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元话语是组织语篇结构、表达作者态度和构建作者与读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中英文报纸社论各60篇,对其中的元话语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英文社论中元话语出现频率总体上高于中文社论元话语,但汉语元话语也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中英文社论中的元话语使用频率的不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英汉对比修辞研究人员关于汉语写作模式是读者负责型和英语写作模式是作者负责型的推断。  相似文献   

2.
话语是承载和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社论是政治话语的一种,是报纸中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党报报刊的社论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在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报社论通过话语建构实现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时期,社论这一当代报纸的新闻评论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殊的社论化文学批评形态。社论化文学批评以其特定的话语方式,参与了“十七年”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更以其特殊的话语内容,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史、思想史的建构。文章超越纯粹的“美学的”批评方式,重返历史现场,分析社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的时代语境;进而采用史料统计方法,呈现社论化文学批评的运用情况;并采取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社论化文学批评关注的主要内容,以揭示社论化文学批评积极参与社会史、思想史建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中美英语报刊社论语篇的介入资源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论是一种劝说类语篇,对重要事件发表意见、表明态度或立场,以影响读者。但实现社论功能的语言手段如何,特别是中外社论有何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社论语篇为语料,以评价理论为基础,对中外英语报刊社论的介入资源分布特征、这些特征的异同以及原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日报》倾向于使用限制语篇空间的介入资源,保障其话语的权威性,以高于读者的姿态来引导舆论方向;《纽约时报》则偏好就一般的话题,使用扩展语篇空间的介入资源,强调多声的协商,以与读者平等的姿态出现来对读者提出商议。同时发现,这些特点与中外社论语篇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先行研究为基础,考察关系代词的语义、语法、句法功能特征,并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中报道与社论为对象,从语篇及话语功能视角探讨关系代词的使用频率与其认知语用功能的相关性,对两者中互不相同的语用功能如何在句子中构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为框架,对社论英语的回指进行研究,旨在加深对社论英语文体特征的总体认识和对其次语体文体特征的差异性的进一步了解。研究从介入、态度和极差几个方面对发表于2014年9月《纽约时报》的一篇英语社论进行分析,深入讨论了社论英语中的回指。分析发现,社论中的语言判断手段远远多于感情和鉴析,这说明在政治社论中更注重社会道德行为的评价,而介入资源在社论中应用较多,从而提高社论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叙事方式的批评性分析,总结了其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趋势,将微观文本语言分析和宏观社会语境阐释相结合,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多重分析,揭示话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和社会文化的变迁,政治话语对政治传播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发现在我国政治话语中个人权威逐渐消失,民主化特色日渐鲜明,政治权力开始由不对称向对称转变,国家主体意识增强,这正是我国现阶段政局稳定,作风扎实在政治话语上的积极反映。  相似文献   

8.
名词化是语言使用中常见的现象,它不仅仅是创造名词的手段,同时它也是表达隐性话语态度的重要手段,对名词化的功能语法考察有益于觉察和理解话语态度,名词化在新闻社论中可以隐喻既存性、不可协商性、逻辑关系和他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不少教育研究者开始了社论体教育言说方式的突围,试图寻求一种更接近事情本身的言说方式,自由地表达对当下教育问题的殷殷关切。从传统的缺少现实张力的教育学话语中走出来,尽可能地面向教育问题和教育生活本身,以真实的个体身份去作切己性的教育言说,有所思而有所说,思多少说多少,不简单地下定义、贴标签、定框架、开药方,不以真理发布者的态势侃侃而论。在众多的追求者、尝试者之中,肖川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就是其近十年来不辍耕耘、执著尝试的结晶。以诗意的言说去突围社论体的话语框架,当然是一种积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社论态度资源各系统鉴赏、判断和情感的布局,一方面会受到语场、语旨和语式的共同制约而使中美两国社论语篇都呈现出一致的语类结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两国社论语篇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话语模式。此种模式的形成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和社会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与话语之间的相互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刘冰 《唐山学院学报》2013,(5):82-83,102
文章论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背景、历程,认为这次新闻改革是党报由新闻宣传主义向新闻专业主义的一种适度回归。改版之后,《人民日报》业务有了新变化,新闻传播超越政治报道,善用漫画和连环画,广告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今天的一些党报在新闻专业理念上甚至还不如改版前的《人民日报》,现在的党报改革应在去除新闻报道礼仪化现象、注重讲故事技巧的运用、增强可读性、注重反映基层批评声音等方面向1950年代的《人民日报》学习。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作为建国后最具权威的机关报,集中性地传达中国政府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而作为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却在此时期此报刊上频繁强化“儿童文学”,这一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不仅仅是郭沫若借重《人民日报》所具有的官方舆论媒介价值来履行自我职责,更潜藏着郭沫若充分尊重儿童这一群体,并通过提倡“儿童本位”的文学创作观念警示文艺工作者要随时注意内在修养,进而试图借力使力地通过《人民日报》向高层权威传递他本人对当下体制和世风的理性反思和敏锐警觉。由此,透过儿童文学护航人这一角色,郭沫若被学界定位成“侍臣文学领头人”的论断将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3.
