代僧官中有“九州都维那”之职名。维那是意译词,意为知事,加上“都”字,则不仅是中国化了的名词,而且表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都维那”仅是一种僧职,其职权范围变动不一。笔者以为,“九州都维那”不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职名。“僧正”职名始见于东晋。与“都维那”不同的是,僧正是一个中国的职名,置于教团之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称号并不定制,至唐中后期才较普遍地定称为州一级的僧官。但“三州僧正”却并非实有其职,而是身兼三个州的僧正。“三州”和“九州”并不与其后面的“僧正”、“都维那”等僧联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实有的僧官。此种情况表明,僧官称谓有实也有虚。  相似文献   

12.
《三五七言》诗是李白的一首杂言诗,体式风格接近汉魏古乐府,过去一些人把此诗断为隋代诗人郑世翼之作,是因文献传抄过程中带来的作者归属的错误。它是一篇言情之作,主要内容是闺中望远,辞意和体制都脱胎于晋无名氏乐府《休洗红》,音律繁复,情辞哀怨,为乐府精品。由于其内容形式上的开创性,此诗在唐宋元明清引来众多的拟作,在清代还被当成词调对待,视为唐人创制的词之一体,可见其典范性。  相似文献   

13.
试论故事诗在汉魏六朝发展中的衰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中心完整叙述的故事情节和具有原型本事的特点是故事诗的主要特征。这种诗体在《诗经》中渐成其形后,又于秦汉两代借乐府达到了成熟以来的第一个高峰。但紧接的汉魏六朝时期,故事诗中的可掂之作,似乎除了蔡琰的文人故事诗《悲愤诗》和北朝民间故事诗《木兰诗》之外,便枯寂无声了。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在曹植《三良诗》的创作时间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人们对此诗诗旨之理解也是历来颇多争议。从字面上看,诗意似前后矛盾。此诗当作于建安二十年或其后,尤以武帝死后或帝死后为最有可能;该诗是诗人自鸣中怀之作,诗中所表忠义确系真心。  相似文献   

15.
郑玄诗学在汉代政教诗学理论的总结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创新,成为汉魏诗学嬗变中的重要一环,在宏观和微观多个层面上对建安诗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奠定了建安诗学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郑谷诗歌艺术风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谷是唐末诗坛一位名家,他能以独特的诗风及艺术追求力挽唐末诗坛之流弊,从而在晚唐五代诗史演进中构成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但关于其诗歌艺术风格及其成因的探讨,学界很少触及,从这个角度来较为系统地剖析其诗。  相似文献   

17.
“郑声”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汉代以后,《诗三百篇》被奉为儒家的经典,但是,经学家们(特别是以来熹为代表的宋儒)却把其中“十五国民”的“郑风”和卫地的“卫、邶、风”与“郑卫之音”混同起来,视为“淫诗”。对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长期以来,研究者一直熟视无睹。本文从考察、剖析这个矛盾入手,提出了新的见解,发前人之末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补录《全唐诗》及其续补著作失收作者胡生并诗三首,刘采春诗一首,《南岳魏夫人传》中诗一首,补道士吴子诗二首并删正作者名条;考订《全唐诗续拾》卷五七所收作者贾松实为晚唐曹松;考订《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所收李山甫诗本事及题赠对象。  相似文献   

19.
以一首《鹧鸪》诗被人雅称“郑鹧鸪”的郑谷,是唐末宋初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置身唐末昏暗动乱时代,郑谷既无法实现济世理想又难以真正高蹈隐逸。兼济与独善的矛盾彷徨,使他只好醉心于诗歌。把诗歌作为科举“成名”的工具,走上为科举而科举之路;把诗歌作为后世“垂名”的工具,试图通过诗歌实现儒家“立言”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又通过终生吟诗赋诗、结交僧侣逃避在诗歌王国、禅静世界中以求暂时的解脱。文章结合唐末世风、诗风,指出郑谷既无法实现济世理想又难以真正高蹈隐逸的矛盾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