人民网"两会动态"栏目是两会期间开辟的一个临时专栏,撷取各大报纸、摘要、期刊、网络相关新闻,综合反映两会盛况及影响,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权威性、规范性。选取从2010年03月09日04:28到2010年03月18日10:56"两会动态"的全部共317个标题,并对比该网站其他专栏标题以及《人民日报》关于"两会"的新闻标题,主要以主标题为考察对象,对人民网"两会动态"的新闻标题在用词、语法、修辞上的特点进行考察,从而对规范的会议新闻网络报道的标题做一个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刊载了一批优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它们歌唱农村欣欣向荣的新生活、新面貌和新气象,刻画出许多有时代气息甚至有个性锋芒的人物群像谱系。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2000—2013)关于中国知识产权的报道数量多、领域广、题材集中、报道具有一定的深度。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中国知识产权对内和对外形象的塑造,表现在知识产权产出大国,知识产权保护发展过程艰辛,成绩可佳,积极寻求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与合作,知识产权文化薄弱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对《人民日报》中"伟大"一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每一时段"伟大"一词使用的主要类别、特点及其生成原因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人们在使用"伟大"一词的过程中带有较明显的主观性,"伟大"的使用频率与人们的理智相联系,"伟大"使用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是反映重大时代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对中国2007年两会报道为个案,分析比较了在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中关两国呈现出的巨大差异。通过不同的主题建构与新闻话语,两报塑造了迥然相异的中国媒介形象。这一案例深刻地印证了西方学者福柯的话语理论及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意识形态既是新闻话语背后无形的推手,又是新闻话语建构的目标,它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新闻话语说什么和怎样说。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在2008年3月17日至2008年4月17日期间关于“3.14”事件的203篇新闻报道标题作为语料,从积极批评语用分析视角,研究新闻标题话语的选择与国家主权维护的关系。研究发现:(1)上述报纸的新闻标题从三个维度.即捍卫主权、反对干涉,批判“藏独”势力的分裂行为,谴责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表达了中国政府在维护主权方面的立场;(2)上述报纸的新闻标题采用了断言、预设和含意表达三种语用一语言手段维护主权。这些发现充分表明了话语在国家主权维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的舆论调查显示,新闻媒体是中日两国民众了解对方国家的最主要渠道。而媒体报道的内容和姿态,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力举足轻重。鉴于此,笔者考察分析了2008年《人民日报》的对日报道、《读卖新闻》的对华报道。日本报纸过多的负面报道,对突发性事件的炒作,是导致日本民众对中国好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国报纸以两国关系的大局为重,客观冷静的报道态度,使中国民众对日感情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0~2009年《人民日报》中环境新闻报道的数据统计,运用Excel软件对《人民日报》10年内环境新闻报道的内容类型、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环境报道的建议。研究表明:环境新闻报道内容的类型在丰富,新闻问题逐渐多样化。环境新闻报道的时空规律明显。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的新闻报道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提高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